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二十世紀最後一年
“遊子”回家了
一首《七子之歌》
成為人們朗朗上口的愛國傳唱
▲1925年7月4日出版的《現代評論》第2卷第30期,刊登了《七子之歌》。圖片來源於網絡。
歌詞是愛國學者聞一多
原著組詩的改編
他拋去外文洋詞,獨創“媽港”的譯名
真切地希望人們叫他一聲中國的名字
“澳門
▲聞一多(1899.11.24-1946.7.15),本名家驊,字友三,中國詩人、學者、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中國現代作家。圖源:維基百科
“流動的水和島上,
無數慌張的眼神,
描繪著海浪的淚痕。”
一首名為《流動島》的佚名詩
也曾這樣寫道,短短几句
便寫盡遊子命運懸浮不定時的彷徨
孫中山先生在這裡看見了
“輪舟之奇、滄海之闊”
才知道西方輪船(機器)的奇妙,滄海的廣闊
從此有了仰慕西學,窮究天地的思想
數百年風雨,葉落歸根
最初的澳門半島
就與蓮花接下了不解之緣
澳門古時候被稱為“蓮島”
因外形形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
有人也稱它為——“海上蓮花城”
在澳門的區旗上也延續了蓮花這一特徵
分別對應了形成這座城的三大島嶼
▲形如蓮花的古代澳門,製圖:樂道稿事局
1999年12月20日,澳門迴歸
中央送了一座
高6米、重6.5噸的“無價之寶”
大型鑄銅貼金雕塑——盛世蓮花
坐落於澳門金蓮花廣場中央
至這一天起,澳門重新起航,煥然新生
▲“盛世蓮花”和“永遠盛開的紫荊花”一樣,寓意中央人民政府對香港和澳門是無分大小的。圖源:澳門政權交接儀式官網
今時澳門土地面積僅有32.9平方公里
方寸之地,總人口卻達到了67.2萬
其中花王堂區區域內
每平方千米大概有10萬人左右
▲密密麻麻的公屋,攝影師@黃昆震
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二島
三座獨立小島撐起一座城
北連廣東珠海,南接寬廣無垠的南海
東西兩側立足於香港和橫琴島之間
通過一座座跨海橋
連接了時代過往和未來生活
請橫屏觀看
左為澳門半島,右為氹仔島、路環島
攝影師@黃昆震
▼
對於隔壁的珠海人來說
澳門和珠海的距離只差了一個拱北口岸
文化的差異和被殖民後留下的“新大陸”
成為珠海人最便捷的、
抬起腳所能抵達的境外世界
▲珠海拱北口岸與澳門關閘,攝影師@黃昆震
時間匆匆流逝
但人與城卻依舊
數百年來
那些激盪的歷史、變幻莫測的命運
最終毋庸置疑的
在這片不到40平方公里的土地
留下一串串深淺交加的烙印
▲攝影師@黃昆震
01.
澳門古稱“濠鏡澳”
自南宋始
澳門便隸屬於廣東省香山縣
▲古代澳門示意圖,製圖:樂道稿事局
這座小島因西江沙土的長期沖積
堆積成一道沙堤
將澳門與大陸連接起來
最終形成了澳門半島
人通過眼睛發現了“新大陸”
又通過無限的智慧創造了“新陸地”
▲澳門地理位置圖,製圖:樂道稿事局
澳門山多平地少
在歷史的變遷中澳門不斷擴展
但最終形成現在的澳門
依靠的便是“填海造地”
1863年,在澳葡政府的管轄下
進行了第一次填海造地
1980年代後期,澳葡政府開展了
黑沙環、新口岸和南灣、氹仔的填海工程
同期的包括澳門國際機場、現氹仔馬場等地
都是通過“削山填海”而來
▲澳門土地百年變遷示意圖,製圖:樂道稿事局
百年發展,從1914年的11.6平方公里
逐步擴展至如今的32.9平方公里
那一泓碧波
便是今天澳門最年輕的陸地!
