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陝西八大怪雕塑版與現實版,濃縮關中最具特色最有味道的生活場景


中國地大物博,氣候各異,地貌不同,民風民俗千差萬別,各有特色。“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板凳不坐蹲起來,鍋盔像鍋蓋,麵條像褲帶,秦腔不唱吼起來,油潑辣子一道菜,老碗似盆分不開。” 凝鍊秦風民俗的陝西八大怪便是陝西關中地區獨有的特色民俗和生活。在陝西關中,除了能看到雕塑版的八大怪,在現實生活中也能看到經典的八大怪生活場景。圖為西安大雁塔景區陝西民俗大觀園裡的陝西八大怪雕塑作品《帕帕頭上戴》。

蹚土多,太陽曬,出門帕帕頭上戴。在關中農村,我們現在還能看到頭頂上戴著棉手帕的婦女。手帕能擋塵土,能遮太陽,能避雨,還能擦汗擦手,還可以用來包東西,頭上戴一塊手帕真是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西安大雁塔景區陝西民俗大觀園裡的陝西八大怪雕塑作品《房子半邊蓋》。房子半邊蓋,通風,向陽,房簷滴水不流外。

關中農村的半邊房。中國傳統民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結構,關中地區把這種房子叫“安間”房,又叫上房。裡面住著主人和老人,結構都是廳房、兩邊是臥室。 一個院落除了上房還有偏房,房子的結構是“人”字的一半,就是陝西八大怪裡說的“房子半邊蓋”。半邊蓋除了節省材料,另外一個好處是讓珍貴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天井裡,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西安大雁塔景區陝西民俗大觀園裡的陝西八大怪雕塑作品《板凳不坐蹲起來》。關中人把蹲叫圪蹴,關中人的蹲功相當深,蹲著吃飯,蹲著聊天,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


大唐不夜城雕塑作品《板凳不坐蹲起來》。

西安大雁塔景區陝西民俗大觀園裡的陝西八大怪雕塑作品《鍋盔像鍋蓋》。

關中集市上賣鍋盔。關中農村以前每家每戶都用很大的鐵鍋做飯,所烙出的大餅和鍋一樣大,俗稱鍋盔。 鍋盔能長久保存,是外出攜帶最好的乾糧。在關中,乾縣的鍋盔最有名氣。相傳唐代修乾陵時,有不少工匠是服役的士兵,他們因吃飯耽誤施工進度,而受到懲罰。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糰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於是就把這種大餅叫做鍋盔。

西安大雁塔景區陝西民俗大觀園裡的陝西八大怪雕塑作品《麵條像褲帶。擀薄,切寬,把醋調酸,吃一碗,耐一天。

這根寬寬的長長的面賽過褲腰帶。關中盛產小麥,關中的面特別筋道好吃。單是一個簡單的麵條,關中人做出的花樣達幾十種。

西安大雁塔景區陝西民俗大觀園裡的陝西八大怪雕塑作品《秦腔不唱吼起來》。

西安環城公園的秦腔迷們。西安城牆周圍有很多秦腔愛好者在那裡唱秦腔,老遠就能聽到。秦腔吼出了關中人憨厚、耿直的個性。

西安大雁塔景區陝西民俗大觀園裡的陝西八大怪雕塑作品《油潑辣子一道菜》。關中人,脾氣怪,辣子夾饃不用菜。

兩名小夥用鐵罐、鐵杵將辣椒搗成辣椒麵的方式原始吸引眼球。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吃一老碗biangbiang面喜氣洋洋,油潑辣子少了嘟嘟囔囔”。這是流傳在陝西關中地區的一句民謠。辣子是道菜,關中人對於辣子情有獨鍾,愛吃,而且和別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幹辣子面,而是油潑辣子。

西安大雁塔景區陝西民俗大觀園裡的陝西八大怪雕塑作品《老碗似盆分不開》。關中漢,真實在,老碗盆盆分不開。

在關中農村,農民幹農活出力多,消耗多,吃得也就多,用盆大的碗盛一大碗,不用再盛飯,一碗就吃飽。現在有的關中農民乾脆用盆來代替老碗,端著大盆咥面,一盆就吃得飽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