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红海行动》感动和振奋了无数国人,其背后的故事也广为人知。
2015年3月26日起,由沙特阿拉伯和埃及、约旦、苏丹等其他海湾国家参加的国际联军在也门发动打击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沙特等国对也门展开空袭后,当地局势骤然紧张。
2015年3月27日起中国海军舰队已经暂时停止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这是2008年底中国海军赴亚丁湾护航以来的首次"暂停"。路透社29日晚援引也门港口官员的消息称,一艘中国战舰29日停靠也门港口亚丁,准备撤离中国公民。
2015年3月29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护卫舰临沂舰停靠也门港口亚丁,撤离中国公民。3月30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护卫舰潍坊舰载着449名中国公民平安撤离也门西部荷台达港。至此,需要撤出的571名中国公民已全部安全撤离也门。这次成功的护侨行动凸显了中国政府对在外侨民的责任感,极大地鼓舞了遍布世界的中华儿女。

《红海行动》海报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百年前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顶着"反动、腐败、丧权辱国"帽子的北洋政府也曾在1918年成功组织了一次护送旅俄华侨归国的行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境外护侨,使漂泊在外的华人游子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温暖。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经这样形容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但是对于1917年的旅俄华侨来说,"十月革命"那就是亲身经历了,而且并没有享受到革命的硕果,反而卷入了革命的动荡之中。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以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俄国首都圣彼得堡的工人赤卫队和士兵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首先举行了武装起义,向冬宫发起攻击。深夜攻入冬宫,临时政府被推翻,组成了以列宁为主席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这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大家熟知的俄罗斯首都是莫斯科,但是莫斯科并不一直是俄罗斯首都。在罗曼诺夫王朝统治时期的1703年,彼得大帝建成圣彼得堡,1712年首都就由莫斯科迁到了圣彼得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俄国同德国是敌对国,因为圣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语发音,当局决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为了纪念列宁,城市改名为列宁格勒,“格勒”在俄语中为城市的意思。
圣彼得堡
当时的俄属远东地区虽然是俄国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距首都圣彼得堡遥远,最远的甚至近万公里,汹涌澎拜的革命浪潮传到地广人稀的远东地区时,影响力已大大减弱;同时由于远东地区以农业为主,工人力量薄弱。所以布尔什维克在远东建立的新苏维埃政权,很快就在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覆灭,使远东地区陷入了更大的动荡。
1918年至1920年,俄属远东地区政权林立,先后出现以杰尔别尔为首的“西伯利亚临时政府”和“西伯利亚自治临时政府”,以霍尔瓦特为首的“全俄临时政府”,以沃格尔茨基为首的“西伯利亚临时政府”和“全俄临时政府”,以高尔查克为首的“全俄政府”等一系列自卫政权,可见政局有多动荡。
十月革命发生之时,远东地区有旅俄华侨数十万人,动荡的政局根本无法保证华侨的财产安全,甚至生命安全。当地情势一日危急一日,局面几近失控,当地华侨团体如海参崴中华总商会、黑河江北旅俄华侨会等寄希望于海参崴总领馆,纷纷向祖国呼吁派兵护侨,电文中提到:"若不从速进兵保护,不念华侨受其涂炭,即中国权利亦将损失,黑河更有何立足之地?","交通断绝,险象环生,侨民生命,朝不保夕,伏惟鉴原,迅赐设法派兵保护"。
在远东地区的中国人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由于不平等条约形成的“中国侨民“。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导致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割让,而当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被动地成为了”侨民“。二类是在俄国境内从事工商业的”华商“,这些人属于华侨的中上层,积攒了大量的财富。三类是赴俄的华工,由于西伯利亚地区地广人稀,俄国人自己不愿意在此定居,但是农业、采矿业、建筑业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同时由于一战爆发,协约国前线吃紧,需要大量的战事辅助人员。有学者估计,到一战后期,在俄华工人数已超50万人。
在俄华工
阿穆尔华侨总会在给北京的电报中,更是详细列举出兵之理由。一则保护华侨,二则可趁俄国内乱,借机收回以前因战败丧失的权利。二则可趁俄国内乱,借机收回以前因战败丧失之权利,也可趁早在俄国布局。总之,出兵"于侨民,于国家,有百益而无一害"。紧邻俄国边境的黑龙江省政府也收到了大量告急求援的电报,"商民呼吁乞援之电,日必数至"。
