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中這種讓兩代人飽受煎熬的源頭不是無處可尋,蘇父蘇母在計劃經濟時代影響下,對三個孩子採取了極為不健康的教育方式——目的性的教養。先從製作水平方面來看,
首先簡導的鏡頭很利落,La的大哥度假前接到父親電話到堅持回國參加母親葬禮寥寥數筆就把長子在美國的艱難處境和責任擔當描繪出來了。來接機的蘇明玉(我們可憐的女主)從機場開始機不離手,甚至連大哥伸手想與胞妹擁抱安慰的機會都用另一通電話無情躲開,觀眾明顯能感受到蘇明玉事業成功的背後與家人的疏離。場景轉到老二家,沒見過面的客氣二嫂和怒眼相對的二哥以及藉口怕鬼想去美國的老爸……在送父親回老宅時,蘇明玉走進了陌生又熟悉巷子裡,記憶與現實交疊之間回到了十年前,一家五口眾生之相,是成年版各個人物性格成型早期階段,沒有獨立能力的女主忍受著母親的偏心父親的軟弱二哥的欺壓,也就大哥相對好點然而也是在自身利益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前兩集播完,各個人物形象鮮明的立在了觀眾眼前,戲劇張力十足劇情引人入勝。畫面乾淨寫意,導演功力可見一斑。
再說說劇情,
這部劇之所以一經播出就能引發討論,故事內容是最根本的原因。劇中講述了蘇家一地雞毛的生活,觀眾為蘇明玉抱不平,從蘇明玉的立場來看,這是一個原生家庭對成功人士生活乃至性格不可磨滅的烙印。然而我們觀眾從全知視角來看,得到的遠不應該僅限於此。雖然網絡上大多數人都是以原生家庭受害者的身份自居,但現實中也不乏正在以自己的性格缺陷或心理問題傷害著家人的朋友。這部劇正是將受害者的心理剖析開來,以此讓大家更冷靜客觀地觀察自己在劇中所對應角色,像一面鏡子一樣讓我們對照出自身的問題,以此為鑑。
最後說下演員,

蘇明哲
蘇明哲把家裡的一切責任歸結於自己,他認為母親離世,全情照料父親應成為頭等大事,
然而他的父親明明家中有房卻還是希望有一套大房子,明明可以照顧自己卻想有陪伴照顧,甚至他一度應和大兒子的邀請要到美國生活,這並不是不合理,但在明哲有老婆有孩子還要還房貸,自己暫時又失業的情況下,這些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蘇明成:
有哪個家長希望把兒子培養成渣男呢?但蘇家父母無疑就在這麼做。
用“恃寵而驕”形容蘇明成的童年成長一點不為過,在家裡無法無天,隨便欺負妹妹,爸媽還好吃好喝的供著,甚至讓他在自己小的時候就對自己的存在產生了清晰的、但不健康的認知。
蘇明玉:要能撒嬌,誰要懂事呢?
蘇明玉從小不守家人待見的命運,註定了她成人後的兩個主旋律時刻:
人前風光,人後崩潰。
從小蘇明玉學習成績很好,也知道媽媽偏向兩個哥哥,爸爸總是對這種不公平躲躲閃閃,於是她學會懂事。早餐時,她可以接受沒油水沒肉的食物,空閒時,她可以給兩個哥哥洗衣服,餐桌上,看到媽媽給哥哥夾菜她也可以裝作視而不見。
▲蘇家媽媽
比如,我們的媽媽經常要叮囑自己的孩子“不要落東西”這件事,去學校的課本書籍,穿身上的圍巾帽子,甚至出去玩的錢包證件,這自然是出於媽媽們的關心。
然而,這種每天N次的叮囑,看似是關心,但時間一久,作為孩子難免會懷疑自己自理的能力,如果這種情況遇到成長的叛逆期,孩子會本能的覺得媽媽的這種叮囑是一種“嘮叨”,更是對自己的不信任,而母親也更會覺得委屈,愛孩子自然是對的,但溝通不利顯然對孩子成長無益。
在播出前看預告時我就感覺這部劇又將會是一部引起我們大家廣泛討論的社會問題劇。劇中集結了原生家庭、重男輕女、中年失業、老人再婚、巨嬰啃老……這一系列社會現象,或多或少能從中看到我們自己的生活,引發我們對生活的思考和重新認知。這就是藝術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啊!
閱讀更多 樂趣一哥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