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友誼”的牽掛 二
成都會議期間,毛澤東、周恩來等黨的領導人都深入工廠、農村調查研究。3月16日下午,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視察了成都郊區西城鄉友誼農業社。
周總理在視察友誼農業社之前,已安排他的秘書下鄉調查。秘書顧明和周家鼎同志到永慶、榮光和友誼農業社調查,瞭解了這幾個農業社的人口、面積和農副業生產、增產計劃、措施,社員勞動分配等基本情況;還了解到友誼社的同志在貫徹《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修正草案)的精神和市委的指示中,勇於開拓,正著手計劃把全社分散居住在6個村的農戶適當集中起來,興建17個居住點,這樣可以擴大耕地面積1040畝。周總理為此很感興趣,決定親自去看一看。
這天風和日麗。下午2點鐘,成都市市長李宗林趕到招待所來陪周總理視察。總理說:“你是幹啥啊!那麼忙的工作,你回去吧!”李市長說:“不忙,我今天陪你看一看嘛! ”總理忙說:“算了,我今天是出去看的,你們的工作相當忙,不要耽誤你們了。”李市長雖再三堅持要去,最後還是被總理勸走了。總理對郊區區委書記高永厚同志說:“走,今天到你們那裡去參觀學習! ”高永厚頓時覺得一股暖流流遍全身,激動地說:“請總理視察我們的工作。”總理忙說:“不是視察,我是來學習的。”臨行前,警衛人員為了總理的安全要隨同前往,總理深情地對他們說:“不要去那麼多人,人去多了會影響下面的工作,你們留下來,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吧!”總理只帶了兩位秘書,與高永厚從招待所東側的小門出來,沿著鄉間小道向友誼社第四十生產小隊走去。
一路上,天府之國田野上青青的麥苗,金黃的油菜花以及花叢中輕歌曼舞的農業社飼養的蜜蜂群,令總理心曠神怡。他走走停停,和大家邊走邊說,談笑風生,從友誼社的概況問到幾位陪同的區、鄉負責人的姓名、工作單位,很快便和大家熟悉了。當他得知四川日報社派來的隨訪記者沈志鈞是蘇北人時,親切地對她說:“蘇北是個好地方,原來你還是我的小同鄉呢!”總理又微笑道:“你一個女孩子,怎麼取了個男同志的名字呢? ”這番話引起了大家的一陣歡笑,同行的人頓時活躍起來,再也不感到拘束了。總理又問區委書記高永厚:“你們這個區哪些社辦得最好? ”高書記回答:“全區有210個一類社,友誼社就是其中的一個。”總理高興地說:“一類社有這麼多,你們的工作搞得不錯呀!”接著,總理很感興趣地問起了友誼社名稱的由來,高書記回答說:“友誼社是1955年由幾個小社合併組成的,取這個名字象徵著友誼和團結。”總理興奮地說:“好啊!原來還包含著這樣一個吉祥的用意啊!真有意思。”
大家順著田間小道來到一片竹林前,正在這裡同群眾一道拿著竹竿吆喝麻雀(當時“除四害”的舉措之一)的郊區區委第一書記夏丹亭和友誼社主任張錫榮,趕緊放下手中的竹竿,激動地迎上前去向總理問好。總理也像見到老朋友似的和他們一一握手,親切交談起來。他走到一條小溪邊停下了腳步,向高永厚和張錫榮詳細地詢問友誼社的耕地面積、農副業生產收入等情況,並要求他們說詳細些。高書記對總理說:“我只會算老實賬。”總理爽朗地笑了,並用詼諧的口氣說:“是呀!我們都是老實人,就來算個老實賬吧!”高永厚按總理的提問逐一算出數字並報告賬目。總理一面細心地聽著,一面囑咐秘書詳細地記錄下來,說回去還要研究。
總理迎著和煦的春風沿著田間小道健步地走著,並不時地問起農業社的耕種情況。當他來到一塊大田邊時停了下來,用手指著剛從地裡長出的翠綠色的嫩芽問:“這塊田這樣整齊好看,種的是什麼? ”社主任張錫榮回答說:“是洋芋(馬鈴薯),還套種了玉米,往年收成很不錯。”總理稱讚道:“這種套種辦法很好!”大家走過了一道道田坎來到一塊水田旁。總理問:“這塊田是機耕,還是牛耕? ”張錫榮回答說:“今年這塊田還是牛耕,現在社裡正在訂購拖拉機,明年種莊稼就可以機耕了。”總理興奮地說:“好呀!要發展社會主義的農業,就要靠機械化。拖拉機每天能耕一百多畝,轉一圈就是好幾畝,比牛耕強多了。你們要加油往機械化的大道上奔呀!”