請橫屏觀看全景澳門
攝影師@黃昆震
▼
澳門的風雨始於1553年
一艘來自葡萄牙的商船在澳門海域擱淺
停靠媽閣廟前地碼頭
當葡萄牙人詢問當地地名時
附近漁民便指著身後的媽閣廟回答
於是粵語“媽閣”
被音譯成葡語“MACAU”
晚清時期
清政府自顧不暇,葡萄牙人趁火打劫
在1887年12月
澳門正式成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
葡語也成為澳門的官方語言
葡萄牙人的侵佔
給澳門的文化帶來了史無前例的衝擊
他們把天主教帶來了澳門
見證這一切的
就有現在的澳門地標之一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攝影師@Dian
它的前身是始建於1562年的天主教堂
巴洛克式的建築
卻融合了極具東方特色的雕刻
在此帶動下
眾多的教堂讓澳門充滿了濃郁的宗教氛圍
因此澳門也被譽為“東方梵蒂岡”
▲西望洋聖堂,位於西望洋山(俗稱主教山)。攝影師@黃昆震
歷史上的幾次火災
讓它損毀又重建
如今教堂只留下了現在人們所看到的前壁
孤獨地在歲月的長河中屹立
同時,它也見證了
近代史上中華民族的血淚屈辱
▲攝影師@黃昆震
就在大三巴不遠處的花王堂街
曾是著名的“豬仔街”
300多家販賣華工的館所
曾在這裡做過買賣
澳門的榮光始於16世紀
16世紀後期到17世紀前期的一百年間
澳門成為遠東最繁榮的商埠之一
轉口貿易達到全盛
位於東望洋山上的燈塔
成了澳門全球定位的座標
▲東望洋山燈塔,攝影師@黃昆震
也是在這裡
根據燈塔山的位置
意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
畫出了第一張中文標註的世界地圖
《坤輿萬國全圖》
請橫屏觀看
《坤輿萬國全圖》日本彩繪本
▼
“一領破袈裟,香山墺裡巴。多生多寶多菩薩,多多照證光光乍。小生廣州府香山墺多寶寺一個主持。這寺原是番鬼們建造,以便迎接收寶官員。茲有欽差苗爺任滿,祭寶於多寶寺菩薩前,不免迎接。”
這段出自明代戲曲作家湯顯祖的
傳世名著《牡丹亭》
裡面所描繪的“番鬼”
就是指葡萄牙人
其中提及的“多寶寺”
就是大三巴
不過這裡指的並不是“大三巴牌坊”
而是一座離大三巴牌坊不遠處的
以“木板和磚蓋成的倉房型式”的建築物
▲牡丹亭還魂記.二卷.明.湯顯祖撰.明萬曆四十五年刊本,插圖中左一即為“番鬼”。掃描文件來源:書格
澳門所見令他眼界大開
為此湯顯祖還留下了四首七言絕句
成為直接反映明萬曆年間
澳門歷史及社會生活的生動史料
“不住田園不樹桑,珴珂衣錦下雲牆。明珠海上傳星氣,白玉河邊看月光。”
——《香岙逢賈胡》
“花面蠻姬十五強,薔薇露水拂朝裝。盡頭西海新生月,口出東林倒掛香。”
——《聽香山譯者》
在上面兩首詩中
湯顯祖提到了第一次在澳門見到
“碧眼愁胡”的外國商人、
“花面蠻姬”的葡萄牙女郎
同時,還有市場上並不多見的
寶石、香料、珍珠、象牙製品等寶物
詩中提及的“盡頭西海”
短短字句便道出了葡萄牙的自然地理位置
它地處歐洲最西端,面對的是浩瀚大西洋
▲湯顯祖,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晚號繭翁,別署清遠道人,室名玉茗堂。明代政治家、文學家、戲曲家、教育家。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他的文字裡可以看出
他眼中的澳門並沒有走馬觀花
而是真真切切地感受了這個城市
被殖民的屈辱
讓澳門人失去了做主人的地位
但數百年來祖祖輩輩的澳門人
對這片土地的堅守和傳承
始終不曾被改變!
