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未来之路,工笔、写意和新水墨,哪个会更有发展?

毕生书画艺术


你了解这种画吗?焦墨山水画,是用饱和的纯浓墨来表现画面虚实、浓淡、干湿层次变化,而不用水作渲染的一种中国画种。焦墨技法源远流长。唐以前的彩陶和壁画用的就是焦墨技法。但其时,焦墨也仅仅作为一种技法运用而已。明末清初的沈邃、石涛开启了单独用焦墨技法创作山水画的先河,将焦墨发展为新的中国画画种。当代国画大师张仃、林澜子等画家将焦墨画进一步发扬光大。近年来,焦墨山水画以其独特的审美特色和技法,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我收藏了朋友创作的若干幅焦墨山水画作品,请各位欣赏。喜欢吗?(作品尺幅:四尺斗方)。








韶关aishike


更想说绘画未来之路,国画更有发展。

至于说到国画的工笔写意水墨,到觉得都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虽然说中国画在定义上是包含很多种类,而且也都有很多相同的理念,但还是有不同的特点特色,只是会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发展。

第一感觉还是觉得工笔画最有发展,不是因为自己主要画工笔的缘故,主要是因为这三方面原因

首先就最广大的普通艺术品消费大众来说,画的像还是对于绘画作品第一位的感觉,无论有多么高的意境境界,可不明白是不会买单的。

再者,现在一直有素描对于国画的影响的争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现在美术教育都学素描问题,而这导致美术生审美习惯的养成,尤其由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国画的了解,自然会越来越对写实有审美习惯的偏爱。

还有,工笔画发展到现代,无论是材料技法还是表现形式,都有很大变化进步,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还会有更大的变化,这就更与现代人契合。

写意和水墨长久以来更是中国画的代名词,甚至一提到国画就只有写意水墨,所以可能如民族的即世界的,在世界范围内,更会受到关注更多人感兴趣。

再者,对于中国画比较了解的,或是曾经接受过国画学习的,无不更对写意水墨有兴趣,就像自己,虽然学的工笔也多画工笔,但还是喜欢写意的神韵和水墨的韵味,也常常会练习和创作。

还有就艺术消费大众来说,其价格还是很有优势的,毕竟与工笔相比,创作的周期短很多。

说起新水墨,首先我们会经常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是“新水墨”?它的定义以及艺术家的划分是如何得出的?它与传统水墨以及当代艺术之间区别在哪里?

可惜的是,虽然新水墨市场这两年一直火爆,但直到今天“新水墨”在学术定义上仍然没有一个可以信服的定论,它的定义是模棱两可的。

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借鉴新旧工笔画差别的描述,来判断新水墨的“新”在哪里:新旧更多的是艺术家对待工笔画的差异,旧的就是古典自然主义的,审美主义的;新的是反再现论的,就是对一个真实东西的一个再现,它是不太强调审美主义的东西,而是强调观念的诉求。

以此类推,“新水墨”的“新”不再是如传统水墨强调美或者对自然的再现,而是强调观念,强调对当下社会的“介入”。

冷军也有类似的观点:如果说传统水墨是利用水与墨的性质,通过笔的运用将作者对宇宙天地精神或道的感悟表现出来,那么现代水墨则完全是利用水与墨的材料特性表述自由的理想世界。前者是“道”,后者是无道或反叛道。前者是人格的表现、神性的追求,后者是人性的表现、自性的追求。前者由儒释道打造,后者由自由的思想啟蒙。前者法度森严、传承有序,后者不拘一格、自由创新。前者需要漫长的劳其筋骨式的历炼,后者更倾向于需要即时即兴的自由的表现与发挥。前者是可以被欣赏和升华灵魂的,后者是用以啟发和解放自我的。

传统水墨和新水墨是相对而言的,它必须要有联系点,有底限,有核心,它的底限就是在绘画上对宣纸、毛笔和线条的运用,这个是水墨传承的底限。笔墨本身无所谓新旧,新的是语言形式的运用与表现及精神内涵的探索与表达。

