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111996239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确实会存在知识结构重建的问题,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也确实存在教育资源浪费的嫌疑,但是由于本科阶段本身就比较注重基础知识,而且目前很多专业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交叉,所以很多专业在就业时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也不能简单地把这种现象看成是绝对的教育资源浪费。
从最终的就业情况来看,研究生在就业时往往都会选择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向,而本科生则有很多学生会选择非本专业的就业岗位,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行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间的不匹配是导致就业不对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很多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都会比较注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比如管理类专业会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培养,而传统工科专业也逐渐重视学生管理知识的教育,这种变化趋势不仅能够更加适应行业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会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
从目前教育领域大的发展趋势来看,管理能力的培养将逐渐得到重视,而管理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未来也会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职场发展的过程说到底就是资源整合能力的不断提升,而资源整合能力往往需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作为基础,所以当前大学生应该重视管理类知识的学习。
最后,目前是互联网时代,不论处在哪个专业领域,都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在大数据时代,掌握计算机技术会为自己打开更多新的发展渠道。
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IT人刘俊明
据网络媒体调查统计,高校毕业生将近有一半从事的职业与就读的专业不对口,这涉及到一个高校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的高校教育问题。
在基础学校教育发展进程中,立德树人的教育培养目标被作为核心教育培养价值观所在,基础学校通过十年年时间的培养,高校通过高考选拔机制将众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录取到高校,学生在高校学科培养过程中,需要根据就读专业制定适合的发展规划,并通过高校完整的学科体系,提升学术科研和学科知识体系,并通过大学各种教育管理机制和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及良好的人文环境,按照大学育人方案和学业规划,顺利达到各层次的知识与技能水平。

大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在学科研究和专业知识贮备方面取得一定的收获,更加重要的是通过大学三四年的学习生活培养,形成健全的心智,完整的人格魅力,完善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还比较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学习技能。这一点在每一所高校招生简章和官网中的所开设的专业介绍中充分有体现。
但在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由于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稳妥的个人发展规划,根据自身各方面综合能力,依据就业形势和专业发展机遇,尝试选择应聘各种行业或者应聘专业与行业领域岗位不关联的职业。高校对于高校毕业生的用人要求不但与毕业生专业水平有关,还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能。
严峻的择业形势,不得不让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改变就业思路,或者考研读博,或者报考公务员岗位,或者回生源地参加民生项目性的就业考试,目的就是为了顺利就业,把握就业机会,把握就业形势,把握就业现状。只要顺利就业就行,虽然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关联度不大,但以“谋生”为前提,必须把握各种就业机遇。
当前在各部门从事相关职业岗位的大部分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不相符,各类工厂和私营企业现阶段从事相关职业与所学专业不符,这都是正常现象。
高校毕业生数量众多,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远远大于高校毕业生人数。特别是近十年内高校综合改革和无限度的扩招以及扩大办学规模,招生计划人数逐年增加,一些申报成本比较低的文科类招生专业无限度的申报与开设,致使高校开设专业数量逐年增加。高校为了应对逐年增加的考生人数,打乘着扩大招生计划人数的东风进一步逐年扩大招生规模,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的是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社会行业领域内专业人才实际需求量远远跟不上高校人才培养人数。
从事的职业专业不对口,已经在社会各行业领域屡见不鲜、家常便饭,但也很正常,也是属于正常现象,既有国家高校招生政策的原因,也有毕业生择业个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用人单位看着的是毕业生个人能力,专业只是一个基本的技能和生存手段,大学学历也是进入平台的买票。
时光匆匆微微甜
你的这种提问的方法和逻辑关系有问题,你不能把自己的专业不对口归咎于教育资源的浪费,专业不对口,只能说明你当初在填报高考志愿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潜力没有做出客观的正确的评估和分析,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或者是还没有毕业就失业的专业,或者是没有广阔发展前景,没有生命力的专业,是你自己的责任造成的,而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自己的专业不对口,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填报高考志愿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分数的优势和位次的排序,没有做出客观的评估,没有正确的分析目标志愿院校的录取规律,才导致把你调整到没有就业前景和没有生命力的专业。
还可能因为你对专业的解读不够精辟,没有深刻领会专业的内涵,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的就业领域,专业的发展前景,没有认真研究国家未来战略发展的方向和政策的重大调整,才导致你专业不对口。
专业不对口,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是许多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过程中刚愎自用,不以为是,傲慢轻视,导致的结果,或者说是被人误导误判才出现的遗憾。
综上所述,无论任何原因造成专业不对口,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而是自己选择方向的错误。
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对待这一问题,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大型的企业,高端的机构,在人才招聘时,为什么喜欢招聘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的毕业生?就是因为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的毕业生,在学校期间,由于具有一流的大师的塑造和培养,使他们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研究分析科学问题的技巧和思维及理念,所以即使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走向社会,选择任何一项工作,或者从事一项崭新的领域,他们都会具有创新的思维,科学的理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掌握了通向科学领域大门的钥匙,是不存在教育资源浪费的。
因此,人们常说;考得好,不如填得好;十年寒窗苦读成败,在此一举;考场没有战胜对手,填报志愿一定要超越任何对手。所以我们一定要高高度重视高考志愿的填报工作,认真解读专业的内涵,认真研究目标志愿院校连续多年的录取规律,研究本地区考生主观志愿的分布规律,结合考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和潜力,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才能为考生选择比较满意的院校,心仪的专业。
金牌高考志愿填报
首先要告诉题主的是,对于专业不对口是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任何教育体系也不可能保证高度高度一致的专业对口率,但是如果对口率太低肯定是一种资源浪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时间的浪费(相对而言)。
为什么说专业不对口是一种浪费呢?
在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有高达52%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会选择另外一个专业”,有34%的人希望在原来的基础上修习第二专业,只有14%的人对当年的专业选择不后悔。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还有一个调查显示,44%的学生对于大学专业认识模糊不清,对自己报考的专业不明确,即使知道这个专业,也不知道该专业的具体内容和发展方向。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切都是未知之中,不知道前往哪个地方,不知道自己要往哪个地方去,你在这里的时间是不是一种浪费呢?
每一个大学生的培养,每一年国家投入在其身上的教育经费也是不少的,可是该学生占有了这个资源,却觉得自己专业不对口,没有主动去寻求改变,而是“坚守”在这个“岗位”上等候毕业,领到自己的毕业证书后,再去寻找与自己专业完全没有任何交集的工作,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浪费呢?
那是不是所有的专业不对口都是一种浪费呢?
我们的专业只有500来个,但是我们的职业已经发展到了1300多个,平均来说几乎是1个专业对应着3个职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专业对口的概念是比较宽泛的,不是原来的那种一个专业对应一种职业的窘况。
老一辈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很多工作原来也不是他们所喜欢的,但是既然上天安排你到了这个岗位,那么就把它学好、干好,这又未尝不可呢?
还有,现在的专业交叉融合非常多,每一年都会产生更多的新专业、新职业,能否将你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与你喜欢的职业融合在一起,创造一种新的职业呢?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专业不对口也不一定是一种浪费,它同样也可能因为阴差阳错地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出来,实现一个人的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