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陽區登文村,蘆筍“住進”棚 增產不是夢

恩陽區登文村,蘆筍“住進”棚 增產不是夢

第一書記王曙光查看蘆筍長勢

  實習生 彭敏 本報記者 楊佳 文/圖

  冬管

過去 缺乏種植技術和市場,基礎設施條件差,地理位置偏僻,蘆筍產業發展始終小而散、零星不集中,村民的蘆筍夢就此“擱淺”

2014年 村兩委請來專家對該村的土壤、光照、氣溫、降雨等情況進行科學論證後,採取“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農戶”的模式,流轉土地開始成片規模種植蘆筍

2016年 恩陽區首屆蘆筍節在登文村舉辦,通過開展一系列圍繞蘆筍的主題活動,綠色、有機、營養豐富、具有極高食用和藥用價值的蘆筍很快成為大眾餐桌上的寵兒

截至目前 登文村蘆筍種植面積達370餘畝,搭建佔地50餘畝的蘆筍大棚

11月的天氣慢慢轉涼,然而在恩陽區上八廟鎮登文村蘆筍種植基地裡,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工人們有條不紊地安裝蘆筍大棚,一座座白色大棚拔地而起,成為寒冷冬日山村裡一道亮麗的風景。

“最近氣溫偏低,蘆筍容易出現黃苗現象。”登文村第一書記王曙光說,他一直放心不下大棚裡的蘆筍,平時一有空就會去裡面轉轉,目前登文村已搭建起佔地50餘畝的蘆筍大棚。

登文村全村有貧困戶82戶275人,過去一直都有種植蘆筍的歷史,但由於缺乏種植技術和市場,基礎設施條件差,地理位置偏僻等特殊原因,蘆筍產業發展始終小而散、零星不集中,村民的蘆筍夢就此“擱淺”。年輕人便紛紛選擇外出打工,村裡大片土地開始撂荒。

2014年,隨著脫貧攻堅工作不斷深入推進,登文村的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村兩委請來專家對該村的土壤、光照、氣溫、降雨等情況進行科學論證後,採取“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農戶”的模式,流轉土地開始成片規模種植蘆筍。“聽說村裡要種植蘆筍,村民們都特別支持。”王曙光回憶,2017年5月,村裡硬化產業路,要從村民李慈祥的院壩經過,老人家二話沒說,就讓出了自家一半的院壩。村民的支持和信任堅定了登文村村兩委發展產業的信心。

2016年恩陽區首屆蘆筍節在登文村舉辦,通過開展蘆筍採摘、“蘆筍王”評比、蘆筍湯免費品鑑等一系列圍繞蘆筍的主題活動,綠色、有機、營養豐富,具有極高食用和藥用價值的蘆筍很快成為大眾餐桌上的寵兒。

截至目前,登文村蘆筍種植面積達370餘畝,畝產量達1噸,每年春筍價格可賣到20—30元/斤,每年出產的蘆筍都全部銷往成都大型商超和市場。

產業落地見效的同時,讓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務工。“家裡2畝多的土地都流轉了出去,平時在園區務工每天可掙80元。”今年70歲的村民李發吉說,園區主要工作就是鋤草、栽苗和採摘,去年一年他掙了1萬多元。為了能夠提高產業效益,今年登文村開始實施大棚種植,在原來種植的基礎上搭建了佔地50餘畝的蘆筍大棚,據王曙光說,大棚種植蘆筍通過控溫設備,使棚內溫度始終保持在20度左右,不但可以減少病害,出筍量也提高了將近1倍,同時可以將採摘期前後延長各1個多月的時間。實現蘆筍提前入市,延後退市的目的。“接下來,村裡300餘畝的蘆筍將全部採用大棚種植。”王曙光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