中国的水墨画在宣纸上是元末明初的事情,有着特殊晕染效果的水墨在那个时代绝对是新水墨,宋代就就没有这样的绘画。水墨在每一个时代都有新的东西,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才是新水墨。

从2013年冬到2014年冬,“新水墨”交易火爆,展览活动频繁,其代表艺术家价格指数快速上涨。但2014年底的秋拍,“新水墨”频频遭遇滑铁卢,在一级市场,原本可以被视为“现金流”的“新水墨”指标性人物作品的流通也遇冷。

新水墨诞生至今,一路行来争议不断,事实上回看艺术历史,相当部分的新形式、新流派面世之初,往往会伴随着质疑、反对与不屑的声音,如何定位一种新创作的价值,或许需要长时间的沉淀与发酵。

所以无论是新工笔旧工笔还是新水墨老水墨,能够达到最高艺术标准就是好作品,就最有发展,就如中国武术一样,无论有多少门派,只有将自己的武功练到极致,都可以与任何武功切磋,都能够开宗立派。

更何况无论工笔写意水墨都是中国画,能够让中国画更有发展,再是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尤其那些领军人物,或者可以影响中国美术基础教育的,更应该为此尽最大努力!


红梅工笔佛画


工笔、写意及新水墨都是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具绘制而成的中国画,三者相比较,工笔最受大众喜欢,因为它色彩华丽,通俗易懂;而写意呢?在古时候都是士大夫随性泼洒的游戏,因性随形,故一般观众不是太能理解画面的含义;新水墨是当代中国画洋为中用后发展起来的趋势,颇具先锋性,但大多还在探索的层面,虽然艺术市场颇有前景,但能上榜的画家寥寥无几,不大众。



我看好水墨写意画的前景,是因为自唐王维以来它有千年的发展历史,底蕴深厚,早已根植于中国的哲学文化之中,很大众!再则,近几年国家层面也开始引导它的发展,有个引起大家注意的事,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前几年有很多权威的国画家,理论家大声疾呼:现在的全国中国画展览走进去一看就是工笔画展览,写意画屈指可数。而中国写意画本是中国画的主流和正脉,却被人为地忽略了,因为市场需要看得懂的工笔画,老百姓需要画什么像什么的工笔画,但市场不代表文化,中国的写意画是饱含东方意蕴最有代表的画种,基于此,国家现在有意愿,专家现在有责任去引导,去丰富,去繁荣它。





我相信,新的全国美协主席范迪安院长上来后,会很好地展开这项工作,大家一起期待吧!欢迎朋友们点赞。


陈庄水墨画家


纵观中国画几千年历史,不难发现,不论是工笔、写意还是水墨,包括文人画,历尽朝代的频繁更迭,经过历史的曲折演进,它们都在砥砺前行,不但没有被冷落、被淘汰,而且还有所传承、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它们并肩前进,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工笔画注重写实,笔法细腻,色彩鲜话,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工笔画具有较好的展厅效应,是近个时期一些大家们推崇的画种,因此,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对工笔画也有不同的看法,1、是笔墨较死、不够活泼; 2、是色彩艳丽、不够雅道 ; 3、一目了然、不够含蓄 ; 4、是费时费力、不够快捷等。

写意画概括洗练,气韵生动,笔墨效果好,画面效果墨、色均可,回旋余地大,既可倾向具象的小写意、也可以为粗放、概括、抽象的大写意…………

传统水墨这一块,笔墨倾向于大写意,也有小写意的…………用笔更加生动活泼。它的突出特点是少用色彩,一般由墨色取代,水墨淋瀝、淡雅天成。墨分五色,说的就是这一块。这种技法难度较大,具有一定造诣的写意画家,才能运用自如,创作出上乘之作。

其不足之处,就是不懂的人多,距离大众化更远了一步。

" 新水墨 " ,这个词是从哪来的?该如何定义?是不是有待商榷?