而当时的国内政局也比远东情况好不了多少,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林立,斗争不断。还出现了"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这样的事情。孙中山于是联合桂系军阀陆荣廷发起"护法运动"。当时的海军总长程璧光率领北洋第一舰队,投奔了南方阵营,这导致北洋海军一时元气大伤,北洋政府虽然对派遣军舰撤侨并无异议,但是"现时国内多事,军舰不敷分布",北洋政府一时不免捉襟见肘。
1917年7月初,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孙中山极为愤怒,即偕廖仲恺、朱执信、何香凝、章太炎等人乘“海琛号”军舰从上海南下,准备在南方组织武力讨伐。但孙中山尚未到达广州,复辟丑剧即告结束,而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大权的段祺瑞却在宪法研究会的鼓噪下,顽固地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便将斗争矛头直指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17日,孙中山抵达广州,当晚发表演说,明确提出护法的宗旨是打倒假共和,建设新共和,并呼吁各界奋起为护法而斗争。
而当时的日本也在旁边蠢蠢欲动,远东地区动荡不安,给了日本图谋远东地区绝佳的机会。占领远东地区是日本"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之一,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下手。十月革命后,协约国内部关于是否出兵干涉也出现了较大分歧,而日本则积极谋划出兵干涉。同时对以段祺瑞为首的中央政府威逼利诱,成功使其签订了《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由此获得了从东北出发谋取西伯利亚的合法性,而日本显然不愿意看到北洋政府出兵参与到远东地区的争夺中来。
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大陆政策可以概括为三大步骤:“第一步吞并朝鲜、琉球和台湾;第二步则以朝鲜为跳板,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占领全中国;第三步则以中国为基地,北进西伯利亚,南进印度支那半岛及南洋群岛。
时间来到1918年2月27日,新任驻海参崴总领事邵恒睿向中央政府紧急报告,报告中这样分析:协约国各国纷纷派兵护侨,而中国作为协约国一员,也应及早入俄,而我国侨民较诸他国众多,若无武力以做后盾,未免向隅矣。
救不救?怎么救?这给面临内外压力的北洋政府出了个大难题。
就在此时,国内"护法"阵营围绕着拥护孙中山还是拥护《临时约法》,发生了分裂。护法军内讧,北洋政府一时压力大减,终于能从艰困的国内形势中将目光投向了远东。
3月13日,国务院经过反复研究磋商,决定派遣一艘军舰赶赴海参崴护侨,由海军部妥速筹办。3月20日,海军部指定"海容"号巡洋舰出海护侨,华侨闻讯,群情振奋。
“海容”号巡洋舰
日本对中国派舰护侨十分恼怒。在日本看来,中国的单独行动打乱了日本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计划。以此为由 ,对北洋政府大加指责。面对日本的高压,中国一边敷衍,一边敦促"海容"号尽快启航。
4月9日,几经曲折,"海容"号巡洋舰终于肩负使命鸣笛出港,向远东进发。4月16日,在侨民们的欢呼声中,进入了海参崴港口。
"海容"号巡洋舰赴俄,同时外交部要求交通部和东三省,要求他们紧急加派机车、商船,从陆海两路加快撤侨。4月10日,隶属于轮船招商局的"飞鲸"号先期抵达海参崴。"海容"号抵达后,"飞鲸"号的撤侨工作得到了巨大的支持,也极大地缓解了当地侨民的恐慌情绪。"海容"号巡洋舰抵达后的第三天,"飞鲸"号就满载了1165名侨民,起锚返航烟台港。
"海容"号巡洋舰的进驻,当地华侨便如吃了定心丸,同时也使总领事馆处理各种外交事宜有所依恃,更加从容。一次侨民运送两具灵柩回国,遭到俄方无理纠缠,总领事馆请"海容"号派兵四十名,登岸排立,将灵柩装运。"海容"号官兵还在海参崴多次武装保护华工正常工作,使远东地区的排华事件大幅下降,维护了当地华工的应得权益。
1918年7月,美、日、英、法等国经过长时间讨价还价,终于在出兵西伯利亚问题上达成妥协,而北洋政府也表示中国将随同出兵西伯利亚。此举立即遭到日本强烈反对。但是日本的反对并没有减少北洋政府出兵的决心,因为沙俄紧邻中国,如果协约国出兵而中国缺席,恐对中国主权造成损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侨民众多,需要增大护侨力度。北洋政府使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办法,将中国出兵的目的由护侨改为"援助捷克军团为宗旨"。再加上日本出兵远东后,大肆扩张,让西方国家非常恼火,所以对中国出兵牵制日本乐见其成。所以这一理由提出后,立即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形势的发展使日本被迫赞成中国出兵,只不过人数上不能太多。
1918年8月22日,北洋政府正式发表出兵宣言,根据北洋政府督办参战事务处统计:中国出兵人数约4000人,另军舰一艘。分6批陆续开进了西伯利亚,确保海参崴——双城子——绥芬河的撤侨通道。
撤侨路线
中国军队的到来,为当地的护侨工作提供了有力护持。首先,和总领馆一道积极组织侨民转移,尽力保障侨民生命财产安全;其次,派出兵力防御相关铁路沿线,保障撤侨通道的顺畅;最后,为总领馆提供兵力支持,参与对洗劫华侨事件的外交干涉。
随着护侨工作的不断深入,驻俄部队的有利护持,使中国外交官员不畏艰险,在内战最为激烈的伊尔库茨克一线,从莫斯科和哈尔滨联系调运火车,全程护送,一年内就安全撤出3万名被困华工。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政府几次对外战争无不以割地赔款告终,参与国际事务,也因为国家实力不足,毫无发言权可言。北洋政府远赴俄国撤侨,虽然没有第一时间采取行动,但是后续的一系列积极撤侨行动,依然是中国政府难得的一次国际形象展示,为在一战结束后国际事务处理上争取到了一定的话语权。作为近代史上中国的第一次境外护侨,也极大地提升了遍布世界各地华侨的民族自信心。
閱讀更多 千策萬卷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