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當我們上大學的時候學校圖書館在建,等我們畢業了,圖書館建好了?

如夢如晰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學校計劃土胚房改磚房,然後那兩年一個雷打不動的課程就是每天到離學校5公里的磚廠背磚,每天50塊,星期天的自己在週一到週六背完,不然週一罰站,畢業那年的八月份開始動工修教室,今年整20年,回村看到那個破敗的紅磚房,總覺得是最漂亮的房子;初一的時候學校修宿舍,畢竟大家住在砂漿混著竹篾做樓板的老宿舍太不安全,而且也不利於身體健康,樓上一走路,下面就掉灰,初二修好了帶公共衛生間的宿舍樓,終於不用大晚上跑500米到學校後面上廁所,想想都幸福,結果學校沒錢,工程尾款付不了,人家建設方直接把宿舍大門用鋼管封死了,然後我們初中畢業的那一年年底縣裡撥了款,宿舍終於可以用了;02年上高中,碰上學校擴招,宿舍不夠,暑假兩個月突擊修了新宿舍,感覺比初中幸福多了,9.2號報道那天一進屋,發現很潮溼,往牆上一靠,滿身的石灰漿,前兩天剛抹的牆,很新鮮,因為太倉促,防水排水都沒做好,一到下雨天,放在高低床低下的木箱子就被淹沒腳背的水浮起來,一堂生動的關於浮力的物理課,天一熱跟宿舍連在一起的宿舍大廁所就格外活躍,走在裡面咯吱咯吱的響,蛆基本做了一層地毯,想想都帶勁,高二學校升市重點,有了錢,開始修教室,修宿舍,運氣賊好,高三住進了新宿舍,搬進來新教室,算是趕上了;大學上了一個剛升本的地方大學,基礎設施本就一般,宿舍六人間上下床,唯一的塑膠籃球場專供體育系使用,圖書館挺好,書也比較齊全,那會兒學校因為升本花了不少錢,全是找銀行貸款的,政府之前承諾的每年1000萬補貼變成了200萬,全校師生捏緊褲腰帶過日子,省裡給我們每月補貼的60元生活費學校扣下11塊做學校建設基金,發49塊我們也覺得沒啥,體育館是我們大四規劃的,塑膠操場是畢業那年動工的,宿舍的寬帶是畢業第二年安裝的,總體還好,有遺憾,不多。


xiaotian5k41


深有感觸,我上小學的時候,小學操場是土地的,小學畢業大概半年多,操場就建起來了,雖然是假草。上初中的時候操場是土的,初中畢業沒多久,初中的假草操場和體育館都建起來了。高中的時候足球場是不讓踢球的,因為是真草的足球場,但是畢業後那個足球場就開放了。大學的時候我們在東區,吃的啥的都在西區,東區毛都沒有,我們畢業之後東區建個門,然後還開個小吃街。啥也不說了,都是淚[捂臉]


葫蘆娃們的奶奶


小學畢業的時候,還是舊房子,可惜了小學那麼多年一直都在交建設費。畢業了,小學的教學樓建好了。

後來,農村地區撤校並點,我們那個小學走向了落寞,時至今日,還是荒廢著。

大二的時候,學校遷到新校區,圖書館沒有影,只有偌大一個坑,到畢業為止,還是一個坑。

當然了,不知道畢業多久,那個坑蓋起來一座大樓,他們的圖書館。


寂寞西風如雪


上小學的時候沒建什麼,畢業後小學沒了。上初中的時候規劃新建大操場,畢業後建好了。上高中的時候操場修改了幾次,畢業後操場修好了還新建了宿舍樓。上大學時宿舍樓在建,臺階都沒有踩著獨木橋進宿舍大門,舊的教學樓像鬼屋我們兩個大男生被嚇得逃跑……上到一半宿舍樓才建好了新教學樓也啟用了……畢業後好像校園擴建了三分之一……


芳辰古詩詞


入學的時候,學校圖書館有兩個:北館和圖文信息大樓。不要誤會,我們學校的圖書館絕對稱得上寒酸😆。

北館小,經常有各個社團出沒,運氣好的話可以聽到校合唱隊練美聲,聽著還不錯。圖文信息大樓,一、二樓算是圖書館,而借書處和停車場共享一樓,停車場面積更大些😅

坊間傳聞,大學城初建時期,其內各高校約定圖書館共享,只建兩層,後來其他高校都偷偷建了自己的圖書館,我們學校發現的時候,兩層已經建好了😐。

大一下,學校終於下定決心建館,現在馬上大三,新館終於要成了。


寢室最靚的崽


上學時,晚自習,因條件比其它教室好很多,尤其是夏天,比較涼快,並且燈光好,因為壞了的燈更換及時,所以一座難求。大二時,逸夫館開建,大四時還未峻工,學校組織即畢業的學生進去參觀,大家看到明亮的閱覽室,即興奮又遺憾。畢業後回學校,新圖書館仍一座難求,老圖書館看門大爺也換人了。物是人非,青春不再,當年同學少年,新老圖書館拍照對比,真的五味雜陣,好些難過。

如果能夠重新活過,定將好好規劃人生,即便沒有驚天偉地的壯舉,也要成就宏圖事業。看著閱覽室用功的同學,羨慕他們的青春,黃金美人金鑲玉,盡在面前書本中。十年寒窗,定會換個無量前途。


永生的燈塔水母


一個圖書館算什麼,我初中畢業新初中建好,高中畢業新高中建好,大學畢業紫金港校區建好。


wjy505


是啊。。我剛大一的時候,旁邊的食堂拆了,導致要走些路程去另外一個,快畢業了,食堂遺址修了5層樓,什麼都有,我完美錯過,還有實驗室也是,那麼多年都不裝修,我們快走了就裝修了


心悅君惜君


深有感觸啊。不過我們不是圖書館,而是體育館

那一年,我們進入大學。從一個不怎麼起眼的北門進,這座門與“闊氣”毫不相干。東拐西拐,才到圖書館前的廣場。姐姐當即說,“你看咋樣,不行咱回去復讀”——我咬咬牙。

等到大二的時候,西門修好了。——這才是正門,一進一出兩個門道,闊氣、端莊。原來我們曾經走的是偏門。

等到大三的時候,實驗樓蓋好了。曾經的學長們做實驗好幾個班擠在一起,除了電腦夠用之外,其他設備一律不夠用。而我們,也經歷了一段各種不夠用的時光。

等到大四的時候,那一段時間正好是巴西世界盃,我們的體育館竣工投用了。我們心血來潮地去體育館踢了一會足球。沒過幾天,我們畢業答辯滾拜拜了。

畢業半年後,學校東門修好了。闊氣的東門正對著后街,同時后街的大商場竣工,各種琳琅滿目的商品;我們曾逛的,都是棚戶房街道。


安若凡


我上大學的時候

學校教學區和生活區,本來只是個小破門崗。

後來,學校弄了個全大理石的大門崗,然後建了一座

橋???

(為了防止被扒,就不上圖了)

全大理石的橋,通著教學區和生活區的,一個小馬路的距離。

然後把那條馬路歸到校外,我們從生活區到教學區,必須要走這個橋

冬天下雪賊滑,差點摔過

我們管這個橋叫重修橋,都是重修費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