存心、修身、敬祖先、孝父母、敦手足、正家室、務耕讀、和族鄰、擇師友、維風俗
都昌縣城餘家廳,坐落於老牌的都昌實驗小學的對面。一代代的稚童揹著書包上學放學,便記住了餘家廳這座說不上很起眼的宅院。餘家廳的建成距今已歷170餘年了,它如今的確變得蒼老,行將隨著崛起的新城而鳳凰涅槃。“偎依在你的身旁/屏吸你清新的氣息/瞬時/一切苦煩憂愁都淡淡飛逝/溫馨的夢悄悄留在心田……”這是餘家廳第六代後裔餘更新以女性的柔情吟詠梅花的詩句,其實道出的何曾不是散居各地的300多餘家廳人對故居的眷戀情愫。
建廳之祖
餘家廳的始祖是餘全壎(1824-1886)。餘家廳建造於清代同治年間,距今170餘年。

餘家廳正門
餘全壎的父親餘以宗,按餘氏宗譜十萬公輩系來敘,屬第七十六世。餘以宗取號“華堂業儒”,有些文雅別緻,清代例授其登仕郎。他生四子,名字中全含了有“土”字旁的字,分別叫餘全壎(壎)、餘全墀、餘全垣、餘全堈。老大餘全壎同妻子揭氏從北山的跑馬巷餘家嘴遷居縣城陶公廟(現實驗小學校內),開始在徐家祠堂借住(一說在曹氏宗祠地基上搭茅屋棲身),徐家祠堂抗日戰爭時毀於日寇的飛機轟炸。餘全壎也是個讀書人,靠幫人寫文書,做訟狀為生,揭氏開了家豆腐坊,連帶著養豬種菜。夫妻倆勤儉持家,漸漸在縣城站穩了腳跟。待有了一些積蓄後,便買了陶公廟對面的一塊宅地,著手建造餘家廳。

天井
餘家廳處邵家街與金街嶺的交匯處,正門坐南朝北,有下廳、上廳、後廳三進,第二代餘忠鎮加建一廳,便形成了四口天井的規制。廳堂的兩側各有正房、廂房和廚房。後廳的正房還設有兩層,用固定木梯上下。廳西外有塊空地,四周栽種過皂角樹等花木,是居家的晾曬之處。大門前本是餘家的前院,是逢年過節的歡娛地,也是紅白喜事的操辦場。磚木結構的餘家廳,沒有精緻的雕樑畫棟,本就是居家過日子的宅用。據傳餘全壎在邵氏宗祠借住過很長時間,他的兩個兒子都是在邵氏宗祠降生的。未及餘家廳完全竣工,在邵姓人家的催促下匆匆遷入。餘家廳不同於餘氏宗祠,它純屬民宅,但在上廳有供奉著先祖的神龕。歲月激盪,時代變遷,在板壁的上方,更有後裔張貼著毛澤東的畫像,書著表達心聲對聯:“翻身不忘共產黨,幸福不忘毛主席”。中門的木門檻足有半米高,柱上掛著一幅對聯:“願為家園成楨幹,擔負加重豈足論”,這是餘家廳的第三代餘 墨薌在1939年農曆正月抗戰亂世,攜家出西郭避難途中,喜聞五孫餘港三降生而吟的一首七律中的末句。“楨幹”者棟樑之意,可見老先生其寄意殷殷。在神龕側柱上也有一幅長對聯:“餘廳英賢輩出弘揚家風創偉業,薰陶翰墨妙筆永葆書香傳萬世”,這對聯說不上工整,單看橫披“勤奮追求”便知透出的文化氣息是當代的。經百餘年滄桑的餘家廳,後人幾經修葺。居家過日子的餘家廳人在小處的拆建騰挪中,將人間煙火味深浸其間。餘家廳最新的一次改修是二00五年十月,一塊鑲嵌上去的書寫著“餘家廳”三字的青石板宅楣,記存下了這個時間。水泥抹過的正牆,覆蓋著的不僅是風雨侵蝕痕跡,也讓古樸失了不少風韻,但廳石下正門的紅石自然是原件,門柱、門楣、門凸呈現出精緻的圖案和造型,成為餘家廳人夢中鄉愁的入門券。
簡易窗欞
建造餘家廳的餘全壎歿後葬黃家灣,1980年清明節前後,餘家廳後裔立碑修墓,追思其庇佑之德。
彰德之匾
一代代餘家廳人將“備德踐道”與“急功好義”的祖德銘記於心,施之於行。這八個字源於餘家廳第二代人分別所獲民國總統(主席)褒授的兩塊匾額。
臨餘家巷處牆
