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趙志高 通訊員 滕珊珊 向宇澎 攝影 王成
“木架洲‘這艘船’,有我這個‘船長’在,就翻不了。”2月18日,在麻陽苗族自治縣隆家堡鄉木架洲村,村主任張吉海拍了拍胸脯笑著說。
寬闊清澈的錦江長河貫穿著隆家堡鄉,木架洲村的4個村民小組,分散在河的兩旁。由於疫情原因渡船停運,張吉海從大年初一開始就當起了“船伕”。每天穿梭在兩岸之間,接送工作人員,一同前往河對岸的兩個村小組,開展排查、宣傳等疫情防控工作。
“雖然我年紀大了,可身體還不錯,況且我家就是打魚的,對木架洲的河道最瞭解,沒必要花錢請人渡河,還是由我來開船。”對於村黨支部書記張林和鄉鎮幹部提出請專人負責每天輪渡的事,張吉海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今年63歲的張吉海,自1998年起就在村裡擔任村幹部,2004年開始擔任村主任,同時他也是一名20年黨齡的老黨員,已經為村裡工作了20多年。

“我的船配了一臺汽油發動機,不用自己撐船,又快又方便,而且每次出船,包括我不能超過4個人,下雨不出船,天黑不出船。”張吉海的小鐵船船況良好,在疫情防控期間,一般只搭載村幹部、聯村幹部和扶貧工作隊,不算上運送防疫資料和隔離戶生活用品等臨時性事務,粗略統計運送人次160人以上,來回運送趟數69次以上。
2月6日一大早,張吉海發現自己的小船因為前一晚的的大雨,船艙裡的積水把小鐵船的一頭壓沉了,沒入離岸兩米多的河水裡。
“不行,還有生活物資要送去,村民的事可不能耽擱。”來不及多想,他脫了衣服就跳進水裡,又拖又拽又排水,花了好一番功夫才把船撈了上來。
“最壞的是發動機壞了,那也有辦法,撐船也能過去。”張吉海還這樣安慰同行的聯村幹部。回家換了衣服,張吉海檢修了船隻,確保沒有問題後,和聯村幹部一起把在家隔離群眾需要的生活物資搬上了船,渡河過岸去。
“村主任,你自己也要多注意身體。”小張是從武漢回鄉的學生,當他領物資時,見張吉海頭髮溼漉便關心地說。張吉海回了聲“好”,轉身又趕往下一家。他每天要走訪200多戶人家,逐家逐戶測量體溫、排查登記,還要把防疫政策和知識宣傳好,把物資送到群眾家門口。
這幾天,張吉海的女兒在埋怨他早出晚歸不注意休息。他說:“身為村主任,又是黨員,關鍵時候就應該多承擔、多奉獻。”他女兒說,這麼多年,父親是一個說到就一定要做到、能做好的人。
閱讀更多 華聲在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