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承德是一座被山峦环抱的城市

然而这里的青山曾一度裸露而贫瘠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的承德

已是一个林路相依、林城相融

人与树木、森林和谐共生的美丽山城

生态林、灌木、绿草

随着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

绿意盎然之中山城活力无限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青山环抱 绿色写入承德发展的DNA

绿树城边合 青山郭外斜

□承德日报记者 刘天颖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与青山为伴的故事


清晨,73岁的常甘生从家中走出,沿小老虎沟后山的石阶路一步步向罗汉山顶端上行,山路蜿蜒汇入绿色深处,两旁望不到边际的树林是他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老友”,又似他已入壮年的“孩子”。五十多年前,就是这座山,这条路打开了他坚守一辈子的事业大门。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邵百伶 摄

站定于罗汉山顶,曙光勾勒出山城的轮廓,天地间微熹,浮云渗透出晨光的想象,城市渐渐苏醒,翻开清晨的页脚,书写起平凡而又细密的日常。四目远眺,眼前的承德在群山环抱中多了几分柔美。右望,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皇家寺庙群气派恢弘端庄呈庙堂之高;左看,后起开发的新城高楼林立;前观,玉带缠腰穿城过的武烈河水浩浩荡荡,星罗棋布的建筑摆开阵矩,四通八达的交通贯穿其中;盛景之下,绿意盎然间涌动着的是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生命脉动。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五十多年前,也是在罗汉山顶,常甘生望向不远处位于小南门附近的家,眼神中流露出的却是回不去的思念。“上班第一天就被老师傅带到小老虎沟看山,个把月才能下山一次,山脚下就是家,眼巴巴的看着就是不能回去。”记忆的闸门打开,与青山为伴的故事就此开始。

1964年春天,常甘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植树造林活动,种了7天树。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的号召,同年秋天16岁初中毕业的他加入了承德市狮子沟国营林场(现承德市狮子沟国有林场)工作。1958年建厂的承德市狮子沟国营林场比赫赫有名的塞罕坝林场要早4年,因建于城市之中,至今在全国都有着特殊的独特性,能在这样的林场工作一辈子,常甘生感到由衷的自豪。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老照片里的市区周边,一片荒芜(致谢拍摄者)

“狮子沟宫墙外、行宫,布达拉宫前山、南菜园子阴坡、罗汉山阴坡、头牌楼外广仁岭阴坡,这几处有点成林的树,剩下都是光秃秃的。”回忆建国初期,常甘生说:“市区内有林子的山寥寥无几”,当时,狮子沟林场的工作辖区包括大石庙、牛圈子沟、水泉沟、狮子沟、双峰寺5个公社、20多职工、8万多亩山体面积,绿化荒山的誓言听起来颇有愚公移山的意味。然而那是一个纯真的年代,百废待兴、万象更新的大形势下,举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在激情万丈、如火如荼的搞生产。常甘生说:“我们那代人特别单纯,工作交到手上就是埋头苦干,没多余的想法,也没有比较。”咬定青山不放松,简单的思维成就了不凡的“神话”。冬天看山护林;春天植树栽花;夏天防虫育苗;秋天刨土挖坑。常甘生告诉记者,这一时期山上栽的树种多为棉槐和刺槐,是可砍伐做木材的经济林。“当时政府联合山中村民一起种树,合作造林,报酬是小米。”更多时,林场还组织、指导全民参与植树造林。周而复始二十载,1978年,承德市区内的荒山全部绿化。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邵百伶 摄

70年代末80年代初,荒山实现绿化后,狮子沟林场把工作重点落在了美化荒山上,磬锤峰、罗汉山、僧冠峰、广仁岭阳坡上开始大面积大坑造林,树种也从棉槐树和刺槐变为油松、侧柏、五角枫等观赏性植物。大坑造林,挖坑是最大的难题,每个树坑直径都要80厘米,深1米。常甘生说:“全是我们用锤子砸铁签人工一点点凿出来的,遇到坚硬的地方还要放炮崩坑。”又一个10年过去,90年代林已成形,经济林变身公益林,不再砍伐,林场也停止了造林工作,开始以管理为主。“30多年,我们种的树形成北方防护林,保护水源、防风固沙,绿化工程为承德及首都地区的环境竖起了一道青纱帐!”眼含泪花的常甘生难掩激动之情。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邵百伶 摄

“这是我的传家宝”,常甘生拿出一本狮子沟国有林场场志,绿色的封皮上印着一张老照片,身着布衣,手持铁锨镐把,旗帜招展下列队排开的劳动者们笑着,前排的人举着绿化祖国的标语牌,他们的身后就是一座荒山。厚厚一本的场志记录了他们的一生与青山为伴,也印证了属于他们的荣耀。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邵百伶 摄

自带“美颜”效果的数据


地处燕山腹地的承德,南邻京津,北倚辽蒙,辖7县1市4区(含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82万。这里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荟萃,先后荣获首批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新能源示范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多项荣誉。全市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均居华北各设区市首位,被誉为“华北绿肺”。水量丰沛,年均地表径流37.6亿立方米,又被誉为“京津水塔”。2014年,被批准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邵百伶 摄

