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中山市行政服務中心是中山推進政務服務和行政審批體制改革創新的主要載體。 南方日報記者
葉志文 攝
順德,建設廣東省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實驗區;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建設廣東省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南海,建設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東莞,建設廣東省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
2019年下半年,昔日“廣東四小虎”成員東莞、順德、南海,再加上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被賦予重任,成為省級改革創新試驗區,因此也被譽為改革“新四小虎”。
從昔日引領風氣的廣東“四小虎”,到如今再當先鋒的改革“新四小虎”,在時代的變遷之中,曾經的“小虎”中山悄然離場了。
毫無疑問,在改革創新的輿論場裡,近年來的中山顯得異常安靜。
昔日“廣東四小虎”,皆因改革而興,因改革而強。如果說是改革基因融入城市血液,讓“小虎”活力生生不息,那麼昔日改革尖兵中山,為何踟躕不前?
南方日報記者 柳時強 羅麗娟
改革深水區“三小虎”仍是主角
改革大勢,群雄競逐。過去的一年,廣東預計GDP將突破10萬億元大關,粵港澳大灣區揚帆起航,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步履鏗鏘。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廣東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破題高質量發展。“數字政府”推動政務數據共享和服務事項流程再造,營商環境綜合改革引領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集成工程,帶動各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多元化發展態勢下,變城市資源分配“排隊吃飯”為“圓桌共餐”,主動改、大膽改成為城市發展共識。
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三大自貿片區肩負制度型改革試驗和探路的使命,廣州開發區獲批創建廣東省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
還有東莞,聚焦增創營商環境新優勢、加快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探索優化市直管鎮體制和深入推進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從2012年開始,東莞就在全國率先開展商事制度改革,再到順利完成國家節能減排綜合財政示範市建設,從獲批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兩岸冷鏈物流產業合作試點城市、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城市三大國家級試點,再到松山湖和橫瀝鎮被新認定為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東莞被國家及省授予了多項改革試點任務。2016年,東莞成為廣東唯一入選國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試點試驗的城市,擔負起為全國探路如何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歷史使命。
珠江西岸,大膽試、大膽闖、主動改,是南海、順德這兩個改革標兵的共性。
2014年,南海相繼成為全省新一輪深化“三舊”改造綜合試點和全國“多規合一”改革28個試點地區之一。2015年,南海成為國務院公佈的33個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區之一,主要包括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徵地制度、宅基地制度改革,即“三塊地”改革。此外,南海還承擔了建設用地使用權二級市場、“多規合一”改革等多項試點工作。
多次承擔國家和省的改革試點任務的順德,從“五子登科”大辦鄉鎮企業,到石破天驚推動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綜合改革,再到率先推進基本實現現代化試點、大部制等系列改革,創造出享譽全國的“順德樣本”,成為中國縣域改革開放的一個榜樣。過去一年多順德村級工業園改造累計完成土地整理28522畝的成績,順德村改更是為全省探索出了一條製造業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風雲激盪40年,不負昔日廣東“四小虎”威名,東莞、南海、順德一直都是改革舞臺上的主角。當年同為主角的中山,如今成為配角。
起個大早趕了晚集
歷史洪流一往無前,中山近年來同樣努力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提出打造高水平發展平臺,主動對接深圳、香港,進一步密切與粵西地區的經濟聯繫,做好“東承”文章,強化“西接”功能。
不是沒有聽到改革的時代召喚。
