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國隔著黃海相望的韓國是東亞地區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其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短短的十幾年的時間內一舉成為亞洲最為富裕的地區,和我國的香港,臺灣以及馬六甲海峽北岸的新加坡被稱為是“亞洲四小龍”。其實韓國的土地面積不大,只有區區的10萬平方公里(和我國東南沿海的浙江省差不多大),並且山地丘陵的面積佔到了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所以韓國的可利用土地資源十分的緊缺(韓國在黃海上大規模的填海造陸)。城市發展的規模也和地形地貌息息相關。首爾、釜山、大邱、仁川和大田是韓國目前的五大城市,我們從其周圍的地形地貌來了解下。

首爾,我們從圖上可以看到韓國著名的河流漢江從首爾市區穿城而過(首爾在1945年之前的名字是“漢城”。首爾目前全市的面積大約605平方公里,佔韓國面積的0.6%,但是GDP卻佔到了全國兩成左右。現代化的城鎮建築已經塞滿了整個漢江谷地,從首爾西邊的建成區來看其已經和附近的富川市,光明市都連為一體了(其實和黃海東海岸的仁川市也成為了一個整體了)。

圖中位於海灣附件的城市是韓國第二大城市-釜山市。從釜山周圍的地形和海陸位置來看,它是一個十分優良的港口(位於日本海和東海的過渡地帶,亞歐大陸前往日本的必經之路,加上這裡的"V"字型海灣,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早在500多年前,釜山就被當地政府指定為“商貿港口”,1876年,釜山港成為了朝鮮半島的第一大港口。目前釜山已經有了360多萬的人口,佔到全國總人口的7%,目前釜山的人口還在不斷的增加中。
和釜山相似,仁川也是一個港口型的城市,仁川港是面朝黃海,位於半島的西岸(這個和釜山港相反)。從地形上看,仁川周圍是典型的丘陵地帶,密密麻麻的建築物填滿了丘陵之間的空隙(韓國政府為了解決漢江出海口的問題,在黃海和漢江直接重新開闢了一條航道,這條航道穿過仁川的市域範圍)。
大邱市位於韓國東南部的綿延不絕的群山丘陵之中大邱盆地中部,洛東江從其西部邊緣流過。其實很多讀者可能都聽說過這個名字,因為2002年的世界盃曾經在這裡舉行,大邱的南部就是著名的釜山港,雖然深處山區盆地之中,但是對外交通卻十分的便利。
最後這個城市,我們從地形圖上看和我國東南沿海的某個山區盆地的城市十分的相似。它就是位於韓國中部地區的大田廣域市,它和我國的鄭州等城市類似,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在20世紀之前,大田這個城市還是山谷盆地中的一個小村莊,隨著鐵路的興建,大田發展迅速,在1943年已經成為了一個“市”。目前大田發展也還是非常的快,成功地從一個交通城市轉型成為一座交通-科技城市,被稱為是韓國的“硅谷”。
閱讀更多 橋川野鴿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