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武漢疫情牽繫著每個人,無人可以置身事外。
大家從驚訝到刷屏,從旁觀到深陷,從不信到恐慌,從憤怒到幫助,不過一週的時間。
這一週,全國的醫生冒著生命危險,奔赴武漢;
無數的企業、個人,捐款捐物;
孩子在家裡教父母如何戴口罩;
段子手在網上給大家減壓。
這一週,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無比閃耀。
大年初一,我從深圳衛視的《知識春晚》回到上海,就洗了個熱水澡,像死豬一樣窩在家裡,哪裡也不去了。
我取消了大年初六即將出發的,陪同24位企業家前往印度的,“問道全球”的遊學之旅。雖然我動用了很多的資源,才把我想看的很多領域都安排好。
但是,大家的安全第一。
我取消了印度回來當天,陪同另外24位企業家前往青島的,“問道中國”的參訪之旅。雖然這次海爾特別為我們準備了,不公開接待參訪的無人工廠。
但是,大家的安全第一。
這段時間,哪裡也不去。待在家裡最安全。
對自己安全,也是對別人安全。
中國人終於有這麼一次機會,待在家裡什麼都不做,刷刷新聞,就是為國做貢獻了。
以不參與的方式參與,以沒有存在感的方式存在,這是我們的價值。
但是,不在武漢、不在醫院,不在一線,如何才能做好一名合格的,心繫前線的,遠程參與者?
我有幾個小建議分享給大家。
因為我們都是二手、三手甚至七八手信息的接受者,我們需要認真分析幾件事情,才能幫忙不添亂。
— 1 —
事實VS.觀點
我們從互聯網上接受的信息,有兩種:事實,和觀點。
什麼是事實?
今天天氣很熱,是事實嗎?不是。今天31℃,這才是事實。
而熱不熱,這是觀點。
小區樓下來了一輛救護車,這是事實。天啊,一定是發現感染者了!這是觀點。但這人可能是心臟病發作了。
如果因此草木皆兵,打電話給政府大吵大鬧,要求給全小區消毒,將會大量浪費本已不夠用的醫療資源。
三個人在醫院過道上躺著,這是事實。天啊,三具屍體無人收走!這是觀點。
最後確認,他們只是在輸液。
這樣造謠傳謠,不但無濟於事,還會造成民眾恐慌,和對政府、醫院的不信任,甚至讓一些患者不敢去醫院,影響救治。
我們都是遠離現場的人。我們都是戴著一副“恐慌”甚至“憤怒”的眼鏡,看新聞的人。
因此,我們常常能從一件普通的事實中,讀出恐慌,傳播憤怒。
但是,這其實是比“肺炎疫情”更嚴重的“輿論疫情”。
蔓延的謠言,會給本已嚴峻的疫情防控,增加更大的難度。
做好一名幫忙不添亂的遠程參與者的第一步,就是運用自己寶貴的判斷力,不要傳播謠言。
謠言止於智者。
— 2 —
武漢人VS.傳播者
一些群裡在瀰漫一種情緒,武漢人就是毒人。不在武漢的武漢人,似乎就是行走的殭屍。
有的小區不讓武漢人進入,有的酒店不讓武漢人入住。甚至有人打電話給市長熱線,要求不讓武漢人進城。
武漢人,這個地域標籤,開始受到歧視。
武漢人,和全國人,有什麼區別?
你不是剛在朋友圈發過“加油武漢”嗎?
你不是剛在微博上轉過“武漢人挺住,我們和你們在一起”嗎?
前往過武漢的人,有更大概率是病毒攜帶者。
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是“壞人”,這隻代表他們是“不幸的人”。他們需要的是幫助。
讓“無家可歸”的武漢人,“無處可去”,不但不符合人道主義精神,給他們在傷口上再施加傷害,更對疫情防控不利。
一些城市,開始為武漢人設定專門的入住酒店。
這才是“加油武漢”,“武漢人挺住,我們和你們在一起”。
那你不是開酒店的呢?
那你至少可以做的,是在微信群裡聊天時,留些口德,不要把武漢人當做行走的殭屍一樣抨擊。
記著,這個群裡,很可能還有你前幾天稱兄道弟的武漢好朋友。
他們,不等於傳播者。
他們,也沒有原罪。
— 3 —
影響圈VS.關注圈
待在家裡,無所事事,然後每天刷新聞。越刷越焦慮。
為什麼?
