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湖北谷城縣縣委、縣政府召開礦產資源秩序整頓工作會議,決定
從即日起所有礦山企業一律停產整改。
會議指出,要下大力氣做好到期礦山關閉工作:
(1)對目前採礦權已到期停產的礦山企業,該註銷關閉的必須依法依規按程序註銷關閉;
(2)對採礦權許可證尚在有效期內的礦山企業,要組織進行集中檢查、集中清理,堅決打擊無證或持過期失效許可證進行開採、超層越界開採、非法轉包等違法行為的礦山企業;
(3)對不按勘查設計方案施工、不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開採、存在安全隱患的礦山企業,一律責令整改,逾期整改不到位,經相關部門聯合驗收不合格的,堅決予以關閉,註銷、吊銷其採礦許可證及相關證照。
會議明確了南河自然保護區、薤山旅遊度假區、漢江溼地公園範圍內,嚴格禁止任何非法礦產開採行為;在此區域內一律不得新設礦權,已設礦權的到期一家關閉一家,不得申請和辦理採礦權延續手續。
要以硅石礦整合為重點,引導和協調礦山企業主動開展礦業權整合,促進礦山企業做大做強。要從嚴控制新設礦權准入門檻,大力引進產業鏈完整、開採加工技術新、資金雄厚的礦山企業,帶動谷城礦業開發向集中、規模和高科技發展。
要以“綠色礦山”建設為抓手,推進礦山恢復治理工作。各礦山企業在停產整頓期間要按照“三合一”方案對礦山進行全面恢復治理,徹底消除礦山安全隱患,對礦山進行全面復綠。各部門對礦山企業開採、加工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和違法違規行為,都要逐一列出整改清單,督促礦山企業整改到位。
據瞭解,谷城縣非金屬礦資源豐富,境內白雲石儲量約1億噸、石灰石儲量約1000萬噸、重晶石儲量約5000萬噸、硅礦儲量約4000萬噸。
為什麼“一刀切”屢禁不止?
2018年5月28日,生態環境部印發《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明確指出:嚴格禁止“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敷衍應對做法,堅決避免集中停工停業停產等簡單粗暴行為。

但是,還有相當一些地方,在與日俱增的環保壓力下,談“礦”色變,戴著有色眼鏡看礦山企業。一提到礦山,就潛意識裡、不由自主地與環境破壞聯繫在了一起,輕者停產,重者一律關閉。
有些地方,這幾年來為了環保而環保,也不論礦山環保狀況如何,一紙令下就讓轄區內所有礦山停產整頓,短則半年,長則一年之久,並出臺了“採礦證到期就關閉”的土政策,致使許多原本還有很多資源儲量的礦山被迫關閉,大量的礦產資源被白白浪費掉。
而一些礦山企業更冤,當地政府也沒有明確的環保標準,只是憑著政府部門簡單的一句話“不達標”,就開始投入巨資進行整改,但整改完成了依然不能正常生產。許多礦山從停產直到關閉,竟然不知道到底環保達標不達標。這種極端做法,直接導致了資源保障能力的下降,一些地方因石料礦山的關閉和無休止停產造成砂石骨料價格飛漲,重點工程無法正常進行;前些年產能過剩的煤炭,近段時間又出現了火爆情形,煤炭價格也開始一路攀升。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刀切”現象在我國由來已久且有著廣闊的市場,在一些地方甚至成為了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或一勞永逸的“殺手鐧”,既屢試不爽,又事半功倍,凡是遇見什麼棘手的難題,只要採取“一刀切”,馬上迎刃而解、立竿見影,又何樂而不為呢?殊不知,這種簡單的“一刀切”做法,本身就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是對法律的一種褻瀆和損害。
要想真正把環境保護督察變成為各級政府轉變作風、提升科學發展能力的過程,既要能調動企業環境保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企業明白什麼樣的標準才是達標,如何做才符合環保要求,又要能讓地方政府敢於擔當,勇於負責,讓地方政府知道如何來履行主體責任,怎麼來監管和加強環境保護。唯有如此,才能消除地方政府在環境保護中的後顧之憂,才能增強地方政府在環境保護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源頭上避免在環境保護督察中屢禁不止的“一刀切”現象。
閱讀更多 中國粉體技術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