從1999年至2012年,中山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先後開展六輪改革清理,取消審批事項1000餘項。中山也成為全國首個探索全部審批項目上網的地級市,被國務院授權為“創新行政審批方式”試點城市。
2015年6月,中山成為省首批企業投資項目清單管理試點城市,在全省率先實現企業投資項目全程網上備案;同年,中山在全省率先推出電子營業執照,實施企業登記“多證合一”,2018年實行營業執照“二十四證合一”,成為全國首批“企業開辦全程網上辦”試點城市。
改革活力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建設,進一步推動社會治理的求變求新。2009年12月,中山在全國率先推行流動人員積分制管理,流動人員憑藉積分可在中山入戶、入學,此舉被視為消弭城鄉二元結構的破冰探索。
一直到2015年的中山行政審批服務改革,中山都拿出了不錯的成績單。當中山市高標準將建築面積達3.8萬平方米的博覽中心改建完成後,全省為之側目。全市37個部門、500多名審批人員、1049項行政審批事項集中進駐行政服務中心,這裡一躍成全省最大的“一站式”行政服務中心,由此拉開了全省力度最大、程度最徹底的行政審批改革序幕。
在2015年召開的全省重點改革工作交流會上,中山經驗被認為“值得總結推廣”。
遺憾的是,“起個大早”的中山,沒有乘勝追擊“趕早集”。4年前的行政審批改革邁開了中山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一步,但這扇窗口沒有打開更大的改革門戶,深圳“足不出戶辦理”、東莞“全天候”登記等做法先後推出,珠三角各市不斷改寫開辦企業便利度的最短速度。
2017年10月,世界銀行發佈旗艦報告《2018年營商環境報告:改革以創造就業》,對全球190個經濟體營商環境進行了評估。其評估指標涵蓋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證、獲得電力、登記財產、獲得信貸、保護中小投資者、納稅、跨境貿易、執行合同和辦理破產等環節,其中開辦企業工作排在了首位,成為全球營商環境評價體系的第一指標。2017年12月,省工商局發佈了《2017年度廣東各市開辦企業便利度評估報告》,中山開辦企業便利度得分較低,在全省21個地市中排名墊底。
這次排名也引起了中山對自身營商環境的再思考。2018年,中山新登記註冊市場主體7.99萬戶,同比增9.30%,涉及註冊資本(金)減少13.1%。其中,內資企業僅新增1465戶,比去年同期減少3.3%,註冊資本(金)減少41.98%。此外,2018年全市內資企業的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5個百分點,東昇鎮實有市場主體數則首次出現負增長。
在產業升級改革領域,中山也得到了全國的關注。2016年年底,國家發改委公佈“十三五”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名單,中山獲得廣東省唯一一個試點城市名額。兩年的試點後,2018年中山規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僅為285.4億元,比上年增長8.1%,利潤總額41.2億元,下降5.1%。
同樣地,在社會中治理領域,繼“積分制”之後,中山未能出現更具創新性、突破性的機制體制改革。
如何再啃硬骨頭
40年來,“有甜頭”的改革、“吃肉”的改革,大多已經完成,剩下的改革,基本上是“硬骨頭”。
啃下“硬骨頭”,才能釋放新一輪改革紅利;能否啃得動,考驗的是城市的擔當與智慧。
資源天花板效應、市鎮管理效率短板、工業園區小散亂髮展……當日益累積的矛盾成為發展瓶頸,中山市委、市政府不是沒有意識到。
2017年4月,中山全面啟動“一中心、四組團”發展戰略。全市25個鎮區組合成五大組團,每個組團分別成立管理委員會作為議事協調機構,各管委會的主任由市領導兼任。然而,根據媒體公開報道,五大管委會基本沒有單獨對外發布過紅頭文件,權力重心依然掌握在各鎮區手裡。
事實上,中山組團發展的思路已提出了十多年。但改革始終沒有觸及財稅考核、事權管理等核心問題,缺乏啃硬骨頭的決心和勇氣。
但在改革開放初期,在沒有經驗借鑑、物質匱乏的艱難時刻,中山人所面對的備受挑戰、前後受掣的時刻,要比現在多得多。
1990年3月,《南方日報》刊登了一篇《以法治城城更美》的文章,提到從1986年起,中山市陸續健全和制定一系列城市管理的行政法規,但實施初期難度很大。一次,有關部門想拆掉一個違章建築,找來六七個部門仍無濟於事。“無體止的扯皮使中山市的領導意識到,必須將城市管理權高度集中,建立一支具有較高權威的執法隊伍,才能使以法治城順利實施。”於是,市政府辦公室專門成立城工科和設立城市監察大隊,具體行使市政府管理城市的取權和執法,形成高度集中的管理體系。
只要下了決心,辦法總比困難多。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勞永逸,改革更需要實幹精神,才能確保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一繪到底。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認為,較長時間處於“順境”,影響了中山對國內外局勢新變化的認識,一些部門和鎮街,慢慢滋長了安於現狀的、不願意自加壓力、自我革命的習氣,深層次的原因是需要啃“硬骨頭”來化解經濟轉型關鍵瓶頸的勇氣、銳氣不如當年了。
2019年年初,中山市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再次提出其重點依然是鎮區制改革,並表示要著力在體制機制上改變過去30年鎮區單打獨鬥的發展模式。
這一次,中山準備好了嗎?