▲被大小樓宇包圍的大三巴牌坊,攝影師@黃昆震
02.
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
中華文明中的強大包容性
讓澳門在文化的保護和融合上
也做到了“渾然一體”
▲大三巴牌坊後的哪吒廟,攝影師@黃昆震
媽祖閣是澳門中葡文化的融合起點
是澳門最早的道教廟宇之一
也被稱為“天后廟”
媽祖是人
也是我國沿海地區漁民的“護航海神”
▲攝影師@Dian
門口有兩塊洋船石
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
上面繪了一艘彩色的古代帆船
旗上寫了利涉大川四個字
即一帆風順的意思
你也許不知道
在澳門這座小小的彈丸之地
竟然有1200多條街道
包括澳門半島950條、
氹仔島182條、路環二島123條
共同縱橫交織出城市的血脈
▲攝影師@黃昆震
走在澳門的街道上
藍白相間的街牌
變換著城市各處鮮明的個性
同時也成為澳門的一大標誌
街道名牌以葡萄牙瓷磚畫藝術作為藍本
上面配以中文和葡萄牙文標註
哪怕是澳門迴歸後
中葡街名字依舊各佔一半
中文在上,葡文在下
街道的中文名也由原來的直書改為橫書
▲攝影師@歐懿
澳門有不少名字冗長的街道名稱
在華語地區來說十分罕見
這些街名大多以葡萄牙軍官政要
或歷史人物的名字命名
然後以粵語音譯出來
▲攝影師@歐懿
其中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
是澳門中區的一條核心命脈
馬路於1918修成
以當時葡萄牙最高法院法官
亞美打利庇盧的名字命名
也就是我們今天所提及的“新馬路”
海邊新街、蓬萊新巷、
新埗頭街、新填地、新馬路...
一個個“新”字存在於澳門人的記憶裡
曾幾何時父輩祖輩
在這些地方浮游於海上
而今滄海演化為街區
也不過是現實生活中的故事
▲攝影師@黃昆震
在澳門平均每四天
就會有一個歡慶的節日
無論“東西”
這些千奇百趣的特性
凝結成澳門文化多元的共性
▲澳門魚行醉龍節,攝影師@劉駿
澳門迴歸的第六年
澳門歷史城區成功入選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5座建築,8個廣場
經過街道的串聯
構成了澳門與世界共同的文化記憶
那些留存下來的“古建築”
像跳棋一樣座落於居民樓之間
一眼望去
是歲月和歷史融合而出的驚喜產物
▲攝影師@黃昆震
“藏”在新馬路上的
玫瑰堂外表是西式巴洛克的外牆
頂部卻是傳統中國的瓦頂
中西文化的融合
將神聖的殿堂變得獨一無二
▲攝影師@黃昆震
站在炮臺山上俯瞰整個澳門
高低錯亂的建築鱗次櫛比
他們互相交錯重疊,互不干擾
這裡古老又破舊,高大又奢華
呈現了一個雙面人生的“小世界”
03.
