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學歷膨脹”嚴重,以後提升學歷沒什麼用了?

學歷膨脹和錢的膨脹很相似,早在70、80年代,10塊錢能買很多東西,而如今別說10塊錢了,就是100塊錢也買不了多少東西。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錢不值錢了。”學歷的膨脹堪比錢的膨脹,20年前考上大學和現在考上大學不能同日耳語。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現在大學生越來越多,高等教育的“學歷膨脹”,如同生活必需品的通貨膨脹一樣,大勢所趨,不可避免。學歷的作用越來越小,是不是如今要學歷沒有什麼用了?但實事上卻恰恰相反,“學歷膨脹”越嚴重,對學歷的要求就越高。就如同錢一樣,並不會因為它的膨脹而變得越來越不需要了,反而是越來越需要。

此前,哈佛大學商學院發佈過一份研究報告,報告講述“學歷膨脹”變得越來越普遍,一些之前只需要高中畢業就能從事的職業,而如今則需要本科學歷。數據顯示,全美在2015年全美的招聘67%的生產管理者要求本科學歷。一方面很多企業招不來人,另一方面很多人找不來工作。

美國的“學歷膨脹”現象,如今在中國也體現的淋漓盡致。在一些大型的公司在進行應屆生招聘的時候直接將不是211或985的學生簡歷過濾掉。城市落戶、企業招聘以及一些企事業單位設立學歷門檻,將學歷推向了個人發展重要位置。

“學歷膨脹”嚴重,以後提升學歷沒什麼用了?

01

技術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取代了大量“中等技能”的工作崗位。而企業需求的工人也需要具備更高的工作技能和學習能力。因此,企業在招聘的時候更希望接納受過高等教育,並且學習能力比較強的高學歷者。

02

就業趨勢的改變

一般情況下,技術的革新帶來了就業趨勢的改變,企業也越來越片面地將求職者的技能和學歷掛鉤。人們在認知上就覺得學歷比較高的,其專業技能就比較強。日積月累的用工方式推動了企業對學歷的進一步要求。

在“學歷通貨膨脹”情況下,如果期望通過受教育來尋求更好的工作,就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投資,給自己的學歷加碼,在確保能力的前提下,使自己的學歷更勝一籌,讓自己跑贏“學歷膨脹”。

學歷膨脹的影響

用人需求的“學歷膨脹”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勞動供給和需求的錯配,加劇了社會就業的緊張。大學畢業時用人單位要研究生,研究生畢業了對方又要博士生,就算終於熬到博士畢業,有些單位卻又要求名校畢業的博士,甚至追溯到所謂第一學歷是否也是名校。讀書的速度跟不上用人單位的要求,揣著各種學歷卻不好找工作的壓力揮之不去。

“學歷膨脹”的另一個後果就是“學歷貶值”。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民工平均月收入為3275元。《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則顯示,2016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後的月工資為4376元。如果考慮到上大學的投入和失業風險,這就成了社會上知識貶值、讀書無用論流行一時的根由。

參考對策

從本質上來說,“學歷膨脹”是一種知識浪費。因此,要消除“學歷膨脹”,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

首先,應該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人才培養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力提高職業技術教育水平。

其次,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步伐,大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為更高學歷者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最後,進一步完善勞動力市場的信息發佈機制,提高求職者與就業崗位之間的匹配率。如此,勞動者才能盡其才,用人單位才能盡其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