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體家底如何做實一一這個市的孵化工程破殼啦

眼下已入盛夏,是“賣瓜”與“吃瓜”者的黃金檔。在遼寧省營口市,要說市場上哪種瓜最“金貴”,當屬網紋瓜了。

今年52歲的齊少坤在外經商多年,不曾想回村擔任“第一書記”後,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瓜能手,他引種的日本網紋瓜質優價高,他所在的營口市老邊區小邊村因500畝網紋瓜產業園而“爆棚”。“這其中有23棟棚是村集體的。”齊少坤說,小邊村已由原來的“上訪村”“空殼村”變身為集體家底厚實、鄉村產業興旺的先進村了。

走近大石橋市溝沿鎮青天村的村口,一塊巨大的泰山石上鐫刻的“青天村”三個大字,讓人頓感該村實力不俗。這個挨著遼河的小村莊,通過發展集體水產養殖業,家底足了振興鄉村也有底氣,給百姓做了不少公益事業。村黨支部書記王家輝坦言:“一個村想發展好,集體得有較好的經濟收入,老百姓在致富路上跑得快不快,得村支部車頭帶,村裡沒有錢,對老百姓很難有說服力。”

村集體家底如何做實一一這個市的孵化工程破殼啦

目前很多村是集體經濟薄弱村、“空殼村”,“窮家難當”的困境,嚴重製約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影響了鄉村的全面振興。如何“破殼”?營口市委責成組織部門牽頭,整合多方資源力量,大力推進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孵化工程,形成了黨建引領、項目牽動、產業集成、全域開花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營口方案”,走出了一條頗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今年內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部清零。”營口市目標篤定步履鏗鏘。截至2018年底,營口市先後整合獎補資金12290萬元,培育村級集體經濟試點項目151個。其中,省級項目36個,市級項目115個,指導443個村確定了意向性項目,消滅“空殼村”144個。

巧設“孵化池”精準施灌

“發展村集體經濟沒有捷徑可走,首先要依靠領導重視和部門配合。”營口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王軍說話開門見山,他說,“老大難老大難,‘一把手’重視就不難”,營口市委堅決落實中央“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高位決策,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長富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高度重視、親自部署,多次就有關工作作出批示,並將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列為“書記項目”重點問題,堅持一線督辦、靶向攻關。

營口市在遼寧首開先河,建立了“組織領導、橫縱聯動、項目競爭、專家指導、動態監管、績效考評”六大保障措施和市級領導幹部包扶鄉鎮制度。42名市級領導幹部分別包扶一個鄉鎮,每季度至少到鎮村調研指導一次。各縣(市)區也明確了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建立了由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財政、農業等部門分工協作、密切配合的工作機制,合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從2017年開始,營口市委、市政府進一步統籌整合組織、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力量,通過強化政策引導、投入專項資金獎補、成立農村經濟發展“專家人才庫”跟蹤指導等措施,建立了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孵化池”,每年按照全市農村總數5%—10%的比例,擇優選取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入池予以重點扶持。

村集體家底如何做實一一這個市的孵化工程破殼啦


村集體家底如何做實一一這個市的孵化工程破殼啦

營口市委副書記、市長許桂清專題調度、籌集“孵化池”資金,並利用週末到農村基層常態化走訪,與多位村黨組織書記面對面座談,探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癥結與困難,現場協調相關部門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我們剛開始想報的項目是光伏發電,後來覺得不太合適,通過到山東、大連金州考察,決定種草莓與大櫻桃,通過了專家評審。項目運行後,省果樹所的專家又多次來指導,幫我們解決種植技術難題。”蓋州市太陽昇街道尚和寨村黨支部書記馬俊向記者介紹了他們村集體經濟項目的立項和落地情況。

利用市裡孵化資金50萬元,尚和寨村與芮祥種植專業合作社共同建設溫室大棚種植大櫻桃與草莓,村集體佔51%的股份。合作社理事長陳繼頂告訴記者:“去年種下108棵反季節大棚櫻桃,今年一棵櫻桃樹能有8到10斤果實,我們這離蓋州市區近,全是觀光采摘。從3月末開始一直到‘五一’,來採摘的門票是100元一人,一斤高的賣到100元。今年利潤將近5萬元,明年就要翻番到10萬元。”