餘全壎生兩子三女,長子餘忠鐸(諱建寅),次子餘忠鎮,倆兄弟是餘家廳勵精圖治、賡續家風的一代。兄弟倆成家立業分家時,弟弟餘忠鎮居上廳,哥哥餘忠鐸禮讓著居下廳。1993年版《都昌縣誌》對餘忠鐸列有簡略單傳:“餘忠鐸(1846-1927),又名陽穀,都昌縣城人。清宣統元年(1909)薦舉孝廉方正,應省城取第一名,旋赴禮部驗看考試,賜六品備服用。因時局動盪,辭職歸裡,致力開闢學校教育,尤熱心推行女子義務教育,于都昌首創義務女學,並親自執教。1912年曾以創辦女學,推行義務教育而獲民國大總統授'備德踐道'四字匾額。”《餘氏宗譜》載授匾時間為“中華民國十一年九月”,此時的“大總統”為黎元洪。此匾在大書的“備德踐道”之後有長長的褒詞:“孔門德行之科,允矣首選;魯殿靈光之頌,巋然獨尊。原敦百行之先,望重十室之邑,並而有之不可及也爾。都昌紳士餘建寅,圭壁持躬,斗山著望。王眾講學,生徒廢蓼莪之詩;孔奮食貧,妻孥味菜茹之苦。田能續命,施若青州;廈可庇寒,顧宏杜老。識衡陽為人者,拜下凝之;論子產為惠人,名高東里。如此行誼,合於褒揚,於戲!讀漢代獨行篇,如聞警亥;圖洛社耆英像,能道姓名。界以契題,光乃門望。”如此長的褒詞,在《餘氏宗譜》收錄的原文並無斷句,我們試著標出句逗,體悟到對所褒匾主餘建寅(即餘忠鐸)名望的推崇之至。匾文汪洋恣肆,引用東漢時的孔奮帶著妻孥茹苦含辛、唐代的詩聖杜甫祈盼廣廈庇寒、南朝時的劉善明開倉救青州饑荒、衡陽太守劉凝之甘守清貧、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惠人名高、北宋歐陽修洛陽結詩社雲集耆英等典故,詮釋餘忠鐸“備德踐道”之內涵。餘忠鐸的人生始終在“踐道”,他娶黃氏生四子一女。黃氏在1882年27歲時病逝,時年36歲的餘忠鐸沒再續娶,直至享年82歲時辭世。
餘忠鐸的弟弟餘忠鎮(1858-1944),號雲谷。關於他的人生履歷有如下載錄:例貢生,侯選直棣川州,曾任都昌工藝所督辦、縣甲局警察局襄辦、城自治董事會總董、都昌統稅徵收局監察。餘忠鎮是民國初年都昌縣城有名的中醫,精湛醫技全憑自學。他醫德高尚,有錢人家請他上門診治,他會坐著接他的轎子去;窮人家甚至討飯的找他看病,他熱忱相待,不但自己看病不收錢,還在開的藥單上方圈上個“免”字,讓患者到他家人所開的藥店免費抓藥。逢到災殣年,他開倉賑貧,在東門、北門擺鍋煮粥施救。民國十五年(1926)得京城“急功好義”匾額暨銀質褒章。民國十五年已無“大總統”一說,當時擔任國民政府代主席的是譚延闓。餘忠鎮取汪氏生四子二女,歿後葬餘家廳對面的古街園,1978年因縣實驗小學擴建遷墓至黃家灣下首己地。
後廳屋頂
“備德踐道”“急公好義”兩匾現今不存,但其彰顯的餘家廳人的品行世代長存。
逾廳之垣
餘家廳的第三代有兄弟八人,名字中都含了“垣”(或同音“元”)字。垣者牆也,他們一個個逾越人生之垣,在那個特定的朝代更迭之際,各自讓廳外的壁垣遮蔽人生的風雨,綻放眾多的燦爛來。
餘墨薌瓷像
餘家廳第三代聲名顯赫者當是長房長孫餘墨薌(墨香),名翰垣。在1993年版《都昌縣誌》“餘忠鐸”單傳篇,附著了其長子餘墨薌的生平:“餘墨香(1869—1943)受其父薰陶,1911年於江西優級師範博物科畢業後,亦畢生以教書匠為業。曾於1912年受聘任南康府中學堂校長三載,1915年始於返縣任縣立高等小學校長十載,其間創都昌教育會,兼會長三屆六載,獲省教育廳特頒一等一級褒狀。旋繼任縣教育局董事。1935年再度以致力學校義務教育,任襟帶鄉中心國民學校校長,並獲省教育廳銀質獎章(一說一等一級褒獎)。”民國初期,是都昌教育“廢科舉,興新學”的轉軌期,餘墨薌作為一代教育名流,為全縣教育革除科舉時代遺留下的陳舊教育思想和方法而“備德踐道”,桃李滿園。