啟示錄
東莞、南海、順德“三小虎”:
啃下硬骨頭 跑出加速度
改革被譽為廣東發展之魂,為廣東的前行提供不竭動力。廣東善於搞改革,在全國是出了名的。提到改革,不得不說昔日廣東“四小虎”的故事。時至今日,廣東“四小虎”成員中的東莞、南海、順德的改革從沒間斷,一屆接著一屆幹。
改革,從古至今,都不是一個陌生的字眼,它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從這個角度說,沒有“敢於啃硬骨頭”的精神,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自獲批率先建設廣東省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實驗區一年多來,順德將村級工業園確定為黨委政府“頭號工程”,主動向省申請並獲11項政策支持,並自主創新12項做法,出臺52份配套文件,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至今已完成土地整理超2.5萬畝,關停淘汰落後風險企業超過5000家,探索出8種改造模式,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生態文明建設騰出了寶貴空間。村改工作從一開始的全區上下信心不足、路徑迷茫,轉變為如今全社會眾志成城攻堅村改的熱火朝天局面。
敢於啃硬骨頭,並不等於一味地蠻幹,不講方法和策略。
自2015年開始,南海針對股權頻繁調整引發農村股權爭議矛盾等問題,在總結歷史上股權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全面推進“確權到戶、戶內共享、社內流動、長久不變”的股權改革,倡導戶內股權均等化,明確以戶為單位進行股權登記和股份分紅,進一步明晰了集體產權和股份分配關係,促使農村股權從動態調整型向穩定規範型轉變。歷經多年改革實踐,廣東佛山市南海區以股權確權到戶、三資平臺管理、政經分開等為突破口,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摸索出一條可供借鑑的成熟模式。
“向舊體制勇敢開刀。”通過政經分開,南海的集體經濟組織可以專心發展集體經濟,而黨組織則通過“三平臺”和集體經濟組織監事會對集體經濟組織進行監管,實現了集體資產“陽光”交易和財務“第三方”監督。
在新時代,改革進入深水區,能否啃下“硬骨頭”,激發新時代敢想敢闖、敢為人先的幹事創業精氣神,堅持問題導向、堅定不移向改革要動力,才能真正釋放改革新一輪紅利。
早在2012年,東莞就在全國率先開展商事制度改革,經過7年的創新突破,東莞已經成為全國商改的一個精彩縮影和示範樣板。東莞商事制度改革的親歷者、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主任徐現祥,曾在辦事大廳蹲點多日,研究堵點到底在哪裡。當東莞拿出“5115”工作方案——排隊最多5分鐘,等待最多1小時,爭取1個工作日辦結執照,最多不超過5天之後,徐現祥說:“東莞人的創新精神、改革故事令人感動。”
廣東人搞改革,既有上級賦予的使命,也有地方發展的實際需求,是二者良性互動的結果。試點先行,是中國推動改革的有效方法。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中央經常賦予廣東為中國發展探路的使命。每逢這種關鍵時刻,“四小虎”就肩負廣東探路先鋒的使命。
專家觀點
財經作家吳曉波:
中山重振虎威需要“四個年輕”
重振中山“虎威”的關鍵在於“四個年輕”:要有年輕人、“年輕的錢”、年輕的產業和“年輕的政府”。
從1992年至2002年的十年間,我來過很多次中山,第一次是在1992年。那時,廣東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一個是“可怕的順德人”,一個是“年輕的中山人”。那時候,中山聚集了包括外來大學生在內的大批年輕知識青年創業者,他們做的都是快消品產品。樂百氏、愛多等企業都是我的研究案例,那時候覺得,中山真的非常年輕,是一個年輕人在輕工產業領域創業的標本城市。