因為你看到的,容易傳播的,都是負面新聞。
都是那些讓你害怕,但你無能為力的事情。
那怎麼辦?
少關注你改變不了的事情(關注圈),多關注你能影響、你能改變的事情(影響圈)。
比如,少關注那些某某小區又有人被感染了的消息。多關注,他就好了嗎?
這你影響不了、改變不了。
除了在朋友圈罵兩句,“這些人,得了病也不去醫院,害了多少人”,你什麼也影響不了。
那怎麼辦?
不要出門。出門戴口罩,回來洗手。做好這些,其實你什麼都不用怕。
然後,幫助家裡的每一個人,都學會正確戴口罩、洗手的方法。
這才是你能影響、你能改變的。
這就是“影響圈”和“關注圈”。
看到武漢的醫生沒防護服了。你發朋友圈大罵醫院領導。這樣醫院領導就下臺了嗎?
就算下臺了,防護服的問題就解決了嗎?
你的關注,什麼都影響不了。
那怎麼辦?
如果你正好有資源,就寄一些防護服給武漢。
對於大部分普通人,沒有防護服資源呢?
每看到一次這樣的新聞,每一次想罵人,就捐100元給武漢官方賬號。
這100元,就當是買了一件防護服,送給那個需要的醫生。
如果你說100元對你太多了,那就捐10元。
就當買了一盒醫用口罩,保護了一位醫生,或者是一位病人。
把每一個關注,變為實實在在的影響。
— 4 —
情緒VS.行動
人們,總是以為自己可以駕馭情緒。但是疫情來的時候,情緒常常在駕馭我們。
那怎麼辦?
《了不起的我》的作者陳海賢說,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就是“課題分離”理論的提出者),在他的心理諮詢室裡有個三稜柱,三個面分別寫著:
我很可憐
別人很可惡
我怎麼辦?
很多人面對問題,心中都是情緒:
春節我計劃帶女朋友回家呢,去不了了,真可憐;
年後的市場活動辦不了了,真倒黴;
都怪那些吃野味的人,這些人太可惡了;
早期那些領導都幹什麼去了,太不負責任了。
但是,這些情緒,並不能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的只有第三面稜鏡上的問題:怎麼辦?
只有“怎麼辦”,能把情緒,轉化為行動。
比如,年後問道全球(印度)、問道中國(青島)取消了,怎麼辦?
那就利用著天賜的十幾天,把一直拖欠的新書書稿寫完吧。
我決定,從今天開始,每天早上8:30進書房,22:30離開。寫書。
如果年後無法正常上班,怎麼辦?
如果你是一個老闆,現在是時候把注意力,從情緒裡抽離,放在你的員工身上了。
他們有沒有足夠的資源,去買到防護物資?
你購買口罩、消毒酒精的時候,有沒有幫他們多買一些?
你的員工中,有武漢籍的嗎?
他需要什麼幫助,你問過他嗎?
這就是怎麼辦。
如果你是一個老闆,現在是時候把注意力,從情緒裡抽離,放在計劃年後的在家辦公問題了。
年後如果在家辦公,怎麼操作,才能保證大家的安全的同時,不降低工作效率?
要不要設立一個早、晚彙報制度?
如何把重要文件與大家協同分享?
要不要買一些視頻會議的服務,代替現場開會?
要不要把月度目標,拆解為每天的任務?
這就是怎麼辦。
最後的話
對於創業者來說,除了創業的頭8天,每天都是舉步維艱。
今天的疫情,可能是你創業路上,一個未來想起來,小到不能再小的插曲。
所有偉大的百年企業,都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
你只不過才經歷一次“在家辦公”。
在這次危機中,管理好自己,管理好公司。區分事實與觀點,區分武漢人與傳播者,區分影響圈與關注圈,區分情緒與行動。把這當成是一次修煉。
等到春暖花開,你會發現,當大家剛剛從悲觀中醒來時,你自己和你的公司,早已搶跑了一大段路。
祝福武漢。
祝福你。
祝福每一個積極面對,把危機變成轉機的你。
閱讀更多 劉潤商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