當經過一戶社員家門口時,總理發現這家住房的牆上只開了一個窗口,室內光線很暗,就關切地對房主人說:“建議你在左邊的牆壁上再開一扇窗戶,這樣室內光線充足,空氣對流,身體就會更健康。”隨即,總理又轉回身來,囑咐走在後面的張錫榮主任說:“今後社員建住房,你不要忘記提醒他們在牆壁上多開兩扇窗戶。”總理走到社員匡明英家門口時,恰好與匡的三兒子潘可夫相遇。潘是成都二十中的學生。當他看清是周總理時,高興得真想跳起來,但忽然又感到手足無措。總理親切地詢問了潘的年齡及學習、勞動等情況,潘可夫一一做了回答。當總理問到潘中學畢業後的打算時,他回答說:“如果考不上學校,就在家鄉勞動生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理讚揚他說:“很好!你這個主意打得不錯。”正在這時,匡明英從屋子裡走了出來,她一看見周總理,就連忙找凳子請總理坐。總理連聲說:“謝謝,不用坐了。”總理微笑著問匡明英多大年紀,有幾個孩子、生活過得好不好等情況。匡明英看到總理親切得像一家人一樣,就和總理拉起了家常,回答了總理的提問。她說:“我過去幫了半輩子人,過了幾十年窮日子,直到解放後才好起來。”她接著說:“我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在東北鞍鋼當工程師,二兒子在成都南光機械廠當技術員,三兒在二十中讀書,四兒在土橋中心小學讀書,女兒今年20歲,在家和我一起勞動。”總理又問:“解放前你家這樣貧苦,大兒子怎麼當了工程師? ”匡回答說:“解放前靠一個好心的朋友供我大兒子讀書,解放後是黨培養他當工程師。”總理又詢問了她的家庭經濟收入有多少、糧食夠不夠吃、農業社興建的居住點願不願搬去等情況,匡都一一做了回答。總理高興地聽完這些家常話,風趣地對匡明英說:“你們這一家很不錯呀!有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有工也有農,真是一個工農聯盟的家庭!”在場的人都被總理的話逗笑了。
總理離開匡明英家,又踏上田間的小道。走到一塊油菜地時,社幹部對總理說:“這菜籽回窩了,一畝只能打一百斤左右。”總理又問:“這種油菜病能不能治? ”張錫榮回答說現在還沒有有效方法。總理囑咐社幹部:“應該研究根治這種病害的辦法。”走到一塊苕田邊,總理問:“這是什麼植物? ”張錫榮回答說:“是苕菜。它可以做飼料,還可以肥田,人也可以吃。”總理聽了介紹,隨即俯下身去從田裡摘下一根苕菜尖,放進嘴裡品嚐。此情此景,深深感動在場的每一個人。大家不由得想起了革命戰爭年代的艱苦日子,從井岡山到二萬五千里長徵,總理同紅軍戰士一樣,吃過野菜、草根和樹皮,而今又親自品嚐苕菜,真是人民的好總理啊!這時,張錫榮提出摘點苕菜尖送給總理做菜吃。總理的秘書插話說:“我們買一點。”總理忙制止道:“不買,不買!我們不要吃人家的便宜,我只隨便問一下。”
不一會兒,西城鄉黨委書記餘富良和友誼社黨總支書記江慶雲來了,經介紹後總理熱情地和他們握手打招呼。這時,一位婦女推著一輛雞公車從田坎上迎面而來。因田坎狹窄,來往行人不能同時行走,路面又橫著一條尺把寬的小溝。總理見後忙問身邊的張錫榮同志:“這田可以下去嗎?”“可以。”張錫榮回答說。田裡種的是洋芋,好在旁邊是個三岔路口,於是總理急忙叫大家讓到拐彎的田坎邊,因為人多站不下,一些人又下到田裡。總理還叫身邊的一位同志幫助這位婦女把車推過溝後,才又回到原來的田地坎上繼續朝前走。
