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奧修說:靜心就足夠解決你的難題。
禪宗說:禪,是覺悟的根本。
其實人最難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思想。
你要想學習某種技術,記住某樣東西,做出某個動作,這都也不會太難。
但是要停止自己的思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美國統計學家內曼(Neyman)做過這樣一項調查:
隨機抽取1020名90後公民,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觀幸福感、學歷等進行統計。
研究結果發現,超過80%的人的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水平隨著學歷的增高而逐步降低。
於是內曼得出:越是聰明的人,往往越有更多的心理問題。

德國的一項調查數據也指出:
智力水平與心理健康確實存在著某種聯繫。
學歷越高、智商越高,焦慮指數越高。
焦慮情緒往往指向未來,總是擔心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而擔心的對象也不盡相同。
如:失敗、否定、貶低、嘲笑、生病、意外、死亡......
這種有意識、無意識、快速的、自動化的、習慣性的思維模式,以畫面的想象形式存在,引發人們的焦慮情緒。
與“害怕”“恐懼”這兩類情緒不一樣的是:焦慮情緒具有“彌散性”,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但不是由某種特定的事情而引起的。
因此,那些長時間處於擔憂中的人,會陷入無休止的擔憂中。
失眠、寢食難安,十分痛苦。

越聰明的人,為什麼越容易焦慮?
我們的思維模式推動著我們的情緒。
而焦慮思維引起的情緒除了使身體不適外,還嚴重影響著我們對自身的看法、他人對我們的看法。
我們又會因為他人對我們看法,又進一步引起情緒上的變化。
心理學家認為,聰明的人往往想得比較多,他們對於未來和自身行為有著規劃和目的。
從現實層面來說,聰明的人更有主見,也能更快的適應競爭法則。
但是,從心理狀態上來看,他們這種“有遠見”的特點,會引發對未來的種種擔心,也更加容易焦慮。
如果“我思故我在”是真理的話,那麼人生註定是一場悲劇。
從進化心理學的層面上來說,焦慮是個人適應環境的一種方式。
它不僅僅能使我們對某一事情的發生做好心理準備,有更多的對策面對潛在的威脅,
也能夠讓我們在事件中收穫更多的信息。
因此,人產生適當的焦慮是有益的。
焦慮障礙(Anxiety disorder)
由於現今各種體制上的不完善,人們在利用資源、獲取機會、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現了不平等,這種心態往往伴隨著被剝奪感和失衡感。
越是聰明的人,越容易發現其中規律,也越容易痛苦。
他們往往把自己的主觀幸福感,建立在自己的成果是否被公平對待之上。
若是這種擔心沒有得到及時的緩解,則很大程度上會引發焦慮障礙(Anxiety disorder)。
焦慮是人的一種情感表現,當人們面對潛在的危險時,都會產生焦慮反應。
許又新教授曾說過:
沒有焦慮的生活和沒有恐懼的生活一樣,並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但焦慮障礙則是異常的焦慮表現:
沒有固定的導致焦慮的因素,卻產生的嚴重或者持續的焦慮反應。
這時聰明人所具有的“富有遠見”的能力,反而會成為思想上的負擔,並使他們自身陷入一種不安中。
這時他們無法做好當前的工作,甚至進一步還會產生強迫症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同時,聰明人比尋常人更懂得如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也就勢必導致了他們會壓抑自身的感情。
在這一過程中,會逐步積累諸多負面情緒在他們身體裡。
這些負面情緒需要一定的釋放。
若他們沒有找到適當的渠道去釋放這種情緒,長時間的壓抑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如:人格障礙、情緒大爆發等。
結語
當財富已不再是為了滿足生活,而是成為了身份、地位的象徵時,聰明人的精神就會更加空虛、迷茫和痛苦。
這也告訴我們,人生在世,要學會“難得糊塗”。
有遠見、有洞察力,比常人更會思考問題,這是好事。
但也要學會釋放自己的壓抑,將自己腦海中的不安想法控制在適當的範圍內。
學會放鬆心情,緩解不良情緒。
閱讀更多 趙小明心理團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