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1:科技的飛速發展,各行各業不斷變革,對人才的要求也更高。知識更新換代,人才要跟得上,就得具有創新力,對人才的高要求,是對教育、教師的挑戰。
背景2:除了創新能力的要求,同樣需要高素養的人才。科技是把雙刃劍,若是隻追求科學技能,而忽略學生的品格、品行、品味的培養,沒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是不健全的,甚至不安全的。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育不能只是灌輸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適應力、實踐技能,培養學生的個性、健全人格、全面素養的人格。因此,學校,尤其是教師就不能只做傳授知識、灌輸知識的“教書匠”,更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為什麼教師不能只做“教書匠”?
我查閱了“教書匠”的意思,“教書匠”本來指的就是教師,古代用“教書匠”來稱呼教師有些“含輕蔑義”。
再查“匠”,“能工巧匠”之“工匠”,指在某一領域的產品研發或加工過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完成整個工序的每一個環節,稱其為工匠。
“匠”,表示此人兢兢業業、認真細心、作業能手、技術過硬。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是這樣踏踏實實的人,需要的“工匠精神”。
教師也需要“工匠精神”,成為教書講課的“熟手”、“能手”、“教書匠”。但教育不像其他行業,畢竟學生不是作品,學生是一個人。人就有自己思想、靈魂。教師光是兢兢業業、認真細心、知識才高八斗、講課技術過硬就行的。教師不能只教書講課。
教師培養的人才,應該是有思想、有靈魂的人才,是有品格、品行和品味的人才。如果一個教師只考慮能不能成為講課“能手”,只考慮如何傳授知識、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成績,這樣的教師只能算是“教書匠”,還沒有達到現代教育觀和新課改背景下對教師的要求。
現代教育觀和新課改背景下,對教師的要求,就是要求教師不能只做教書匠,而要做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和品味的“大先生”。

要成為這樣的“大先生”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從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上要有轉變,要從傳統的傳授知識、灌輸知識,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髮展的促進者。
教育,本質上就是“引導”、“激發”,而不是“灌輸”。灌輸的知識,能真正轉變為自己的能力的很少,只有能真正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主動創新實踐的內容,才能真的轉變為學生的東西。學習,終究還是要學生主動地接受才行,激發起他們的興趣、熱情,激發其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學習觀。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更有責權意識,認識到學習終究是自己的責任和權利,主動地去追求人生,追求真善美。
如何“引導”、“激發”學生呢,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做到尊重、讚賞學生。作為未來時代的弄潮兒,以後肯定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教師要抱著這樣的心態和期待去看待學生,充分尊重,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以學生的眼光去看待學生,欣賞學生的每一個進步、每一步成長。
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也只有在願意親近、尊敬自己的老師時,才會相信、學習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和道理。所以,不做教書匠,不做一個純粹講課或者說教的教師,做一個有情懷、真誠可親,讓學生願意親近和聽信的“大先生”。
在具體行為上,除了尊重和欣賞、讚美、表揚學生外,還需要注意引導,循循善誘,引導的特點,就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這才是教育的本質,這是需要針對學情,設計相應的場景,用巧妙地語言,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引導學生思考、學習的。
第二,從教育與研究的關係上要學會結合,教師要從傳統的“教書匠”轉變為教學的研究者、反思的實踐者。
傳統的“教書匠”只是教學,或者缺乏研究和反思、反思後的實踐。而現代教育觀對教師的要求,要做教學的研究者,不斷髮現問題、分析問題、不斷反思、總結經驗、然後用於實踐,再發現、分析、反思、總結。
教師,不僅僅是“授業解惑”的角色,更是傳道者的角色,更是研究者的角色。
如果只做“教書匠”,而缺乏不斷反思和實踐改革能力,便缺乏教育機智和智慧,在面對不同學情、不斷變化的時代要求面前,會越來越顯得刻板和落伍。
第三,從教學與課程的關係上來看,教師要從課程的“忠誠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
傳統的“教書匠”教師,可能更多的是照本宣科,按照課程標準、教案大綱、教材習題等,千篇一律、十年不變的進行授課。
但不能只做這樣的教書匠,而要成為你自己的課程,要對課程進行開發和建設,成為有教師個人風格的課程。課程的內容、資源方面,要重新塑造,結合自己的經驗、經歷,結合不同班級學生的學情、特點和他們的經驗,對課程進行加工,另外還要引入更多的課程資源,理論聯繫實際,多開展一些有現實意義能夠激發學生熱情和實踐的內容,課程的授課方式,採用多樣化的方式,可以翻轉課堂、情景演練、可以分組競賽、討論互動等等。
這樣的課程、課堂裡,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也會上來,也更考研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和課堂主導功利,教師就像一個大導演,在導演這一堂課,教師就像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創新、實踐、個性品格品行的“大先生”。
第四,從學校與社會的關係上看,教師應該從封閉型的、學校型的“教書匠”,變成開放型的、社會型的“大先生”。
畢竟,教師要培養的是能夠適應以後社會的人才,所以教師應該關注社會,做一個開放的教師。要培養能夠適應時代的學生,教師首先就要緊跟時代、緊跟社會的步伐。
所以,教師不能只一心撲在三尺講臺,而言眼光多看看現實世界、多看看時代社會,多去接觸一下週圍的社區,多去參加一下社會活動。教師要多和其他同時交流、學習,放低姿態,終身學習。教師要多和家長們交流,達成一致,共同培養教育學生。教師要多接觸社區和其他社會實體,多溝通交流。
教師需要通過對社會的體驗,融入課堂,結合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更能感受到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給學生傳遞時代和社會的聲音,讓這樣的內容和自己課程內容融合起來。
綜上,現代教師觀對教師的要求,便是不能只做“教書匠”,而要做“大先生”。這是時代和社會的要求,畢竟在知識更新換代、各行業飛速發展的趨勢下,要培養的創新力更強、品格品行品味俱全的新一代人才。
如此看來,做教師並不容易啊!尤其是現在做教師,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教師有了更多的角色,也有了更多的身份。
現代教師觀下,教師不僅僅是“教書匠”,更是有了眾多角色,都有哪些角色呢?
