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短短一月時間,HBO和英國SKY電視臺出品的5集迷你劇《切爾諾貝利》

登上了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寶座,一舉成為IMDb史上評分最高的電視劇(高達9.6)。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不僅超越了《地球脈動》和《兄弟連》,也將《絕命毒師》和《黑道家族》甩在身後,更別說爛尾的《權力的遊戲》了。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這份聲譽,同樣伴隨著無數質疑和爭辯,但更多層面上,是圍繞「真相究竟如何」和「意識形態」的口水戰。

對於它在製作上精良,以及細節的講究,爭議聲顯然就沒那麼喧譁。

毫無疑問,不管觀眾是否喜歡這部劇集,它都是本年度最值得重視,以及最值得反覆咀嚼的劇集。

尤其在這個動盪時節,又太多謊言充斥的年代,科技和人的關係,真相與謊言的甄別,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從未讓人如此迷茫,也從未如此讓人驚惶。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件」是人類現代史上的大事。

它的發生在1980年代中期,對西方造成的影響和不安甚至超越了1986年初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事件」,直接影響了當時年僅15歲的劇集主創克雷格·麥辛(Craig Mazin)。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爆炸後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他在此次隨著劇集播出的官方播客,回顧了當時縈繞在他腦海裡的一個疑問:

「事故是怎麼發生的?背後的真相究竟為何?」

這也反映了當時美國人的普遍恐懼心態,從挑戰者號到切爾諾貝利,人們都要求瞭解災難背後的真相。

可惜,挑戰者號的肇事原因很快查明瞭真相,但因為冷戰的信息封鎖,切爾諾貝利的真相一直沒有浮出水面。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居民撤離後,當地成為荒蕪的鬼城

一直到前蘇聯的解體,隨著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大量封存的秘密檔案被挖掘出來,人們才慢慢了解了部分真相。

第一集開場上吊自殺的俄羅斯科學家瓦列裡-勒加索夫(Valery Legasov)留下了5盒秘密的錄音帶,裡面全是他在長達1年半時間的事故調查中的所思所想之彙集。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包括其在國際原子能署在維也納召開的災後評估會上的撒謊和自我懺悔;核洩漏事件造成的真實損失有多大;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4號反應堆為何會爆炸的真實原因;以及他在事後欲吐露真相,卻遭受蘇聯當局的迫害。

在他自縊身亡後,很多同情他的科學家同僚將錄音拷貝秘密藏了起來,從而為揭秘和還原當時的事故留下了最珍貴的一手材料。

全世界終於知道了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件的來龍去脈。

克雷格·麥辛在邁入成年後,成為了一名製片人,有時也做導演和編劇,但在他心中,即使得知了真相背後的故事,少年時的疑問並沒有得到太多釋懷。

他開始渴望將該題材搬上熒幕,在閱遍了手上一切關於切爾諾貝利的檔案材料,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之後,他開始不斷遊說各個製作公司。

但直到福島核電站洩漏事件發生和白俄羅斯記者S. A. 阿列克謝耶維奇憑藉《切爾諾貝利的悲鳴》為代表作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後,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切爾諾貝利的悲鳴》,阿列克謝耶維奇也憑一系列非虛構寫作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

重溫事故悲劇,汲取經驗教訓引起了全世界的共鳴,才使得HBO和SKY電視臺的高層在2016年初下了將此事件搬上熒幕的決心。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按照克雷格·麥辛的說法,這是一部接近「Docudrama」(即紀實劇情片)的劇集,但它也不能完全等同於文獻片,它有自己的虛擬成分。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片尾也承認了,片中的白俄羅斯女科學家霍繆克,就是全體協助調查事故、有良知的科學家的化身

它忠於重大史實,尤其是在災難發生和災後援救的重大時間節點上,更是如此。

但在對蘇聯官僚和群眾的分歧刻畫上,劇組還是採用了主流觀眾熟悉的那一套,這也是引起爭議的熱點之一。

按照反對方的說法是,

這種刻畫手法太「好萊塢」了,蘇聯群眾是不會(其實說「不敢」更恰當)跟克格勃和政府這樣說話的。

他們枚舉的例子:第二集裡為了獎金才激發工程人員去地下抽水的那個動員會,和第三集裡礦工和部長之間的對峙。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出言不遜的礦工

反對方的理由是劇組這樣處理,用物質利益抹殺了當時英雄的蘇聯人民無畏救災的決心。

無畏不無畏,只有當事人才知道,這點誰都不能擔保,但我們來看看S. A. 阿列克謝耶維奇 怎麼用一個黑色幽默片段來擊穿這些表面堂皇的藉口。

我們把車攔下來,我本來以為駕駛員喝醉了,結果看到是一個年輕人在開車。

「你還好嗎?」我問。

「很好,我在運被汙染的土。」

「你瘋了嗎?你還得結婚生子啊!」

「那你讓我去哪兒找這種拉一趟賺五十盧布的工作呢?」

當年的五十盧布可以買一套高級西裝。這些人竟然只是為了這點微不足道的利益而冒險。至少跟生命比起來,那是微不足道的,真是既可笑又可悲。

——摘自《切爾諾貝利的悲鳴》

但若把這個場面拍成一場戲,在西方觀眾眼裡,這恐怕才是虛構的吧?試問西方觀眾誰會為了每天50盧布(當時1盧布約等於1美元)去運送核廢料?!

