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字本義為大聲說話,是一個會意字。從上圖可以看出,該字上為“口”,很像是張開的嘴,下邊是打著手勢的人的形狀,就是“夨”(ce同側),整個字表示人正在手舞足蹈,大聲喧譁。後來專門造“娛”字代替“吳”字的本義。“吳”只做國名和姓氏,春秋時期有諸侯國吳國,三國時有東吳。後“吳”泛指江浙一帶,語言稱為“吳語”。
〖吳姓起源與來歷〗
吳姓百家姓排名第八位,大陸吳姓人口3300多萬。吳姓國外主要分佈在朝鮮,越南,緬甸,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全球吳姓總人口在7000多萬左右,是中國第十大姓氏。
吳姓的起源主要有兩種。其中一種出自姬姓,泰伯是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的長子,周朝建立後,武王封侯泰伯的第三世孫周章為侯,改國號為吳,後被越國所滅,其王族子孫為紀念故土便以“吳”為姓。另一種出自舜的後代,舜的後代有被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而有吳姓。一說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代也有以“吳”為姓的。
江蘇省無錫市是先吳文化的發源地。
〖得姓始祖〗
周王朝封太伯、仲雍後裔受封於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
〖歷史上吳姓名人〗
1.吳起(?-前381),戰國時兵家。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善用兵。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2.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字叔,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3.吳道子,唐畫家。河南陽翟人。又名道玄。所繪人物,時號“吳家樣”。善畫衣褶,有飄舉之勢,時稱“吳帶當風”,又有“吳裝”之稱。後被尊為“畫聖”。
4.吳丹(744-825),唐常州晉陵人,字真存。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正字。累歷協律郎、殿中侍御史等職。憲宗元和五年,遷太子舍人。穆宗長慶二年,以駕部郎中充宣慰副使,隨韓愈赴鎮州宣慰王庭湊。使還,拜諫議大夫。官至諫議大夫。能詩。
5.吳承恩(1500?-1582?),明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人。科舉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後任浙江長興縣丞。恥為五斗米折腰,指袖而歸,專意著述,著《西遊記》。另有《射陽先生存稿》、《禹鼎志》等。
6.吳其浚(1789-1847),清植物學家。字瀹齋,別號雩婁農。河南固始人。嘉慶進士。著有《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6.吳三桂 :明末清初人物,字長伯。明末清初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大將軍 。
7.吳敬梓: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8.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9.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小知識〗
臥薪嚐膽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掉吳國。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檇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越王勾踐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
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
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因其“臥薪嚐膽”的典故,勾踐如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不懼怕失敗與屈辱,敢於拼搏的楷模形象。
(高鵬程 整理 2020.03.02)
高鵬程,男,1966年出生,臨沂高新區湖西崖東社區人,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臨沂師範學校畢業,現為臨沂河北小學書法教師,原臨沂市象棋協會副主席、臨沂高新區書協副主席。著有《舒同書法(楷)技法精解》、《舒同書法(行)技法精解》等。愛好廣泛,喜歡文學,尤其擅寫舒同體書法。
閱讀更多 教育會客廳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