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隸書中,橫畫也經常被稱之為波畫,含一波三折之勢,故名。波畫在隸書中是作為調節結字取勢的主筆。

第一種筆畫是篆書中的筆畫。
隸書中的端橫,大致繼承了篆橫的書寫技巧,能理解“藏頭、護尾、盈中”這三個要素,便能有效地書寫出這一線條。

第二種筆畫是東漢隸書中最具典型特徵且常見的波畫。它大多處在凝重的點下,以及與幾條短橫相排列。
第三種筆畫是由於拘泥於“蠶頭燕尾”而忽視了“起筆、收筆”之間的“行筆”而造成的。
第四種筆畫是理解了波畫,而在實際書寫時常易犯兩邊太重,中間瘦弱如弓背的錯誤。
“實逆” 指筆鋒在下落紙面時,作一“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逆反動作,待紙面留下逆筆痕跡時再翻筆運行。
“虛逆”指筆鋒落紙的一瞬間,利用筆毫的自然回彈輔以完成,逆鋒和翻筆幾乎同時進行,即所謂落筆虛勢以行。
如前所述的早期隸書逆鋒起筆,則較多地用了“虛逆”之法。“虛逆”又可稱之“頓落”或“空回”。適宜於硬豪的行筆。
古人描述“波畫”寫法的8個步驟,即是指東漢隸書而言。而其中的“落、起、轉、提”這個起筆過程非“實逆”不可。
秦簡作為距今最為古遠的隸書,在線條的收筆處,幾乎沒有任何技巧可言,值得學習的只有它在繼起筆後的勻速行筆及輕重一致的用筆一致保持到終筆而已。
閱讀更多 書法微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