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父母對孩子的"設限",會成為心靈上的牢籠,拴住孩子一輩子

今天中午和老公在一家小壽司店吃飯,老闆娘在輔導約10歲的孩子數學作業,於是我們一邊吃飯一邊聽著。

這個媽媽的聲音很大,卻完全聽不到孩子的反饋聲音,這個媽媽講到水的濃度問題,講到分數的大小,言語中透露著非常焦急的情緒,我對其中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你這樣怎麼可能學好數學"。

父母對孩子的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自己上學的時候,父母對我的期望值很高,非常在意我的成績,這似乎應該是我的動力,他們也一直認為批評、與其他孩子比較是在激勵我,連父母都這麼在意你的成績,你還有什麼臉面不努力?

於是為了尋求心理安慰,為了讓父母安心,我總是信誓旦旦的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一定不能辜負父母的期望,於是我坐在書桌前學習的時間很長,最後也考上了比較理想的大學。

如果你認為這是一個正向激勵的例子,那你錯了,因為我現在回想起來年少時每每下的決心,堅持坐在書桌前,都與後來的成績關係不大,因為只有我自己知道,"做樣子"似的學習效果有多差,我總是被窗外唧唧喳喳的鳥聲吸引,或者側耳聽著客廳電視的聲音,或者看著書本發呆。

父母對孩子的

上了大學後就徹底放羊,對學習完全提不起興趣,四年全部白搭,如果事情到這就結束了,我可能永遠都悟不出一個道理,一個人只有內心真正想做一件事,才可能會把這件事做好,被逼,被強迫就算一時有效果,一旦環境改變也會有很大的反噬。

成年後的我反而因為一些機緣愛上閱讀,愛上研究,這個時候才真正體會到讓自己的內心引導去做一件事是多麼的重要,感覺多麼棒。

父母對孩子的

讓孩子的內心做主,讓孩子自由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梁啟超的九個孩子個個成才,長女梁思順是詩詞方面的專家,長子梁思成大家都知道,次子梁思永是個考古學者,次女梁思莊是著名的書館學家,四子梁思達長期從事經濟學的研究,三女梁思懿熱愛從事社會活動,四女梁思寧積極參加中國革命,五子梁思禮在火箭控制系統方面有建樹。

梁啟超對子女們的教育是: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要把自己的天賦儘量的發揮完全,他主張一個人要用其所長,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

父母對孩子的

發揮孩子的特長,尊重孩子的選擇。

什麼樣的人是優秀的,什麼樣的性格能混得開,多看什麼書才能對學習有益,什麼專業才吃香等等,已過人生三四十載,在社會中打拼過的我等父母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也對孩子有一套期盼,怎樣是好的,怎樣是不好的。

可是這些衡量標準,以及對孩子的期盼如果表達的方法不對,恰恰是在對孩子的人生"設限"

我們會憑藉自己有限的資歷為孩子未來的高度設限,也可能為孩子生命的廣度設限。

生命的廣度在於"體驗"二字,拽著孩子走在我們認為正確的路上,孩子就體驗不到由試錯帶來的進步。

父母對孩子的

壽司店老闆娘如此輔導孩子的作業,就是在為孩子的數學興趣、數學能力設限。

1、 可能毀了孩子最重要的興趣。在媽媽苛責抱怨的語氣中,孩子會是什麼狀態呢?

2、 一定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以後看到數學腦海中浮現出的如果是這種感受,那數學對孩子而言還有什麼樂趣。

3、 可能毀了孩子的數學能力。聽人講題,被動的灌輸,當場以為孩子會了,孩子也以為自己會了,可是這種"會"是經不起推敲的,題幹稍有變動孩子就不會變通了,任何知識,如果想要徹底掌握,一定要經過自己獨立的思考。

4、 我從不建議家長主動給孩子講題目,除非是孩子經過思考後來請家長幫忙,這個時候最好也只給提示,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

父母對孩子的

時任芬蘭總理的桑娜馬林,今年34歲,貌美的她成為了芬蘭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理。很多人不解,這樣一個看起來"稚嫩"的女孩子,是否真的有能力擔任這麼大的責任,能否讓人放心的把權利交給她。

馬林非常自信,我總來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年齡和性別,如果我考慮了這麼多,就是在給我的人生設限制。

她總是大膽的表達自己的主張,為人坦率又有擔當。這離不開她媽媽的教育。

"我的童年沒有好的物質條件,但媽媽讓我看到了女性的力量和勇氣,她一直很支持我,讓我相信我能做我想做的事情。"

讓孩子出色的原因永遠都是榜樣的力量,成人的經驗通過"榜樣"方式傳達給孩子,這樣孩子會有力量向上走。而通過"說教"、"要求"的形式,只會拉下孩子高昂的頭,是在給孩子的人生設限。

那到底什麼樣的教育不會給孩子"設限"呢?

1、 信任。

不是無厘頭,無緣由的信任,信任需要從小營造一個良性循環。當我們通過家長的威嚴對孩子提出孩子很難達到的期望時,孩子為了避免讓父母失望可能會選擇"撒謊",讓自己暫時不至於感覺太糟。

2、 所以對孩子信任,首先要避免這種"自掘陷阱"的方式,坦誠、信任是有基礎的。

父母對孩子的

3、 用引導的方式發掘孩子的天賦和興趣。

曾經有個孩子,對閱讀沒興趣,對畫畫沒興趣,但對家裡的各種物件,比如說馬桶的工作方式非常感興趣,於是孩子的爸爸和孩子一起拆了家裡的馬桶,弄明白了馬桶的工作原理。

有個媽媽看到這個案例,在發現自家女兒也對馬桶感興趣時,給孩子畫了馬桶的構造圖,準備如果孩子還有興趣就拆了馬桶,可孩子卻又很快的對馬桶失去了興趣,於是這位媽媽尊重孩子的興趣,不再繼續和孩子提馬桶的事了。

我看到這個例子時對這兩位家長的做法非常佩服,需要時傾盡所有,不需要時不多囉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