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關於洗茶,逢新茶友必問。
尤其是在直播間當中,關於新茶的問題,出現不低於十次。頻率嘛,基本上是每天一次。
“白茶喝之前,要不要洗?”
“白毫銀針,要洗茶嗎?”
“老白茶,要洗茶嗎?”
“白牡丹,要洗茶嗎?”
“泡茶餅,不洗茶不行吧。”
……
白茶、老白茶、白毫銀針、白牡丹、白茶餅,這些都屬於白茶,只不過是提的問題,舊瓶裝新酒,換了個角度罷了。
關於是否要洗茶,答案,只有一個:優質的白茶,並不需要洗。

《2》
什麼是洗茶?
查閱某百科,它其實也不難理解,就是在沖泡之前,把茶葉洗一次。尤其是在功夫茶泡法當中,洗茶,最為常見。
也就是把茶葉用水浸泡一會兒,然後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稱之為“洗茶”。
用來洗茶的茶水,通常會被用來養茶寵,或者是直接捨棄。
大家對洗茶這一動作並不陌生,尤其是在茶館喝茶的時候,會見到。
只見茶藝師,動作嫻熟地完成燙壺溫杯之後,投茶,注入沸水,出湯。
摩拳擦掌,茶馬上就可以喝了!
但是,別高興地太早。在茶藝師這兒,卻把第一衝“譁”的一聲,倒入茶洗當中,面帶微笑,繼續沖泡,第二次,才分到品茗杯當中,奉茶,品嚐。
要是換上喝的是熟普,估計這喝茶的心,會更加難耐。
一般在喝熟普的時候,茶藝師甚至會洗茶兩遍,真正能喝的,是從第三次開始。
看到這一動作,你必然會有所疑惑:“怎麼茶葉要洗的?不能直接喝的?”
茶藝師會告訴你,“這是禮節,不洗茶,不禮貌。”
哈?
洗茶,只是為了體現禮貌?
關於這一說法,有待商榷。但我們喝茶,難道只是喝一個禮節嗎?
顯然不是。
迴歸到本質,喝茶還是喝它的品質,即它的香氣,它的滋味。
《3》
洗茶,在有些專業人士那兒,有另外一層意思。
“洗茶,是為了醒茶,讓茶葉更好喝。”
並且,還會擺出歷史資料。
“第一煮水沸,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雲母,飲之則其味不正。”——陸羽《茶經· 五之煮》
這是唐代人的洗茶方式。
在煎茶前,要把第一次水沸騰後,產生的黑雲母一樣的水膜,給祛除。
這和我們現在的洗茶,是不是特別相似?
第一次沸水後,茶不喝。
看似有點相似,但請大家記住一個細節,陸羽在《茶經》裡說的,是像茶沫上的水膜一樣,像是黑雲母一樣的東西,才要去掉。
到了明朝,洗茶又被清晰、明確提到。
“一、擇水;二、洗茶:凡烹茶先以熱湯洗茶葉,去其汙垢、冷氣,烹之則美;三、候湯;四、擇品。”——《茶譜· 煎茶四要》
在明朝人的泡茶方式中,在烹茶前,先用熱湯洗茶葉。為的是去汙垢,祛除冷氣,洗完茶之後再煮茶,味道會更加鮮美。
同樣,也有一個細節。
洗茶,它為的是洗去汙垢。
這一點,倒是和陸羽《茶經》當中的做法,如出一轍。同樣要把不能喝的部分,洗去,倒掉。
總結古人洗茶的目的——讓茶更乾淨。
《4》
到了現代,大家自己在家裡泡茶的時候,也會有洗茶這樣的習慣。
有的茶友認為,要是不洗茶,好像茶喝起來並不安心。
唯有洗茶,才可以找到心理安慰,不洗茶,不敢喝。
彷彿通過洗茶這一步驟,可以讓茶變得更加潔淨。
但是,也要注意一點,真正品質好的白茶,是不需要洗茶的,第一衝,可以放心飲用。
如果要通過洗茶才能喝,才敢喝的茶葉,不喝也罷。
試想一下,什麼樣的白茶,才需要洗茶。
根據《茶經》和《煎茶四要》當中的記錄,通常是不潔淨,有汙垢的茶葉才要洗了,再喝。
如果一款白茶,它也是髒的,不潔淨的,那就不建議大家喝了。
洗茶,如何能夠洗去這些不潔淨的東西?
也有的茶友說,那我多洗幾遍不就好了?
當然不建議這麼做,白茶多洗幾遍,內在營養物質都被洗掉了,還有什麼喝茶的必要?
洗茶多洗幾遍,不過是掩耳盜鈴的做法。
《5》
真正優質的白茶,並不需要洗茶。
並且,第一衝的茶湯,還擁有獨一無二的風味——鮮爽感最是強烈。
白茶,它的外觀特徵之一,是白毫豐富。
這些白毫,附著在芽頭或者是葉片,毛茸茸的模樣,煞是可愛。像是白毫銀針,它的外表,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白毫。這些白毫在沸水第一沖沖泡的時候,會有部分脫落,溶解於水中。
這些白毫,是鮮爽感的重要來源。
白毫豐富的白茶,喝起來,鮮爽感特別強烈。且帶著輕柔又清爽的風味,這是白茶的特色。
第一沖茶湯的柔和感,是獨一無二的,擁有第二衝、第三種所無法比擬的。
這種柔和的感覺,輕盈,清透,似一汪山泉水,叮咚,歡快,清冽,鮮活,甘甜。
若是錯過了第一衝的風味,將成為一種遺憾。
白茶給我們的第一印象,都藏在第一衝當中了,若是直接倒了,倒是會讓我們的喝茶體驗,變得不完整。
唯有感受過完整的湯水風味變化,才知道白茶的鮮香淳爽,是何風味。
《6》
白茶,需要洗茶嗎?
優質白茶,並不需要。
若是您糾結於洗茶,請記住您洗茶的目的是什麼?
是覺得茶葉不潔淨,洗茶一次,以圖心理安慰嗎?
如果茶,它的真要靠洗乾淨才能喝,這類茶,不喝也罷。真正的好白茶,它是自然的寵兒,如同稚子一般,乾淨、純真,不沾染塵世的浮華。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好白茶,不必洗。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閱讀更多 小陳茶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