大家还记得吧!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西方美术思潮 大举袭入我国,一时搅得天浑地暗,大有颠覆东方美术之势,特别是青年一代,接受新事物快,什么抽象派、野兽派、印象派、'后现代派、等等等等,西方美术思潮冲击着整个美术界。传统美术思想受到了严重挑战。翻阅一下那个时期的美术类杂志、报纸,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气息。

时代的烙印是不易消除的。

大家还记得几年前的国展吧!用制作手段作的一幅山水画,整幅不見笔墨效果、没有峰峦迭障、没有云腾溪流、没有屋宇桥揖、没有人物活动、更没有生动的构图模式,有的只是满纸的灰朦朦、乱嘈嘈、分不清个的估计象野树样的制作效果,说不清它的主题是什么!就是这么个 "货色 ",竟然拿了全国美术最高奖……………除非拿了作者的賄胳,再想不出別的道道来了。这可能是外来思潮吗?大家有什么看法?

有一次,我和一个大学生说美术界这些乱象,他说,老师你别说看不懂?在学校就是这样教的…………真是这样的话,不说误人子弟,美术还不知再 " 进化 " 成什么样子的!

所以说,工笔、写意和新水墨谁能发展的更好一些,还真的说不定呢!引导很重要,您说是不是?

最后,发上一组我的绘画作品,请大家评赏











筑梦年代135923300


学习者是学习先进理论。有了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才能产生出优秀、不一样的优秀创新作品问世。而且,通过这样的先进理论,使之创新实践方式方法丰富多彩。

有了先进的理论引领艺坛走向,创造、创新将不断涌现出来,这才是艺术正常、正确的发展。才是艺术工作者的正确工作状态。

至于画的品种,都是创新出来才会有的。有了先进性的理论,任何新的品种都是能够发现、发展诞生的。

画的品种,不能作为引导前进方向的标杆!

任何创造、创新都是在人的思想状态下诞生出来的。没有人的思维劳动,就没有一切!!!

任何品种形式都是固定不变的,只有人的思维才是可以改变一切、诞生一切的。任何示范给人看的都是固定的,只有教你怎么样思维的人才是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你一笔一画、怎样画的是不称职的先生。

学问、学习方式方法,是学先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学先生的一招一示。

先进的理论~指导、引领一切!

先进艺术实践产生出先进的艺术理论。先进的艺术理论指导新的艺术实践!二者就是一个互相转变、相互替换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没有这个方式运动,艺术是停滞不前的。这就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规律!任何事物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转移的,马克思曾经这样论断的。

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其目的是节约宝贵的探索、摸索时间,达到极早地创造、创新之目的!!!

当一种新的先进艺术理论与正确实践诞生了,就是洪流。这个洪流将势不可挡!这也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对艺术创新更多、更好需求的发展必然趋势!!!


石千石519


就艺术而言,任何画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大的画种,画不好也是个小,再小的画种,画好了就大了。所以,不论是写意国画,工笔画,还是新水墨,不发展,不创新,不突破,那个都是死路一条,只有独劈溪径,创新路子,找突破口,那个都有发展前景。

当今的时代已进入一个以画说话的年代,那些以主席,院长论身价的现象己慢慢的缩小,各艺术团体都在寻求自我的突破,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模式,摸索更适合当代的笔墨语言。就拿国画来说,画家们也正在丢掉那些所谓学术性的黑,丑,野,怪的形式,积极探求符合大众审美诉求,符合当代特色的绘画题材,绘画最终是要挂在老百性的墙上的,不只是挂在展览馆展展而已。

工笔画的画家们也都在寻找突破,从过去那些院体的传统工笔转化为更符合时代气息的新工笔。西安的新工笔画院的李敏就带着她的团队朝着这一目标迈进,所画工笔作品色彩清新典雅,画面更加鲜活灵动,表现形式多元多样,题材越来越拓展,为工笔画发展带来一丝亮光。这是一个非常好艺术现象。

新水墨刚提出也是饱受争议,光怪陆离,为人们不能接受,近几年经过一番沉淀,已向正确方向发展,一些新文人画别具一格,让人呯然心动,以别出新裁的画面表现不一样的新题材,己引起评论界的好评。

总之,这个话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至于那个画种能发展的更好,只有用时间说话,让我们拭目以待。