“承德承德我的家,塞外一枝鲜艳的花,历尽沧桑走进新世纪,闪耀着古老灿烂的文化……”这一首《我爱承德我爱家》,唱出了承德儿女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深情。然而,因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人们对大自然的索取一度变为“贪婪”,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病了”。市林业和草原局调研员封捷然向记者介绍,承德地区森林覆盖率最高时是辽金时期,有林地面积达85%之高。而后随着朝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这一数值持续下降,新中国成立前夕将至最低点,只剩下5.8%。究其原因是天灾更是人祸。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老照片里寺庙周边,仅存的树木(致谢拍摄者)

连年山火、垦荒造地、战争祸乱,尤其清朝末年开围放垦的政治制度更是破坏严重,最为可怕的是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求发展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空气变得污浊,酸雨侵扰,雾霾来袭;河水从“淘米洗菜”变成“鱼虾绝代”;生态系统敲响警钟。自然环境之“病”,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突出病症。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几十年艰辛探索的课题。时间是最客观的书写者,她忠实地记录着奋进者的步伐。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老照片里的避暑山庄,一片萧疏(致谢拍摄者)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90年代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承德始终紧跟发展的脚步。


赛罕坝上闹大风,沙尘暴吓跑了即将嫁到这里的新娘子,姑娘悔婚了。这是电视剧《最美的青春》里的一个情节,讲的就是塞罕坝造林人的故事。几十年的绿色接力,从一棵树,到一片“海”。如今的塞罕坝,沙海变绿海,成为一片生态乐土,风沙成为尘封的历史。2017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的卫星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7年,全球绿化面积增加5%,仅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就占全球增量的25%以上,位居世界首位。塞罕坝正是中国为全球“增绿”的代表。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塞罕坝上“功勋树”

2014年,承德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关于开展“五城联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召开了全市创森动员大会、创森推进会、创森调度会等多项会议,安排、部署、调度、推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3年光景,全市2500多个村庄实施绿化、美化。为保护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荒山绿化工程累计造林118.98万亩。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推进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增建多处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达5.79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6%。建设自然保护区10处,总面积44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5%。脱贫摘帽全面小康,发展经济林产业工程41万亩,全市经济林面积达到925万亩。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以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水源地及其上游、库区周围河流等生态脆弱区为重点,对河流两岸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地区栽植树木,改善河流两岸的生态环境质量,新增水岸林137公里。打造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启动百矿披绿和百矿关闭“双百行动”。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潮河源头 邵百伶 摄

“强基护绿”,连续26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全市1201万亩天然林和1396万亩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为保森林生态效益最大化,实施中幼林抚育工程103.8万亩, 2016年4月,我市作为全国首家向社会公开自然资源资产的地级市,正式公布全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情况,其中森林资源资产(含林地)价值量为8.2万亿元。这是一组自带“美颜”效果的数据,数字的背后是我市逐年上扬的“绿线”。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邵百伶 摄

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市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前夕的5.8%提高到58.1%,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6.09平方米,全市村屯绿化率达到36%,道路绿化率达到97%,水岸绿化率达到85%,形成了青山环绕、林城相彰、林水相依、林路相衬、林居相宜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2017年,承德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城市。当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比翼双飞”时,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等日益显现的优势成为山城的又一靓丽名片。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邵百伶 摄

绿色成为山城发展的亮丽底色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人的梦想。建设美好家园,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被重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山水之间,绿树掩映的大街小巷,逐渐增多的满眼绿色让承德百姓深有感触。山城的绿色之变,在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人心的同时,也享受到越来越多生态福祉。一个个城市公园、一处处郊外湿地、一片片森林绿地、一条条景观走廊、一批批特色村庄都成为广大市民休闲游乐的好去处。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邵百伶 摄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在大石庙村村民张宏伟看来如今他更加在乎的是水质干净不干净、食品绿色不绿色、空气清新不清新、环境优美不优美。今天的承德,不但天蓝,山青,更“绿”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很多改变就悄然发生在我们身边:城区里的公交车不再突突冒黑烟,变身新能源电车;绿色低碳出行的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随手拿起手机扫一扫,每个人都可以是低碳行动者。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邵百伶 摄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之路,承德大地绿潮涌动、绿意盎然。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区到平原,从广场到庭院,从廊道到绿地,从房前屋后到田间地头,处处树木成行、林荫夹道,满眼的绿色成为山城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写入承德发展的DNA。一片绿,一重景。我市的绿化工程带给群众的幸福感举目可触。荒山披上绿衣,道路系上绿带,城区装上绿芯……承德已是一个林路相依、林城相融、人与树木森林和谐共生的美丽山城。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邵百伶 摄

就在不久前,常甘生与狮子沟林场的老工友们举行了一次聚会,55年前他们因祖国绿化事业走到一起,55年后再相聚都已是银髯白发,推杯换盏、互道祝福,笑容灿烂却也难抵老泪纵横,举起酒杯,不知是谁开了个头,耄耋之年的老人们齐声高唱“青山在,人未老,共祝愿祖国好!”

(2019年10月16日)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邵百伶 摄

承德,你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