村集體家底如何做實一一這個市的孵化工程破殼啦

如何避免走老路、走彎路?目前,有兩股工作力量正在營口廣袤鄉村開展常態化巡迴指導,一股力量是由組織、財政、農業農村、林草部門分管領導帶隊的4個集體經濟“空殼村”攻堅組,負責分片抓好“空殼村”的消滅和集體經濟發展方向的研判;另一股力量是由黨建、農技、扶貧、財經等相關領域專家組成的3個工作指導組,市政府專門配了3臺工作車,保障其全程跟進“孵化池”試點項目的建設及日常運營指導。

2018年下半年以來陸續開展的“百名專家”“百名律師”“百個企業”服務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行動,通過“點對點”對接、“手把手”指導,讓“孵化池”面向試點項目的“選、育、管、服”更加精準到位。

細節決定成敗。營口市財政局副局長張德芬說:“‘孵化池’試點項目的確立要經過村民‘四議一審兩公開’確立項目、村‘兩委’申報、鄉鎮初核、縣(市)區自評、市級實地考察、現場答辯、專家評審等程序。目前,營口市已累計注入孵化資金5140萬元,選育市級試點項目115個,待孵化項目還有106個。”

送去“金鑰匙”脫貧攻堅

如何為鄉村振興點燃“引擎”?營口市把選派駐鄉村幹部作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金鑰匙”,讓他們成為政策的落點、致富的支點和集聚資源的連結點,激活鄉村產業、撬動鄉村發展。去年4月,在營口轄區內,省、市、縣共選派幹部721名,到23個鄉鎮和644個村工作,他們紮根泥土、服務群眾、發展產業、建強組織,構成一組振興鄉村的“營口密碼”。這支隊伍,也逐步成長為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生力軍和脫貧攻堅的突擊隊。

村集體家底如何做實一一這個市的孵化工程破殼啦

大石橋市建一鎮銅匠峪村地處營口東部山區,山高溝深,4個屯居住分散,駐村“第一書記”孫濤開車走訪一圈就要用去半箱多油,“我調研走訪了一個多月,村裡耕地少,產業結構單一,農業發展動力不足,人均收入低,村集體經濟空空如也。”

駐村後,孫濤抓住機遇,幫著完善村集體經濟服務社的各項規章制度,申報營口市“孵化池”試點項目,採取“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大棚蔬菜種植。2018年9月,村集體利用扶貧專項資金將果蔬扶貧基地全部建設完成,3000延長米的27棟冷棚和1棟暖棚讓村民看到了產業脫貧的希望。當年底,大棚產值約13萬元,純收入6萬元,村委會提取了20%作為公益積金外,全村96戶貧困戶每戶獲得500元分紅。

孫濤通過調研發現,銅匠峪村共有婦女1200多人,富餘勞動力多,她積極引進“盛京滿繡”扶貧車間項目,以“政策支持+繡工培訓+繡工技術入股+產品回收”的模式,對全村67名困難婦女開展繡工培訓並簽訂勞務合同,日工資不低於70元,半年後“出師”掌握熟練技能的繡工達50餘名,人均年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還成功培養出1名指導老師,已經到大石橋市職業中專給學生們上課了。2018年11月,銅匠峪村代表大石橋市接受2018年度全省脫貧攻堅成效第三方評估檢查,經評估認定,該村貧困發生率已降1%以下,實現整村脫貧。孫濤今年被授予遼寧省“三八紅旗手”、營口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我的鄉村我的情”,是營口市老邊區邊城鎮雙井子村“第一書記”劉秀國的口頭禪。在今年春節前省、市先後舉辦的“年貨大集”上,村裡產出的優質大米永豐98“圓粒香”一炮走紅。下鄉種地、街頭賣米,劉秀國被人們親切地稱呼“大米哥”,去年村集體年收入20多萬元。

同樣是“第一書記”的劉吉利,將所在村李家村的農家土特產“搬”進了城,在營口鬧市區開了一個叫“咱村小鋪”的集體經濟門市點。20多平方米的小門市裡,擺放著最新鮮的野山菌、土雞蛋等,每天都有市民前來“淘貨”,每月營銷額1萬多元。他還抓住今年春節、端午節這兩個節慶,通過動員企事業機關團購等辦法,幫村集體銷售了8萬多元的特色農產品。眼下,劉吉利正和幾個“第一書記”研究著,準備藉助市委組織部的支持,把“咱村小鋪”這個品牌做大做強,集結更多“第一書記”力量,在線上線下幫村裡的農產品打開更大銷路。

