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2014年9月,井研中學從研城鎮和平街搬遷至現在的研城鎮學府路10號,校園佔地238畝,佈局合理,環境優美,功能完善,成為目前樂山市設備設施一流的普通高中之一。今天,就帶領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井研中學的樓名、路名及其出處。
樓名解讀
01
食堂:“三味”堂
糧食就是生命,知識拯救靈魂
古人論及“三味”時,有三種解讀:其一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讀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餚美味,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其三,壽鏡吾先生祖訓: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後成為三味書屋的館訓。
02
二號教學樓:駿逸樓
才智過人,逸群絕倫
“駿逸”有如下含義:
1.飛速奔馳。也指奔馳的良馬。
2.指瀟灑不凡的氣度。
3.“駿”古同“峻”,高大的意思;又同“俊”,才智的意思。
03
一號教學樓:書韻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關於好書的韻味,汪國曾在《書韻》中這樣描述:“朋友不是書,書卻是朋友,朋友可能背叛你,書卻永遠忠實。怎麼辦?像選擇書一樣去選擇朋友,像熱愛朋友一樣去熱愛書。”
04
三號教學樓:拔萃樓
日進一步,拔萃出群
拔:超出,萃:原為草叢生的樣子,引申為聚集。拔萃:超出同類,多指人的品德才貌。《孟子.公孫丑上》:“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05
行政樓:韜略樓
學成韜略,壯志報國
韜略,古兵書有《六韜》《三略》,因稱用兵的謀略為“韜”“韜略”。“六韜”傳說為西周呂望(姜尚)所撰。“六韜”為文韜、武略、龍韜、虎韜、豹韜、犬韜。《三略》也叫《黃石公三略》,傳說為漢初黃石(又稱圮上老人)所著,傳授給張良的。
06
通用技術樓:中和樓
致中和,達和諧
中和:中庸之道的主要內涵。《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頁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送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聶文濤注:喜怒哀樂沒有發作失控,叫做中;喜怒哀樂情緒表現出來的時候都恰到好處,叫做和,君子能夠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是天下才能歸於道,萬物都會養育他。
07
實驗樓:景行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鄭玄註解:“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上句“高山仰止”以“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之意。下句“景行行止”中之“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準則。
08
報告廳:井德廳
甘露滋潤,涵養德行
“井德”釋義:
1.《易經》:“井、德之地也。”
2.《廣雅、釋詁》:“井、法也。”比喻法度,王念孫疏證:“《越絕書、記地傳》雲:‘井者、法也。’井訓為法,故作事法謂之井井”。
3.孔穎達疏:“井之為大義,汲養而不窮。”宋.王安石《九卦論》:“君子之學,至乎井、巽而大備。”
4.《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整齊,有條理。
09
女生公寓:華茂苑
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曹植《洛神賦》:“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河洛之神宓妃,形影翩然若驚飛的鴻雁,婉約若遊動的蛟龍,容光煥發如秋日下的菊花,體態豐茂如春風中的青松。
10
男生公寓:春松苑
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出自曹植《洛神賦》“華茂青松”,寓意剛毅正直。陳毅《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路名解讀
井研中學新校區共有五條主路,分別為:蒲亭路、求索路、來鳳路、翰林路、武陽路
蒲亭路
蒲亭是井研縣古稱之一;《舊唐書》稱:“井研在東晉置西江陽郡,北朝西魏於今地置蒲亭縣,屬陵州。”“隋開皇十一年(591年)立隆山郡,廢蒲亭置井研縣。”
求索路
《楚辭.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漢荀悅《漢紀.成帝紀三》:“議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跡而穿之。”唐白居易《夢與李七庾三十三同訪無九》詩:“覺來疑在側,求索無所有》”魯迅《墳.摩羅詩力說》:“況修黎者,神思之人,求索而無止期,猛進而不退轉,淺人之所觀察,殊莫可得其淵深。”
來鳳路
來鳳是井研縣古稱之一;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將始建縣(即今仁壽縣彰加地區)併入井研縣。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則隆州井研並省為仁壽,縣境域為仁壽縣四鄉之一。曰“來鳳”。於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朱元璋下詔,撤仁壽縣的來鳳鄉,恢復井研縣。
翰林路
翰林,即文翰之林,意同文苑。翰林一詞最早可以在漢代揚雄的《長楊賦》中看到。由於漢代侍詔在玉堂殿,翰林院也常被稱為玉堂署。在中國歷史上,曾長期存在著一個帶有濃厚的文化學術色彩的官署——翰林院。謂文翰薈萃之所猶詞壇文苑。《晉書.陸雲傳》:“辭邁翰林,言敷其藻。”唐.韓愈《董公行狀》:“(公)拜秘書省校書郎,入翰林為學士。”
武陽路
武陽是井研縣古稱之一。據光緒《井研縣誌》記載:“縣未開置,禹項為梁州之域,在漢為武陽縣地”。《前漢書》:“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開犍為郡為郡領縣十二,武陽為第三”。《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 漢置武陽井研鎮。”
閱讀更多 微井研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