近年來,中山錯過產業轉型機遇與區域產業規劃有關。綜觀國內產業經濟發展,產業迭代與城市經濟發展是具有較強關聯性的,如果在一個時期一個地區的產業經濟沒有跟上產業迭代節奏的話,會導致集體性沉沒的結果,這是非常可怕的。像起步發展較早的浙江溫州,也因沒有跟上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曾有一段時間地區經濟增速在浙江省排名倒數,“起了個早,趕了個晚”。
新形勢下,落後產能將會被加速淘汰,燈具、家電行業等製造業行業還將有劇烈陣痛。在此背景下,製造業發達的中山需要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存量產業如何跟上這一輪消費升級,二是能否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找到新的增長極。相比做優存量產業,佈局和發展新產業顯得更為艱鉅,綜觀國內各地的新產業佈局,人工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種子種下去之後可能90%會“死掉”,比傳統制造業的“死亡率”更高。更重要的是,任何一個產業要完成大規模騰挪,都需經歷較長的週期,今天我們佈局某些產業,可能10年後才能生根開花。
但我並不認為燈具、紅木、服裝是落後產業,沒有所謂的傳統產業。我們看到,品牌化是國內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趨勢。中山人很會打品牌,愛多、小霸王等都曾是央視廣告的標王,為什麼這些年品牌能力羸弱?我認為關鍵還是創新能力不足。我今年觀察企業品牌化方面有兩個景象:一是新國貨的出現,很多網紅產品都是老生產基地創造的新品牌,比如安吉的椅子,永康的保溫杯,這些老生產基地由於年輕人的參與,開始做新品牌,煥發了新生機。第二個就是做外貿的也開始做品牌,原來做OEM、ODM的公司也開始開店和做自己的品牌,也取得不錯的成績。包括中山在內的中國製造業長期處於“微笑曲線”底端,要把價值鏈拉平,建立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品牌。
對於中國的製造業來說,如今最大的變化就是消費變化,國內出現了超過2億的新中產,製造業發展面臨了新的趨勢,這種趨勢可以概括為“美”“好”“小”“女”“生”。“美”即消費者消費動機已從必需轉變為喜歡,人們更願意把時間和金錢花在喜歡的事物上;“好”即從“價廉物美”到“物美價廉”轉變,在市場上賣得好的商品都是有本土文化元素、長得很好看、東西質量不錯、價格還不貴,這是一個新的消費潮流;“小”即細分為王、產品分離;“女”即女性立場、親子驅動;“生”即產品更新迭代加快。企業要適應這些變化,從“價廉物美”向“物美價廉”轉變,深耕細分市場,做到快速迭代,小步快跑。
當下,產業要發展,我認為要有“四個年輕”。第一是要有年輕人,為產業補充更多的新鮮血液,提升產業銳氣;第二是要有“年輕的錢”,有資本的加入,比如風險基金、投資基金;第三是要有年輕的產業;第四是要有“年輕的政府”。具體來說,就是這個地方有沒有年輕人,產業有沒有呈現年輕態,有沒有資金投資支持年輕人創業,政府在產業環境營造中有沒有支持這些年輕人。
中山市如今提出“重振虎威”,我認為就是一種年輕態,旨在擺脫暮氣。“年輕的政府”我們已經看到了,接著要看產業。任何產業的發展,企業家團隊最重要。當年我第一次來到中山,看到了一群在破舊廠房裡充滿激情的年輕企業家,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年輕人。中山要吸引年輕人關鍵是要建生態,形成能讓新產業呼吸和成長的土壤和空氣。我並不認為單靠政府產業規劃就能夠完成產業的建設,從歷史上來看,其實絕大多數城市都不是政府規劃的結果,而是人民創造的結果。
閱讀更多 南方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