這就涉及到虛構和紀實之間的模糊界限,作為一部劇情片,而不是紀錄片,在不違背基本事實和時間線的情況下,製造戲劇張力和刻畫人物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才是首選。

就如同坊間爭議這片的配音一樣,一部反映前蘇核災難的劇集居然不用俄羅斯人的語言?克雷格·麥辛為此對媒體回應道:

「莎士比亞寫《哈姆雷特》也沒有用丹麥語。」

當然也有自願的,想成為英雄的也不少,尤其是從阿富汗撤下來的直升機飛行員和清理屋頂的軍人們,他們慷慨赴死,是因為他們不想讓第二次核爆發生,汙染更多的土地,讓後代沒有繁衍生活的空間。

他們是為祖國和家鄉而戰,這點並沒有被劇集抹殺。

相反,第二集結尾技工們進下水道排水和和第四集清理者上屋頂清除核廢料的段落,場面調度都處理得相當漂亮,揪人肚腸。

這些大無畏的精神並沒有因為他們渴求榮譽,渴求獎章和獎金而受到絲毫的貶低。

他們也是人,他們的人性光輝恰恰是在這些普通人都會害怕的場景中熠熠閃光,永遠被世人銘記。

況且角色刻畫方面,最值得讚揚的是劇集並沒有刻意去貶低前蘇的所有官員,而相反,刻畫出了一名有血有肉的前蘇官僚形象——主管能源局的副部長鮑里斯-謝爾蓋納,是救災一把手。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斯特蘭·斯卡斯加德飾演的鮑里斯-謝爾蓋納

從開始的顢頇傲慢到最後的深刻懺悔及積極救災,觀眾深刻理解到了他的立場轉變,以及救贖和成長,看到了一名真正為人民著想的官員,正如瓦列裡-勒加索夫所說,他才是救災最重要的人。

至於網上為之圍繞的意識形態之爭,還有各國處理核洩漏危機的處理方式,有人用西方黑前蘇啊,日本福島核電站處理不力來反駁切爾諾貝利得來的慘痛教訓,卻罔顧了一個根本事實

——這部劇集的拍攝並不是為了批判前蘇的救災工作,畢竟蘇聯已被人民拋棄,湮沒在歷史的塵埃裡,去者已矣。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被拋棄的蘇聯

這部劇集的最大用意是告訴我們「謊言的代價是如何的高昂」,以及如何甄別真相。

(▼以下章節有劇透,請謹慎閱讀▼)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切爾諾貝利》開始和庭審戲,銜接成了一條環線結構,前後呼應,為的就是讓觀眾明瞭,在這個真相被扭曲、被曲解、被操縱的時代,真相的求索才是最珍貴的。

在瓦列裡-勒加索夫冷靜的語調裡,他這樣闡述:

真相不會在乎我們的需求或想法,也不會在乎我們的政府,意識形態或宗教 它會永遠在那裡等著被發現,這是切爾諾貝利事故留下的禮物,我曾經害怕真相的代價,現在我只會問,謊言的代價是什麼?

真相的傳遞並不懼怕時間的拷問和當權者的掩蓋,因為事實就在那裡。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在最後一集裡,觀眾明白了災難發生的全過程,簡單說來有三。

首先是蘇聯政府為了節約成本,迷信自己的技術能力,無視RBMK石墨緩和反應器的技術缺陷,沒有在該類反應堆外修建安全殼,導致了爆炸後沒有對應措施遏止事態的進一步惡化。

不僅如此,還將設計階段就說真話的科學家辭退,並抽出了技術論證裡的關鍵兩頁闡述。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劇集圍繞霍繆克查詢資料的這條線,說明了蘇聯核技術工程界在克格勃的監督下是如何戰戰兢兢的,不僅將霍繆克也逮捕進去,最後還將拯救災難的瓦列裡-勒加索夫軟禁起來,難道蘇聯當局不知道會有缺陷麼?