老邊區委常委、組織部長賈宇光說,今年專門組織全區51名村黨組織書記到集體經濟試點村和發展較好的合作社觀摩學習,“通過集中培訓、專題輔導、拉練互學、實地指導等方式,推動村鎮幹部和“第一書記”進一步深化認識、提振信心、開拓思路、謀劃項目。”

投下一枚“蛋”,樂見一窩雞。一年多來,駐鄉村幹部緊緊圍繞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推動鄉村集體經濟發展等重點任務,做出了實實在在的成績,累計牽頭成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162個,幫建集體經濟項目175個,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邁上了“快車道”。

促進“調結構”融合發展

無論是“蛋生雞”,還是“雞生蛋”,孵化集體經濟項目關鍵是要有“造血”功能,要有發展的可持續性。營口市副市長高洪濤經常下鄉指導鎮村選項立項,他對在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主動做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頗有心得:“要整合農村集體自身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探索生產服務、電商、旅遊等產業與集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新型業態。”

在小望海村採訪,正趕上村裡的“小望海農樂園”在種植向日葵,令記者驚奇的是,他們拋棄了現代化的種植方法,沒用機器耕種,耕地種地全靠人力與畜力,再現了人拉犁的景象,很多人在一起,一邊幹著一邊樂著,頗有情趣,適應了休閒農業體驗勞作的需求。

小望海村位於營口市鮁魚圈區蘆屯鎮西北部,毗鄰“沙河生態綠廊”萬寶湖,靠近主城區,交通便利。但是一直以來,村級集體經濟無收入、村民種植農作物收入不高、經濟作物發展單一,這些制約因素始終是村黨支部的一塊心病。

2016年村“兩委”換屆後,新班子立足自身實際挖掘優勢資源,找資金、談項目,於當年10月在省、市、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四議一審兩公開”程序,通過了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開發建設回龍山生態旅遊度假區的決議。

消息一出,很快吸引了10名外出經商人員返鄉創業,21名村民參加了合作社,其他村民也都積極將自家的土地流轉到合作社參與景區建設。村民張瑞奇告訴記者:“家裡有7畝地,土地租金一畝地一年600元,我自己還在合作社幹活,一天能得到120元。”

農民辦景區搞旅遊,一切都得從頭學。村黨支部書記唐健帶領黨員幹部到先進地區學經驗,不懂種植的學技術、不懂記賬的學財會、不懂電商的學電腦……鎮上的領導、包村幹部主動利用節假日,加班加點與村“兩委”成員一起研究景區建設。上下齊努力,一個集“生態村、生態遊、生態果蔬展銷”為一體的農業觀光園區在小望海村脫穎而出。

農樂園裡的認養地只有20畝,但劃為174塊,每塊50平方米一年1500元租給市民認養,20畝地一年為村集體創造利潤20多萬元。鮁魚圈區副區長王偉說,這裡是國家級開發區,土地少,對鄉村振興要“做精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到村裡旅遊的人要住得下、吃得上、玩得好。

大石橋市周家鎮副鎮長(掛職)王銳充分發揮自己熟悉電商平臺這一優勢,以營口大金農業發展中心(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為基礎成立了電商服務中心,在大金寺村藥王谷內利用近120畝土地建成電商產品基地,打造“藥香雞”品牌,目前已投入60多萬元用於基礎及配套設施建設,並搭建線上交易平臺,線下體驗店,平臺公眾號的關注度正不斷提升,平臺認養、實時直播等功能運行穩定,周家大紅袍李子、藥香雞等線上銷售產品達到50多種,覆蓋了周邊鎮村農產品的線上銷售。

村集體家底如何做實一一這個市的孵化工程破殼啦

王銳介紹道,大金寺村集體經濟“空殼”已然摘帽;中心以高於市場收購價優先收購貧困戶種養產品的方式,幫助15戶2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捐款資助8名貧困家庭大學生;平臺在產品採集、包裝、運輸等環節積極組織村裡剩餘勞動力參與勞作,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

“新業態為集體經濟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營口市政協副主席、市農業農村局局長代萍說,集體經濟的發展有力推動了營口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擴大了農產品品牌效應。現已培育了青天村淡水蝦養殖、高山村蛋鴨蛋鵝養殖、雙井子村香稻種植等一系列精品項目,打造了“東援”“天堡”“營國雙”等多個農產品品牌。

採訪結束時,回望河海交匯的營口,記者彷彿看到,另一種交匯正在山水間激盪,這就是——日益壯大的農村集體經濟正與全面小康的萬千農民深度相融,掀起了鄉村全面振興的壯闊浪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