笔墨瞬间


谢谢,艺无止境。如果能净心、潜心、醉心艺术,天份高,肯下苦功,努力读书,提前修养。不贪、不争、不比、不攀,身体力行的去研习。那种都可美不胜收,那种都值得研究,都存在绘画语言的突破,都可得到发展。

当今,书画艺术脱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炒作成风,急功近利,心不净,气不宁。互相攀比的不是艺术水平,而是名声大小,价位多高,加上商家与书画家互相利用,唯利是图的贪心做崇,无法提高书画艺术的水平。已误入歧途,不进反退。即无笔墨,又无意境,即不可表现人文精神,更不能表现民族精神。大大降低了书画的可观性、欣赏性、艺术性。书画艺术已沦为商品,失去了书画艺术的本真。

若社会风气不改,若艺术家心态不调整,回归书斋,回归宁静。无法在绘画语言取得突破,无法提高中国书画的水平。


用户50635922520


不管是工笔,写意,新水墨,还是新文人画,这几种绘画形式在过去和未来都存在了很长时间。也是绘画实践当中值得继续不断探索的绘画形式。

中国画需要探索和拓展的核心部分,是笔墨语言和绘画思想。“笔墨当随时代”是任何时候都不过时的说法,但是笔墨需要跟随时代的本质,是艺术思想跟随时代,而不是说某种绘画形式落后或者创新了。

工笔绘画从唐宋时期就存在,发展演变至今,技法技能的变化其实并不大,但是我们会看到各个朝代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特色。写意绘画也是同样的历程。

至于当今出现的新水墨,新文人画。我们可以具体到时代背景来分析,他们并非一种彻底的创新。

新水墨和新文人画针对的是“食古不化”而言,而不是彻底否定“古代”,就好比年轻人总要接受新鲜事物,而且会用排斥的方式去接受新事物,改造老事物,但是最终还是会在古与今中找到平衡。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是历史发展规律。

所以,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内部都有不断拓展创新的可能,任何时代都会出现本领域内的创造性大家。而不是说新水墨或者其他艺术形式出现了,别的艺术形式就要彻底消失在历史里了。

不过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几个艺术概念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被过度的开发和利用,思想主张或许会被歪曲和利用了。市场行为和艺术思想本身的价值还是需要去理智分辨,不能一刀切一棍子打死。

下图:1.江宏伟工笔花鸟 2.李老十写意作品 3 徐华翎新水墨 4.朱新建新文人画






诸城胡子


国画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写意画就是水墨画。水墨画分为大写意,小写意,都是用生宣纸画,好的生宣,墨韵感越强。工笔画就要用熟宣,半生半熟宣,白描打底,跟着线条走一层层上色。相比下来水墨画好画许多,随心所欲,注重意境没有定格。

工笔画,写意画的走向趋势取决于人们的追捧。工笔画有着无可挑剔的美感,无从释放的画法,对于画家而言只有改变它的画法才能传承下去。写意画有着无拘束自由的灵魂,笔随心走,墨由意生,描绘出水墨唯美的意境……






羽墨兰亭


这样大的题目于我等这小人物而言,确有以大欺小之嫌,硬着头皮试答吧,见笑了。

中国山水,包括其它的画种和素材,应以厚重为上,辅以虚灵,这两者都是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的,是否也可以这样说,任何的画种对于每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画家而言,其前景都是不可限量的。

可为什么会有许多人认为中国画正在走向衰落和萧条呢?大抵是人们看到的所谓国受到西方表现派的影响与日俱增,光影,明暗,色彩搭配,追求极似,似是有悖于传统的中国画,这种情形不仅存在我国,就是西方的油画与雕塑也不及几千年前的经典,而这其中缺少的元素是相同的,就是历史的厚重感。

我一直以为人们对厚重感的认识是有误区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于画家专注的笔端,大部分来自于上百几千年的流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试想一下,当今一幅精品,若干年以后,厚重感和古意也会增加的,特别是古意,那是历史干的活儿。

年龄阅历知识有限,不免以偏盖全,见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