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十七年(癸亥,公元前298年)
趙王封他的弟弟為平原君。平原君喜好賢能之士,供養的食客常多達數千人。其中公孫龍擅長堅白同異之辯,平原君以客人之禮待他。孔穿從魯國到趙國,和公孫龍辯論奴婢三耳,公孫龍分析得十分精闢。孔穿無法回答,不久便告辭出來,第二天去拜會平原君。平原君問道:“公孫龍很有辯才,先生認為如何?”孔穿回答道:“是的。公孫龍很有辯才,幾乎能使奴婢生三耳了。雖然如此,實際卻不可能!我想再請教先生:現在辯論三耳的成立十分難得,卻不實際;辯論兩耳的成立十分容易,但卻是事實。不知道先生相信容易而實在的,還是相信難得而不實在的呢?”平原君無法回答。第二天,平原君對公孫龍說:“先生不要再和孔子高辯論了。他的義理勝於言辭,先生的言辭勝於義理。凡言辭勝於義理的,最後必被別人折服。”
齊國鄒衍經過趙國,平原君請他和公孫龍辯論白馬非馬之說。鄒衍說:“不可。因為辯論是在分別事物的品類,使各不相擾;列序事物不同的情況,使各不相亂。發揮意義,疏通宗旨,使人明白所說的事實和道理,而不以專門從事迷惑人為目的。因此,辯勝的不失去他的立場,辯敗的也能獲得所求的真知。像這樣,還可以去辯論。否則,彼此以虛文互相偽辯,飾浮詞去取信對方,立巧譬以轉移論旨,把人引到迂遠的境地,無法明瞭其真意,這樣就違背了辯論的正確方法。糾纏紛亂,爭論不休,以後停者為勝,如此是非混淆,有損於君子的行徑,所以我不去做。”在座的人聽後,都認為他說的很對。從此,公孫龍被貶退,不受重視了。
閱讀更多 博豪書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