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災難、疾病、公共危機事件面前,有那麼多你看不到的地方,有那麼多鉚足勁貢獻自己力量的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基鵬在前線日記中這樣寫道。在前線戰“疫”的過程中,有很多事,很多人都給基鵬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日記中,從病人救治、醫患相處、團隊合作等多個角度記錄了最真實的一線。

地點:武漢
上一篇戰地筆記推出後深受大家的喜愛,想來也許是從一線醫務人員的角度平實記錄點滴的方式打動了大家,又或許是關於尊重護士老師的觀點被認同。不管怎麼說,都是對整個醫療行業的善意,在此一併謝過大家。
今天,讓我們迴歸我的專業,從醫療角度談談我們做了些什麼,我們的困難和希望。
多科室“打亂”重組 如何形成“戰鬥小分隊”
對於我們援助武漢的醫療團隊而言,工作上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困難可能是適應重組的新鮮集體,以及適應新環境下的特殊工作方式。
我們團隊是以重症醫學科、呼吸科和傳染科的醫護為主體,還包括心內科、老年科、腎內科、內分泌科、中醫科等亞專業的同事臨時組建的隊伍。這種大雜燴式的組合,就好比平時習慣了吃油爆爆熱辣辣的火鍋,突然加入了烤羊肉、肉夾饃、甜水麵和清蒸鱸魚要彼此兼顧口味。
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一套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也有自己擅長的專業領域和特長。比如我們ICU醫生性格“簡單粗暴”,畢竟經常面對搶救、大出血之類的大場面,連語速都要快上幾分,而內科醫生往往溫柔心細,梳理病人的用藥方案、精細調整治療方面有他們獨到的地方。
為了兼顧大家的優勢,彌補專業知識上的欠缺,團隊做了如下幾方面安排(僅從我自己觀察的角度):
1) 三人組成戰鬥小分隊:基本上每個小組有一名ICU專業的人員,搭配內科資深背景的老師。因為ICU的醫生對呼吸支持和器官功能維護更為敏感和熟悉,這也是本次疫情處理起來最為棘手的部分,內科老師對慢病管理和診斷更為擅長。比如我們團隊的“隊寶”徐原寧老師,只要把心電圖傳給他一分鐘出結果。這極大緩解了我們在既往診療模式裡,專科情況需要請專科會診的情況,因為,重要專科的老師已經被我們拐來了前線。
2) 勞逸結合的團隊工作模式,杜絕單打獨鬥的英雄主義:我們團隊醫生按照8小時一班,護理4小時一班的模式進行輪班制管理病人。這樣的好處在於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充足的休息,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進入工作。吃好睡好提高免疫力,才是長期作戰的不二法寶。
3) 梳理流程,建立共識:面對這樣一種突如其來,還尚未對其致病機理和治療方式瞭然於胸的疾病,不同專業的醫生自然有其不同的認知和考慮。為了統一作戰目標,標準化管理手段,團隊成員在閱讀大量文獻和各種專家推薦意見後,制定了我們自己的管理流程。這樣的做法幫助我們相對標準化治療手段,即使輪班、交接也不影響患者的總體治療進程。
4) 分級管理,有的放矢:鼓勵新入院患者主動添加醫生工作微信,方便自制力尚可的病人通過微信隨時跟醫生溝通,而重症患者則安排加強護理巡視頻次和護理強度,以及查房強度。這種管理方式,讓醫生有更多精力關注病情可能迅速惡化的高危患者。

團隊力量:師傅帶著我操作 還說“你不要怕”
深深感受到,一個團隊的良性運轉,光靠制度和規矩,是辦不到的。在我看來,大家一起高效率工作有幾個前提:令人安心的工作環境,令人信服的團隊領導力,融洽和諧的工作氣氛,類似的價值觀和使命感。換言之,快速在團隊內部建立信任、協作、融洽、允許暢所欲言的工作氛圍,是一切工作有序開展的先決條件。我們團隊在這方面有幾件事讓我印象頗深:
我們重症醫學領域的諸位泰斗,現如今基本都在武漢第一線“鎮場子”。榜樣的力量對我自身的影響很大很大,還記得前天師傅帶我進去給病人穿中心靜脈,他問我,你是不是有顧慮,我說是。他說你不要怕,我帶著你。我想很久很久以後,我可能都會記得,曾經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和護目鏡,跟師傅一起查房看病人,以及他給我說“你不要怕”。
為了尊重不同學科領域包括護理老師的意見,每天下午我們病區有一個MDT(多學科)病案討論的環節,在充分溝通交流後綜合出一套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其實這個環節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學科交叉碰撞的環節,學術的事就拿到學術的檯面上來說,有交流,有思考,有交叉,有尊重,有進步,這大概也是“海納百川”的華西精神的一部分吧。
醫療絕不僅僅是科學 醫生加病人微信一對一輔導
如果你以為病人真的是靠我們給兩三顆藥,輸兩三天液就好的,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對於這種暫時沒有特效藥的病毒感染而言,醫生的作用更多的是給予可能的對症支持治療,以及可能的抗病毒治療,等待機體強大的免疫力恢復,最終把病毒打敗。所以一板一眼的用藥抽血,只是醫療的一個方面。而醫療也絕不可能被AI(人工智能)所替代,因為醫學更是人文,是藝術,具有與人交流的學科屬性和魅力。
小組心理治療的楊老師說話溫柔春風化雨,用手機加了病人的微信,點對點解答他們的心理困惑,又或者去床旁直接面對面進行心理干預。薄紅師姐說,我們找一點彩色的紙來給病人寫上祝福的話送給他們吧。
護士長說,我們做個生活包在病房吧,裡面是我們自己的物資騰出來的指甲刀,紙巾,秋衣秋褲等生活物品,可供病人按需使用。我給周叔叔說,你幫我想想辦法整點水果吧,我們的病人好多低鉀胃口不好,整點橘子他們好換換口味。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康焰,科室年輕醫生都稱他為“康師傅”,病人婆婆說想吃雞蛋羹,想吃有味道的東西。康師傅問她那你要不要點豆腐乳,說完就把醫療隊給我們準備的豆腐乳拿給婆婆。
我想幫助你,我想讓你好起來,我想看看口罩背後你的笑臉,就是這個病房和關心這個病房所有人的簡單心願,而已。
還有那麼多人 在看不到的地方卯足勁貢獻力量
情人節的時候,每天接送我們上下班的公交車師父發來一條微信,他說“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我知道你為了誰。武漢感謝你們,情人節快樂”寥寥數語,卻是我收到最美好的情人節祝願。今早保潔阿姨給我說,我的眼睛好些了,謝謝給我拿藥治療的華西團隊,真的謝謝你們。路上偶遇志願者車輛,司機看到我們的制服專門停下來喊,“謝謝你們支援武漢的醫務人員,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你看,在災難、疾病、公共危機事件面前,有那麼多你看不到的地方,有那麼多鉚足勁貢獻自己力量的人。人們往往忘了你具體做過什麼,說過什麼,但他們永遠不會忘記你讓他們感受到什麼。希望我們這群人,可以將我們的精神灑在這片土地。
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 整理
閱讀更多 紅星新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