總理邊走邊問張錫榮:“合作社有沒有一個長遠規劃?”張回答說有,並拿出《友誼農業社發展遠景規劃圖》讓總理看。總理站在田坎上,懷著極大的興趣,聚精會神地看著規劃圖,邊看邊問。張錫榮、高永厚和江慶雲等同志一一回答總理的提問。總理聽完友誼社關於溝端路直、條田機耕等規劃的介紹後,讚揚說:“規劃得好,希望你們努力打好基礎,發展生產,提高社員生活水平,使社員能住上樓房。在十年內,把友誼社建成溝端路直樹成行、條田機耕的新農莊。”這時,總理看到前面有些社員正在拆除舊房,場地堆放著很多磚瓦和木料,便問:“這些人忙什麼?”高書記回答說:“友誼社的180戶農民正集中修建新房,建立新居住點。”總理聽了很感興趣,連聲說:“我過去看看。”
來到工地上,總理關切地問,砌這些房子要花多少錢?社裡拿得出來嗎?會不會影響生產投資?建好後每家能住上幾間?每平方米造價多少?張錫榮告訴總理,修建這批房子大部分用的是舊房料和本地盛產的竹子,房子是磚木結構,樓板是橫設預製梁,順架樹棒,上面鋪籬笆再在籬笆上砍三合土,人工不用花錢,是社員義務勞動,每間房投資68元,動用的公積金很少,不會影響生產投資,而且因為騰出了不少地方,還擴大了耕地面積,有利於發展生產。總理有些擔心地問,樓板承受得了嗎?竹子生蟲怎麼辦?社幹部回答說,這是請老農和工程技術人員多次座談計算過的,可管三五十年,竹子用開水煮過就不會生蟲了。這時,總理才放心地說,這個辦法好,符合勤儉辦社的精神。並再三囑咐:“等你們的房子建好後,不要忘記請這位記者同志拍一張照片寄給我。”他一邊說一邊指了指身邊的記者。
這時,已經5點多鐘了,走了幾個小時,大家擔心總理累了,勸他休息一下。總理毫無倦意地說:“沒關係,慢慢走吧!我們再到社辦公室看看。”總理跨進社委會大門,正在那裡設計居住點住房的幾位市城建委的技術人員和市委工作組幹部迎上前去,向他問好。總理和大家一一握手,並和大家一起合了影。大家請總理到辦公室坐下來休息,總理微笑著問大家:“為什麼叫我一個人坐,你們都站著?”總理這一親切問話,又把大家引笑了。大家馬上圍坐在總理身邊,爭著把自己的工作情況告訴總理。
總理詳細詢問了友誼社的生產、分配和社員的生活情況。在徵得社主任的同意後,總理還仔細地查看了友誼社1957年的決算分配方案,邊看賬目邊計算,再三囑咐:“一定要把賬算準確,不能有差錯。這樣大家才會安心生產。”並希望友誼社今後要多發展集體副業,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最後,總理一行人來到社辦飼養場參觀了飼養的奶牛、生豬。傍晚6點鐘了,在總理返回住所的路上,不少從地裡收工回家的社員看見了總理,都急忙迎上前去向總理問好,跟在總理的身邊依依不捨為總理送行。總理親切地同大家打招呼,並勸道:“鄉親們,大家回去吧!不要送了。”人們目送著總理前行,久久不肯離去。
總理在訪問友誼社後的第二天晚上,派秘書顧明和李巖同志再次來到友誼社,請友誼社的同志計算出興建居住點住房開支的“兩本賬”,一種算法是人工、舊房料都不算錢;另一種算法是把投入的一切都按價算錢。通過計算,弄清農村建居住點所耗資金的確切數字,為後建者提供借鑑的數據。秘書顧明還囑咐說:“你們把建居住點的情況寫個報道便於交流經驗。”
閱讀更多 蓉城黨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