珠海與澳門只隔了一條濠江
南海水系河流,古稱河渡溪
是一條沒有發源地的海灣河涌
濠江西北出磊口接汕頭市汕頭港
東南接廣澳灣入南海
河流資源豐富,盛產魚蝦、殼貝等海鮮
沿江百姓多從事漁業生產
▲澳門紅街市,攝影師@黃昆震
1998年的一部《濠江風雲》
正是當年黑幫老大崩牙駒的自傳篇
故事訴說了當年“14K”黨羽
成為黑幫老大的經歷
同時也是洗白自己、宣傳自己的江湖人生
▲電影《濠江風雲》海報,圖源:IMDb
即將回歸前又加上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
澳門進入了一段“三不管”的黑色時期
經歷過往的澳門居民曾說過:
“迴歸之前的澳門真的是腥風血雨,
旁邊香港是香江明珠,
我們是濠江黑珍珠,
滿大街都是壞人惡人。
想都沒想過生活一下子變得這麼太平。”
▲電影《濠江風雲》劇照
那段時間,各種法律條款汗牛充棟
儘管黑社會“14K”頭目“崩牙駒”被捕
仍然有各種理由減少罪名
澳門監獄也如“地獄般陰森”
警察每隔十天半月來一次“全倉檢查”
刀槍、毒品、賭具應有盡有
澳門人見證了特區政府的“撥亂反正”
迴歸前澳門社會黑惡猖獗
迴歸後僅僅一年,治安最終走向穩定
▲澳門博彩業“三巨頭”,攝影師@黃昆震
起源於1847年的博彩業
是澳門經濟的最大來源之一
2006年登頂“世界第一賭城”
有“東方拉斯維加斯”之稱
▲日照新葡京,攝影師@黃昆震
賭場附近夜夜亮著“押”字燈
走在澳門最繁華的友誼大馬路、北京街等地
幾乎每隔幾米就有一間當鋪
澳門當地人還戲稱“當鋪多過米鋪”
1917年的德成按是當時最大的典當行
為了保護押品,貨樓建設的像碉樓一樣
牆身用花崗岩砌成,並隔有鋼板
並在每一層都設置槍眼
作為監視和防盜之用
▲德成按舊址
典當行業與博彩業的緊密
體現在套現上
正所謂“一賭一當”
賭徒一般是通過典當自己的貴重物品
換得現金後再殺回賭桌
週而復始他們的“賭場人生”
▲威尼斯人內景,攝影師@黃昆震
在電影《古惑仔》裡
山雞為保命當掉了陳浩南給他的勞力士
多年後再次贖回
捲土重來時二人“碰表”的畫面記憶尤深
▲攝影師@黃昆震
24小時營業的當鋪是賭徒們的深夜食堂
那間寫著大大的“押”字招牌的店鋪
熱情地販賣著人們的慾望
也冷眼旁觀失敗者的落寞
▲攝影師@黃昆震
04.
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日戰爭期間
無數中國人奔赴前線
懷揣一片熾熱“中國心”的澳門同胞
頂住葡澳政府的壓力
紛紛通過捐款、義唱、義演等形式
來援助遭受戰火侵害的同胞
“兩情一國創新,又賴群賢齊獻謀。
昌盛繁榮應有待,故園可藉已無憂。”
新中國成立當天
澳門濠江中學時任校長杜嵐
硬是在葡萄牙警察的攔阻下
將五星紅旗高高升起
往後的每一年國慶節
濠江中學都會升起飄揚的五星紅旗
▲升起國旗的濠江中學,圖源:央視網
這樣的歷史
在澳門的土地上比比皆是!
20年前回歸祖國那一天
自發前來關口
夾道歡迎駐澳部隊的澳門群眾
令多少人眼眶浸潤、心潮澎湃
▲澳門各界舉辦“邁向美好明天大巡遊”,圖源:澳門政權交接儀式官網
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
澳門同胞共捐助善款逾60億澳門元
人均達1萬澳門元
2017年臺風“天鴿”正面來襲
人民子弟兵手抬肩扛、協助搶險救災,
澳門市民自發送水送飯…
▲颱風後,駐澳部隊官兵在街頭進行搶險救災工作,攝影師@黃昆震
▲颱風後,駐澳部隊官兵在街頭進行搶險救災工作,攝影師@黃昆震
迴歸20年
早已不是簡單的身份認同和認知
更多的是對於“祖國母親”含義的理解!
20年彈指一揮間
悠悠小城意氣風發
時間在歷史中沉澱
日新月異的濠江故事依舊精彩紛呈!
▲攝影師@劉駿
被海洋包裹的地理位置
讓澳門的生活與文化都和海洋息息相關
如今現代化的摩天大樓
取代了海上的漁舟唱晚
因海而生的拼搏挑戰精神卻沒有消失
澳門人用雙手築起的建築
正在成就新的城市輪廓!