不是,他們只是將個人前途置於人民利益之上而已。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災難發生當夜的處置不力也指出了這點,這些技術官僚無視安全操作上的一系列說明和警告,相反,他們為了怕丟烏紗帽,而曲意奉承和屈從。

在烏克蘭五一慶祝五一遊行的前夕,副總工程師迪亞特洛夫為了應付檢修的壓力,不惜犯了一系列的處理錯誤,還用丟工作來威脅手下遵循安全流程的技術人員。

這一切,就是為了那些急需電力的工廠能夠繼續生產,來維持國內岌岌可危的統治。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關於這點,我繼續補充點歷史背景:

1980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美蘇冷戰進入了第二個高峰。而當時石油價格一跌再跌,蘇聯糧食又歉收,每年急需大量的外匯換取糧食進口。

在這個情形下,蘇聯政府為了應付剛上臺不久的里根倡導的「星球大戰」計劃,又開足馬力發展軍工企業,尤其是國防重工業和航天業,還有石油採集業,都集中在烏克蘭和周邊地區。

停電是會造成巨大損失的。所以,上至廠長,下至技術員,沒有人敢冒這樣的政治風險。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這就是為何片尾戈爾巴喬夫說,切爾諾貝利是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棵稻草。

切爾諾貝利的核洩漏事件導致前蘇核技術神話的破產,人們不再相信官僚們的謊言。

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損失,當前蘇解體的那一刻,這些地區毫不猶豫地擺脫了前蘇的統治,至今也在抵抗普京的再度擴張。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2018年,俄羅斯官兵為切爾諾貝利遇難者獻花

最後一點,也是最嚴重的,就是在事件發生後,官僚系統全面的瞞報和隱藏真相。

瞞報是從下到上進行的,因為人人都害怕擔責任,人人都害怕背後的監視和AK-47,這種瞞報導致了事故發生17小時後,蘇聯政治局高層還以為是起火事件。

從而延緩了居民疏散的進行和事故評估的報告,普里皮亞季還在舉行有烏克蘭第一書記參加的五一節慶祝。

核輻射侵蝕了這些遊行群眾的身體健康,在隨後的歲月裡,他們快速凋零。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而對於國際社會隱藏真相併不止於開始的瞞報,還在於之後的救援,因為涉及到國家面子和核電站的機密性,前蘇不想向美國和北約求助。

這個細節反映在全片最有意思的一個片段裡,現場人員找東德政府求援後,派來的機器人卻頻頻故障,就因為政宣人員否認核輻射值超過2000倫琴,且蘇聯不可能爆發全球性的核災難。

現場的一把手鮑里斯-謝爾蓋納就算大發雷霆,又能如何?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切爾諾貝利》這次能高票當選IMDb TOP1,最主要還是在氣氛的營造方面。

劇組選了立陶宛維爾紐斯和已停用的Ignalina核電站(因為反應堆設計相近,當年與切爾諾貝利並稱姐妹花)取景拍攝。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取景地Ignalina核電站

那裡不僅有跟切爾諾貝利同樣的核電站(這樣的RBMK石墨反應堆全蘇聯建造了大約30多個,立陶宛做為前蘇加盟共和國,也繼承了這些政治遺產),還有跟普里皮亞季有著非常類似的居民區和街道。

取景這點,基本做到了八分神似。

為了美術置景和服化的考究,劇組還參考了大量的紀錄片和歷史檔案,連次要演員都儘量還原當事人的造型,這點可以從切爾諾貝利廠長布卡洛夫的這張照片可以看到,神還原。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切爾諾貝利廠長布卡洛夫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片中康·奧尼爾飾演的布卡洛夫,神還原

另外,每個劇集的高光點也值得一說——

第一集:死亡之橋上,那些置身於核輻射之塵埃下的無知民眾,笑著指著,升格鏡頭滲出的詩意,背後卻是死亡。

第二集:結尾時三名技術員進入下水道,不斷高升的背景核輻射噪聲,加上幽閉的管道環境,讓觀眾彷彿置身恐怖片之中。

第三集:消防員下葬時,流動的混凝土澆凝和鉛棺焊接的火花,透出犧牲的凝重,以及家屬們無言的悲傷和無聲的控訴。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第四集:屋頂上清理者清理核廢料的模擬場景,鏡頭貼得很近,那種拆雷般的緊張感呼之欲出。

槍殺狗狗那些詩意鏡頭背後卻是無盡的沉重,人類造的孽卻要無辜的動物們承受,控訴莫過於此。

第五集:瓦列裡-勒加索夫慷慨激昂的法庭戲,很久沒看到這麼NB的臺詞和這麼打動人的辯析,伴隨著交叉剪輯,帶著觀眾一步步走向了真相的中央。

熱播劇:《切爾諾貝利》,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劇

這部片子的成功絕離不開美女作曲家Hildur Guðnadóttir的配樂,全片氛圍的奠定首推作曲。

據說,Hildur與收音師先行蹲點Ignalina,終日在核電站裡遊蕩觀察找尋靈感,同時錄下別無他處可循的現場聲效。

相信看過劇集的觀眾都會感受到,類似宇宙背景輻射般輻射聲咔咔作響帶來的毛骨悚然感,這就是終極殺手——輻射

那是宇宙毀滅後才有的熱寂之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