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寒門出貴子、不忘報國恩,陳章良9歲讀小學,26歲成北大副教授

都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這起跑線是什麼?這次我們要說的這位主人公,

出身寒門,9歲才在村裡人的勸說下上了小學,可他依然能夠奮起直追,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改變了命運。他17歲上大學,26歲當上了北大副教授,後曾任北大副校長、中國農大校長,他一生獲獎無數,始終懷揣著一顆中國心。

他就是陳章良。

寒門出貴子、不忘報國恩,陳章良9歲讀小學,26歲成北大副教授

落後的起跑線和不斷超越的人生

1961年2月,陳章良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福清縣一個緊傍著大海的小漁村。那時候的生活都不富裕,陳章良小時經常和弟弟去海里撈魚補貼家用。就這樣,直到陳章良9歲,一直沒有接受過像樣的教育。後來村裡人看不過去,孩子這麼大了,還不讀書。這樣,陳章良才開始上了小學一年級。

陳章良學習很刻苦,後來也成為他所在那所中學裡第一個考上了大學的高材生。1978年的7月,100多名考生坐著大卡車趕往縣城參加高考,那時候,陳章良也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託在了那搖搖晃晃的卡車,和即將到來的考試上。

最終,17歲的陳章良成為了全鄉100多個考生中唯一的中榜者,考上了華南熱帶作物學院。在大學期間,陳章良沒辦法和現在大多數學生一樣,無憂無慮地完全投入到學習中去,因為實在太窮了,家裡不可能拿出一分錢,所以他的學費只能靠寒暑假下海摸魚捉蝦賣出的錢才能交得上。平常僅靠著學校每個月發給的19元助學金和假期打工賺錢度日。飯不夠吃,那木薯和地瓜變成了他大學時的主要食物。

即便是條件這樣的艱苦,陳章良對待讀書這件事卻始終很認真,因為他堅信讀書能夠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白天時間不夠,他就在晚上點著燈油苦讀,剛上大學的時候英文26個字母都認不全,但他堅信只要努力就有收穫。雖然他的“起跑線”比別人低,可硬是憑藉著超人的毅力和堅持,追上甚至超越了別人的步伐。

寒門出貴子、不忘報國恩,陳章良9歲讀小學,26歲成北大副教授

留學美國卻懷揣著一顆中國心

陳章良一直對植物基因工程很感興趣。一天,他在英國的《自然》雜誌上讀到了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瑪麗·查爾頓寫的相關領域的文章。這讓陳章良非常興奮,他給瑪麗·查爾頓教授寫了一封信,並希望能到她的實驗室去攻讀博士學位。

瑪麗·查爾頓教授很快給陳章良回了信,隨後還派了一位華裔教授到他所在的學校對他進行面試。這位華裔教授與陳章良接觸後,對他在那樣艱苦的學習條件下竟能獲得如此豐富的知識感到十分驚訝,特別是陳章良奮發向上、追求科學的精神以及他那敏捷的思維和少見的才氣,讓這位華裔教授十分欣賞。並鄭重地向美國華盛頓大學推薦了陳章良,1983年,陳章良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生物和醫學部的研究生。

在美國求學的時間裡,陳章良拜入世界著名生物工程學家畢齊的門下,成為了畢齊教授的得意弟子。1985年,還是華盛頓大學三年級研究生的陳章良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新技術將大豆儲藏蛋白的基因轉移到菸草和矮牽牛上

;在此項成果的基礎上,他更是成功地總結了這個基因的轉化植株及其後代的遺傳規律,併成功地作出了證明且提出了其表達的分子模式。

寒門出貴子、不忘報國恩,陳章良9歲讀小學,26歲成北大副教授

寒門出貴子,不忘報國恩。

這兩項重大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為了表彰他的成就,華盛頓大學竟提前一年半為陳章良頒發了博士學位證書。1987年1月,陳章良謝絕了美國幾家公司和科研機構的高薪聘請,放棄國外優裕的生活,回到了深深眷戀的祖國。

這位年僅26歲的年輕人,成為了北大的副教授,並主持了國家“863計劃”中的多個研究項目,並和同事們一起,在北大建成了蛋白質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填補我國高科技空白、超國際水平做出了貢獻。

1991年,年僅30歲的陳章良以其卓著的植物基因工程技術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賈烏德·侯賽因青年科學家獎”。這也是該獎自1987年以來,首次頒給單獨的個人。1994年,在陳章良的建議下,設立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為國家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

陳章良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自己的人生抱負,更是為國家的科教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一個學者,他勵精圖治,一心專研;作為一個校長,他深受學生愛戴。一個小漁村裡出來的寒門學子,終究成為了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貢獻的人,還是那句老話:天道酬勤,苦心人天不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