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溼熱內蘊:利膽清脾,陽虛寒凝:溫陽驅寒,胃火上炎何解

又到了冰天雪地的時節,很多人在外享受著美景,很多人卻只能在家承受“鼻炎”的困擾。一把鼻涕一把淚,鼻炎消得人憔悴!鼻炎,不僅讓自己痛苦,打噴嚏、流鼻涕、鼻塞、鼻癢……一連串的問題,讓身邊人看了也不舒服。面對鼻炎,難道就束手無策了?

鼻炎,溼熱內蘊:利膽清脾,陽虛寒凝:溫陽驅寒,胃火上炎何解

1、肺經熱邪,宜清肺通竅

鼻為肺之外竅,熱邪蘊積於肺,常上灼鼻竅而為涕為淵。《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少陰之復,懊熱內作......甚則入肺,咳而鼻淵。”肺熱燻灼竇竅而成鼻淵病機主要有三,治亦有別。

一為風熱襲表,客於肺衛,治當辛散風熱。

二為風邪中人,多來疾去速,且易化熱化火,故較多見的為風去而肺熱壅盛。風寒犯表亦常從火化,鬱伏於肺。當視火熱之微甚,清肺瀉熱,通竅排膿。

三為病久肺氣已虛,而熱邪未清,病者具肺氣虛的表現,然鼻涕黃黏纏綿,鼻黏膜紅,應益氣與清熱並舉,此時切忌大劑苦寒清瀉或驟用溫補,以免犯虛虛實實之戒。

鼻炎,溼熱內蘊:利膽清脾,陽虛寒凝:溫陽驅寒,胃火上炎何解

2、胃火上炎,重清瀉陽明

鼻淵之急者多緣於火熱,有肺、膽、胃熱之分。陽明胃熱蒸灼竇竅而成鼻淵,局部可見涕黃濁量多,鼻塞甚,嗅覺差,鼻甲腫脹,黏膜深紅而幹,頭痛明顯,鼻竇相應部位有叩、壓痛或紅腫。全身常具發熱,口渴引飲,口臭,牙齦紅腫,便秘、尿赤等症。

明·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謂:“濁涕如淵,《內經》謂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要皆陽明伏火所致”;明·張介賓《景嶽全書》說,鼻之“經絡所致,專屬陽明”。諸經之熱犯及鼻竇,必循陽明經脈上達。其治當以清瀉陽明,解毒排膿,暢竇通竅為旨。

3、溼熱內蘊,當利膽清脾

肝膽及脾胃溼熱蘊結竇竅,在鼻淵實證中較為常見。本證鼻局部特點鮮明,可見鼻涕黃綠或黃濁量多,嗅覺近失,鼻黏膜紅赤腫脹較甚,頭痛且重。全身症狀反不突出,肝膽溼熱,或見口苦、咽乾、目眩、耳鳴;脾胃溼熱,或見體倦納呆;但舌紅、苔黃膩常可反映出病屬溼熱的特徵,當利膽清脾。

溼熱滯留鼻竅證,表現以鼻竅局部溼熱為主的特點,在亞急性病程中尤其如此。用藥當注意選擇既能祛溼除熱,又能針對鼻病之品。

鼻炎,溼熱內蘊:利膽清脾,陽虛寒凝:溫陽驅寒,胃火上炎何解

4、濁涕久延,法健脾補肺

鼻淵日久,其病機多向正虛邪滯演變,正如張景嶽所云:“凡鼻淵腦漏雖為熱證,然流洩既久者,即火邪已去,流亦不止,以液道不能扃固也。”正氣之虛,多責之肺脾。

肺虛清肅不力,脾虛清陽不升,竇竅肌膜失養,抗邪無力,均可致邪毒浸淫滯留。病人除具全身肺脾氣虛見證外,局部多見涕白黏而不臭,鼻黏膜色淡暗。常反覆加重不已。

5、陽虛寒凝,予溫陽驅寒

鼻屬督脈所循,督脈統一身之陽。若陽虛寒凝,督脈不暢,則致頭痛,鼻塞,濁涕黏白,嗅覺減退。可伴形寒肢涼,背寒如掌大,小便清長,夜尿多,舌淡苔白,脈沉細弱。

鼻炎,溼熱內蘊:利膽清脾,陽虛寒凝:溫陽驅寒,胃火上炎何解

6、屢治不愈,酌扶正脫敏

鼻淵之辨,有虛實之分,急慢性之別。治有清熱瀉火、利溼排膿,或健脾補肺,溫散濁邪諸法。但亦有患者涕液汩汩,長溼無干與鼽嚏並見,迭經前述諸法治療,仍有少數療效欠佳或遷延纏綿。結合西醫學認識來考慮,多與過敏有關。鼻及竇腔黏膜過敏反應致黏膜水腫,填塞竇腔,鼻腔引流不暢,影響通氣,且易繼發感染。這部分病人的發病特點為多伴過敏性鼻炎,中鼻甲水腫較劇或有息肉樣變。

其治,根據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參考現代病理認識及中藥藥理認識,對此屢治無效者,可在補益肺氣、堅固藩蘺或溫腎暖脾、扶正固本方藥基礎上,視鼻涕之清濁而選加祛邪脫敏之品。


①文中未涉及到症狀的具體用藥,且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具體症狀還應辨證為主。

②圖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③有任何不明白之處,請在私信及評論區留言,我將竭盡所能為您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