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小知識」項目介紹——排球

「全運小知識」項目介紹——排球

排球1964年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中國女排一直是世界排壇的一支勁旅,先後奪得了1984年和2004年兩屆奧運會金牌。2013年郎平又開始重新執教這支隊伍。
  歷史概況
  和籃球一樣,排球也是近代才新發明出來的一種運動。更為巧合的是,兩種運動都在同一個學校誕生,並且時間相近。1895年美國馬薩諸塞州霍克奧克市基督教男子青年會體育幹事威廉·摩根,認為當時流行的籃球運動過於激烈,於是就創造了一種比較溫和、活動量適度、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的室內遊戲。
  這種遊戲開始時,他將網球網掛在籃球場上,用籃球隔網像打網球一樣打來打去進行遊戲。但因籃球太大、太重,不能按預想的方式進行遊戲,便改試用籃球膽。而籃球膽又太輕,在空中飄忽不定,玩起來不方便,難於控制。於是,該市的“司堡爾丁體育用品公司”試做出了圓周為25~27寸(約255~346克)規格的球。經過試用效果很好,就決定採用這種球。
  當時,這種遊戲沒有嚴格的規則,也沒有正式的名字,玩時雙方人數不限,擊球的次數也不限,只要使球不落地並把它從網上回擊到對方場地上即可。這種遊戲就是排球運動的雛形。這個新的運動項目最初起名叫mintonette(小網子),1896年,即摩根創造這種網上擊球遊戲的第二年,美國普林菲爾德市立學校的艾特哈爾斯戴特博士,根據摩根遊戲的特點,把這項運動命名為“volleyball”。這一名稱得到大家的公認,並沿用至今。


  摩根遊戲一問世即受到人們的喜愛。為使這項運動能成為競賽項目得以推廣,摩根制訂出了世界上第一個排球比賽規則。根據摩根制訂的比賽規則,1896年在斯普費爾德體育專科學校舉行了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排球比賽。
  1946年,國際排球聯合會成立。1964年東京奧運會排球首次進入奧運大家庭。在奧運排球史上,沒有哪個國家可以長期統治。蘇聯隊是贏得獎牌數最多的國家,而日本女排和美國男排則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實力突出,中國女排也曾經兩度奪金。
  項目設置
  男子排球,男排16—19歲年齡組,女子排球,女排16—19歲年齡組。
  項目裝備
  排球比賽場地包括比賽場區和無障礙區。比賽場區為18米×9米的長方形,由中線將球場分為兩個相等的場區,中線設置長9.50米、寬1米的黑色球網。球網架設在中線上空,高度為男子2.43米,女子2.24米。球網網眼直徑10釐米。
  球網上有兩條寬5釐米、長1米的白色帶子為標誌帶,分別系在球網的兩端,垂直於邊線。標誌杆是有韌性的兩根杆子,長1.80米,直徑10毫米,由玻璃纖維或類似質料製成。兩根標誌杆分別設置在標誌帶外沿球網的不同兩側。

  國際排聯組織的世界性大型比賽場地邊線外的無障礙區至少寬5米,端線外至少寬8米,比賽場區上空的無障礙空間從地面量起至少高12.5米。比賽場地的地面是淺色的,由木質或合成物質構成。比賽場區和無障礙區分別為兩種不同的顏色,場區上所有的界線為白色,寬為5釐米。
  排球比賽所使用的球是由柔軟的皮革或合成革製成外殼,內裝橡皮或類似質料製成的球膽,顏色是一色的淺色或彩色。球的圓周為65~67釐米,重量為260~280克,氣壓為0.30~0.325公斤/平方釐米。
  排球比賽的室內溫度最高不得高於25℃(77°F),最低不得低於16℃(61°F)。比賽室內照明度從距比賽場地地面1米的高度進行測量,應為1000~1500勒克斯。
  比賽規則
  比賽兩隊參加,每隊6人。每隊可擊球3次(攔網觸球除外),將球擊回對方場區。比賽採用每球得分、五局三勝制。前四局每局先得25分者為勝,第五局先得15分者為勝,若出現24平或14平時,要繼續比賽至某隊領先2分才能取勝。接發球隊勝1球時得1分,同時獲得發球權,隊員按順時針方向輪轉一個位置。
  處於3米線外的後排隊員只能在3米線外參與進攻。每隊都有一名二傳,是全隊進攻的組織者。如果二傳手在後排,他可以進入三米線傳球。發球隊員可以站在底線後的任意區域發球,但不能觸到邊線。

  排球比賽設有自由人,自由人身著與本隊其他隊員不同的球衣,並且主要在後場活動,既不能參與進攻,也不能發球和攔網。比賽中,球隊可以選擇派上自由人,也可以選擇不派自由人上場。如果自由人受傷,主教練可以與第一裁判交涉,讓另外的球員穿上自由人的衣服,充當自由人。自由人不一定是專有位置。
  在比賽中,每隊最多可以請求2次暫停和6人次換人。暫停時間限制為30秒。前4局,每局率先達到8分和16分時,會各有1次時間為60秒的技術暫停。決勝局沒有技術暫停,每隊在決勝局中可請求2次30秒的暫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