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紅芯瀏覽器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相信不少人已經對其有了大概的瞭解:
一家名為紅芯時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宣佈獲得了2.5億美元融資。該公司官網介紹一款名為“紅芯國產瀏覽器”。該瀏覽器宣稱“打破美國壟斷”、“基於自主創新的專利技術改造而成的安全可控的新一代安全瀏覽器內核”,是“世界第五顆也是唯一一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瀏覽器內核”,並且掌握了“瀏覽器核心技術”云云。


但隨後有網友發現該瀏覽器經過多次解壓之後出現了大量與Chrome相同的文件甚至logo,內核版本也與Chrome 49.1相同。
該事件在被曝光之後,又迅即讓人聯想到了多年前的“漢芯造假”事件。
對此,紅芯聯合創始人、首席運營官高婧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
紅芯瀏覽器的創新基於國際通行標準,並非完全“另起爐灶”,看到Chrome內核文件是正常的,“但他只看到了文件名,沒有看到真正的代碼,也就看不到代碼的創新”。
在面對經濟觀察網的記者時,高婧甚至提出了這樣令人匪夷所思的觀點:
“自主”指的是用開源技術來自己改造,而“可控”指的是若產品中有1000萬行代碼,而團隊懂得所有代碼的內部架構原理,可以利用它為其所用。
稍微對產品熟悉一些的人就能看出,毫無疑問,紅芯瀏覽器存在著明顯的誇大宣傳。或許紅芯確實有所創新,但絕對不是“內核級”的創新。事實上,就像紅芯事後承認的,單獨打造一個瀏覽器核心不僅費時費力,還要考慮各種兼容性問題,也沒有必要。
而紅芯CEO陳本峰在接受中國之聲採訪時還說除了“Chrome內核它是基於蘋果的內核Webkit”這樣非常不嚴謹、不專業的話,也難怪會惹得一眾人深扒這兩位的履歷疑似造假問題。
即便是隨後在官方渠道發佈的道歉信中, 我們也可以看到當事人對造假的輕描淡寫以及對錯誤的避重就輕,而反覆強調自己的創新成績。
但是,目前看到的對紅芯的各種體驗/試玩/評測中,沒有一家提到過紅芯的紅芯隱盾、雲勢配、以及私有DNS、加密緩存等功能。即便我願意相信紅芯說的三大創新確有其用,但就連官方也是隻強調功用但拿不出任何實例,就讓道歉本身顯得更加蒼白了。
失信於眾在前,道歉毫不誠心在後。加之沒有人真正能夠展現其所說的“創新”之處,這樣一家企業也能獲得2.5億美元融資,該反思的,恐怕不僅僅是企業本身吧?
閱讀更多 MyWishList買微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