旅遊塔是目前澳門最高的建築物
塔高223米,共61層
它是全球獨立式觀光塔第十位的觀光塔
是世界高塔聯盟的成員之一
▲攝影師@Dian
三橋飛跨拓寬了澳門島嶼之間的來往
霸氣磅礴、蜿蜒曲折的港珠澳大橋
屹立於海中央
它連接三地
連通了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心
▲攝影師@Dian
塔定義了澳門的“高度”
橋則定義了澳門的“寬度”
放遠眺望,澳門與大陸一水之隔
對面的橫琴,變化日新月異
珠澳兩地的生活一覽無遺,再無隔閡
▲即將開放全新橫琴口岸,攝影師@劉駿
▲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攝影師@黃昆震
富麗堂皇、華燈璀璨…
你所能想到奢靡的詞都能形容澳門
從澳門半島穿過駛向跨海大橋
抵達氹仔島
東邊,豪華酒店鱗次櫛比
西邊,建築工地熱火朝天
▲連接澳門半島與氹仔島的西灣大橋,攝影師@黃昆震
▲攝影師@黃昆震
“這片是被寄託厚望的土地,
是澳門未來的希望所在,
伶仃洋畔,
更廣闊的空間在這裡打開。”
在澳門巴黎人酒店
“巴黎鐵塔”映入眼簾
高達160米的鐵塔
和周圍的巴黎人花園
讓人身臨其境
成為旅客們的必備打卡地
▲攝影師@黃昆震
位於金光大道的澳門威尼斯人酒店
開幕時是亞洲最大的單幢式酒店
以威尼斯水鄉為主題
拱橋、運河以及石板路的點綴
令人歎為觀止
▲攝影師@黃昆震
今時今日的澳門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你會看到
不同膚色、不同國籍
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都在這裡彙集
▲賽狗文化曾經也是澳門人生活的一部分,攝影師@阿路
日新月異的城市變遷
改變不了澳門人自身堅守的文化底蘊
也帶來了那份古老卻不失前進的力量
▲攝影師@黃昆震
最美的不是金碧輝煌的賭場酒店
也不是流光溢彩的娛樂場所
是那些靜靜藏匿於大街小巷的歷史遺蹟
▲攝影師@黃昆震
這裡的每一座建築
都包含著悲歡離合
每一條街巷
都蘊藏著人間煙火冷暖人生
▲攝影師@黃昆震
時間是一支如椽巨筆
記錄著“像一隻棋子跌出棋盤的邊緣”的昨天
也刻畫下“物換星移幸福從此登岸”的今天。
如今在這座小城裡,你可以
到16世紀的廟宇守著虔誠的火燭
在17世紀的古堡裡品嚐老澳美食
住18世紀的民宅裡感受炊煙裊裊
在19世紀的官邸裡欣賞大師藝術
▲每年一次的澳門煙花節,攝影師@黃昆震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20週年,澳門特意舉辦了一場“龍馬精神”大型機械裝置巡遊,攝影師@Dian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澳門大三巴亮起了國慶70週年的燈光秀,攝影師@黃昆震
“記取歸來時候,海棠風裡相迎”
數百年的分離
書寫著這座城市的血淚傳奇
二十年的歲月
閃爍著這個國家復興的榮光
而引以為“澳”的故事
還將不斷變化的時空裡歷久彌新!
來源:樂道Louder(LOUDER166)
參考文獻及資料:
· 澳門:歐洲在亞洲最後殖民地. BBC Chinese. 1999-12-19· 歷史背景──葡萄牙侵佔澳門 澳門古村落研究· 相關知識 > 地理 > 統計數字 > 土地面積. 地圖繪製暨地籍局·《澳門特區將依法管理85平方公里水域和相關陸地範圍》.·《澳門手冊——澳門日報創刊四十週年紀念特刊》·《澳門文學評論選》李觀鼎編 澳門基金會出版·《澳門迴歸日》2000年3月第一版·《澳門1999》李冰主編 五洲傳播出版社 1999年9月· 慶祝澳門迴歸祖國20週年系列微視頻《澳門記憶1999》· 紀錄片《澳門二十年》2019· 紀錄片《澳門·韻律》2014 ·····
閱讀更多 珠澳觀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