餘墨薌夫人石瑛瓷像
餘墨薌的二弟餘墨垣(1871-1904)、三弟餘經垣(1874-1919)有一技之長,擅餅糕業。四弟餘倫垣(元)留學日本學法律,官至數縣縣長,成為餘家廳第三代的驕子。餘倫元是清時邑庫生,官費諮送留學日本政法大學,法律本科畢業授日本法學士。民國元年回國被選為省議員,任江西外務局監察政治部參議署理,江西高等審判廳民庭長、交涉科長署理、江西餘干縣知事。民國四年(1915),復業日本考察,回國後應第四屆知事考試取知事,分發山西任用,歷任天鎮、安邑、黎城等縣知事,民國十七年(1918)調任江西黎川縣縣長。次年逝世,享年66歲,柩停安徽皇墩。
餘培元舊照
餘忠鎮這一支族其長子餘培元(1878-1943)也是民國年間都昌教育界的一個風雲人物,在他的人生履歷中有諸多的都昌“第一”:第一任圖書館主任、第一任縣教育局局長。《都昌縣誌》對其“教育人生”列傳載錄:光緒二十九年通過科試,擬次年參加歲考,旋因科舉廢,轉考入江西省立中學堂,繼又入豫章法政專門學堂攻法律。學畢,獲司法部頒律師證書。因慮於社會文化荒廢,法律不張,而轉事教育。1912年投江西文事局(次年改教育局)任科員。1915年經其一再請求,準返縣義務女校,致力教育實業,並被委為縣教育公所學務委員兼縣義務女校主任。1916年7月縣辦勸學所任所長,1917年又兼任縣視學。是年,因勤於勸辦學校,受潯陽道尹親頒褒狀。1918、1919年又連續獲省頒銀質、金質獎章各1枚。1920年再獲中央教育部頒四等獎狀。同年10月,與共產黨人劉聘三等協力創辦縣國語講習所、師範講習所,併兼主任和主講員。1923年8月,省教育廳加委他連任縣勸學所所長兼縣公立圖書館主任、國語研究會會長。1923年10月,餘培元以推行學校教育,又獲教育部頒發三等獎章。1924年2月,縣勸學所改教育局,餘培元被教育廳委為都昌首任教育局長。1926年,共產黨人在都昌創辦平民夜校,餘培元大力讚許。1927年4月,他辭去教育局長一職,力薦共產黨人劉越接任,自己則潛心於平民教育的實施。他還以縣政府委員、教育局委員兼任襟帶鄉中心小學校長數載。
餘星垣夫人張銀肖舊照
我們依時序如此詳細地羅列出餘培元30餘年的教育人生,既為都昌民國時期教育的變遷軌跡找到了親歷者的見證,也感念餘培元為推進都昌教育順時而變那份無暇一日的孜孜矻矻。
餘紫垣、汪玉仙夫婦
餘忠鎮的次子餘星垣(1884-1938)、三子餘紫垣(1888-1968)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餘紫垣在民國時曾任本邑保長、冬防隊隊長、餅業公會理事長等職。四子餘鬥垣(1894-1930),1920年畢業於國立山西大學法律本科並得法學士學位,曾任都昌縣女子學校校長、縣立高等小學校及師範講習所任教職,在南昌、景德鎮、都昌等多所學校任教,後投身國民革命軍從事文職,36歲英年早逝。
作者(右)在採訪餘家廳第五代餘港三先生(左)
餘家廳的第三代“八垣(元)”展拓,各夯其實,特別是餘墨薌、餘培元在那個年代,為都昌教育這方園地左衝右突、躬耕不息,堪為時範。
閱讀更多 都昌縣廣播電視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