第一,傳道者的角色。
教師不光是教書,更是育人,所謂傳道,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要培養學生的品格、品行和品味。
第二,引導者的角色。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授業解惑,這就告訴我們,在授業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有惑,然後給他解惑。如果授業的時候,沒有引導和激發,沒有學生的思考,學生的思想沒有動起來,沒有一點點疑問、困惑,那我們作為教師,也就沒有解惑的必要了,因為學生沒有惑,或者自己已經解了惑。
所以,引導,就是激發學生的思考,設疑,讓學生分析,最後給學生解惑,再深入的設疑,引導學生思考,分析、練習,再解惑……授業解惑,就是這樣的循環上升。
第三,研究者的角色。
教師需要對教學進行研究、反思,不斷總結,實踐。所謂學高為師,怎麼才算學高呢,就是要不斷提升自己,不斷鑽研、不斷創新,不斷學習新知識,跟隨社會和時代的步伐,學習永無止境,不斷學習才能學高。這個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反思和總結過程,就是研究的過程。所以,教師升職稱需要發論文,有自己見解、經驗、反思等,也可以理解了吧。當然,那些為了升職稱抄襲論文、購買論文評上職稱的另當別論。
第四,管理者的角色。
教師一定要做好一個管理者,只有管理好學生,才能成為一個好教師。管理是什麼?
管原意為細長而中空之物,其四周被堵塞,中央可通達。使之閉塞為堵;使之通行為疏。管,就表示有堵有疏、疏堵結合。所以,管既包含疏通、引導、促進、肯定、打開之意;又包含限制、規避、約束、否定、閉合之意。(辯證思維)
理,本義為順玉之紋而剖析;代表事物的道理、發展的規律,包含合理、順理的意思。
管理猶如治水,疏堵結合、順應規律而已。所以,管理就是合理地疏與堵的思維與行為 。
——《極簡管理:中國式管理操作系統》
管理猶如治水,疏堵結合、順應規律。我覺得這句話說的很好,那麼教師管理學生,也應該明白這個道理。要順應規律,那就要時刻清楚學生的成長髮展規律,學生成長的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和獨特性(如果不太懂,可以再看看《教育學》)。順應規律後,再疏堵結合,這個就很講究管理的技巧了。在人本主義的時代,更要以學生為本,但又不能放任學生,這就需要很強的管理藝術。
所以,做教師不容易,還必須懂管理。
第五,朋友的角色。
良師益友。教師和學生要建立平等關係,除了學習上,還要在生活上關心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只有這樣,才能真的做到親其師而信其道。讓學生感受到親近,感受到被尊重和欣賞,感受到被關注和重視,他們才願意真心交流,表達困惑,如此,教師也才能真的走近學生,甚至走進學生的心裡。
第六,示範者的角色。
教師這個職業就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教師的言談舉止都會成為學生效仿的榜樣,所以,教師從外形、言談、行為、思想、作風,都要成為表率,成為示範。
第七,心理保健者的角色。
心理健康健全很重要,學生的品格、情商、逆商都需要教師關注和培育。
……
教師具有眾多角色,是培養和塑造健全人格、品行和品味的“大先生”,不能只做講課教學的“教書匠”,這是時代的要求,是現代素質教育觀和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師觀的要求。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知識更新換代,對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多,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學校和教師,所以,教師肩負重任,科教興國,教育為先啊。所以,教師應該衝在時代的前面,引導學生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
加油吧,不容易的教師們。
所以,希望能夠重視教師,從物質和精神上都給現代教師更多的保障和激勵吧!
希望大家能夠關注本號,小蟲大鵬,小蟲也要有夢想,好好努力,天天向上,我會持續關注教育培訓領域,做好科普宣傳。希望能和大家攜手,一起努力、共同進步!
閱讀更多 小蟲大鵬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