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兩業融合”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以下簡稱“兩業融合”)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也是全球產業分工體系調整和格局重塑的重要一環。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就大力推動製造業企業向服務價值鏈延伸,服務收入已經成為發達國家製造企業銷售收入和利潤增長的重要來源。當前,我國正進入兩業融合發展的發軔期,制定出臺《關於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恰逢其時,將從思想認識、路徑引導、模式探索、政策措施保障等方面推進兩業融合發展進程,有力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增強我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核心競爭力和產業鏈韌性。

一、兩業融合發展加速推進、勢頭良好

近年來,我國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快速推進,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結合自身特點探索實踐取得了積極進展,湧現了一些融合發展領軍企業和典型路徑模式,融合發展效應開始逐步顯現,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和突出亮點。在裝備製造領域,上海電氣、陝鼓集團等通過“技術+管理+服務”模式積極發展裝備增值服務,加快向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在消費品領域,一批企業大力發展個性化定製和全程服務,實現生產流程再造以及與客戶的緊密互動。在互聯網平臺領域,小米有品、網易嚴選等電商積極探索原始設計製造商(ODM)模式,實現了設計與製造、生產與消費的無縫對接。實踐表明,許多企業和行業通過走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道路,煥發了增長新機、釋放了增長潛力、推進了動能轉換、重塑了競爭優勢。

總體來看,我國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仍然存在範圍不夠廣、程度不夠深、水平不夠高等問題。行業龍頭、骨幹企業融合發展初見成效,但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鮮有突破;裝備製造、家電等行業融合發展起步較早,其他行業發展相對滯後。一些領域融合發展主要沿襲模仿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的既有模式,創新性、靈活性不夠,不能很好適應客戶需求和市場變化。從更深層次來看,兩業融合發展在認識上還不到位,有的認為兩業融合發展就是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有的把兩業融合簡單等同於企業主輔分離和多元化,或者就製造談製造、就服務談服務;在發展路徑上還存在慣性依賴,由於相當長一段時間國內企業在國際分工體系被鎖定在加工組裝環節,向高端服務拓展的路徑轉換風險高、投入大、見效慢,有的企業則習慣於“服務內置化”的封閉式發展路徑,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經營模式尚需時日;在政策環境上還不完善,如行業資質管理方式滯後、標準不健全、數據不開放等,對企業跨界融合發展造成障礙。

二、兩業深度融合將釋放巨大經濟增長效應

有助於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隨著經濟發展階段和要素資源條件變化,我國高投入、高消耗、低成本、低價格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重供給輕需求、重生產輕服務、重規模輕品質、重擴張輕升級帶來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經濟增長亟待由傳統的粗放型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推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建立與消費結構升級相適應的生產組織模式和市場營銷模式,通過智能化生產、柔性化定製、供應鏈協同等方式緊密對接生產消費兩端、供給需求兩側,將生產性服務業嵌入製造環節,能夠提高要素資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有效破解低端無效供給過剩和高端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更好地改善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體系。

有利於提升我國產業鏈水平,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沒有強大的製造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失去了堅實的基石。近年來,受要素成本上升、科技人才競爭加劇、國際經貿規則重構等內外部因素影響,我國作為製造大國的傳統優勢正在減弱,製造強國建設面臨發展優勢重塑、增長動力重生、外需市場打壓、高端技術封鎖等多重任務和挑戰。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可以拓展我國製造業發展優勢,補齊研發設計、市場營銷、品牌管理等短板環節,加快提高產業鏈水平,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可以促進傳統制造模式向兩業融合的新型製造模式轉變,重塑產業競爭新優勢,培育持續發展新動能,釋放轉型發展新空間,推動我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

有利於拓展服務業發展空間,促進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國際經驗表明,製造業部門為增強產品競爭力,將不斷增加服務投入,越來越依賴信息、技術、知識等軟要素,從而帶動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將帶動服務要素作為中間投入的巨大需求,對高端優質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形成有效牽引,促進金融保險、計算機軟件、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科技服務等的快速發展。同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突破的形勢下,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將創造出許多新需求、形成許多新產品、衍生許多新服務,從而拓寬服務業增長空間,孕育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三、當前推動兩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工作重點

兩業融合是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必然規律,也是市場內生驅動、企業主動作為的過程,特別是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新路徑和新模式,需要企業及其他主體在不斷探索、反覆嘗試中逐步發展成熟起來。對於兩業融合發展,政府主要發揮引導激勵作用,營造公平有序的融合發展環境。一是聚焦問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針對融合發展存在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打破多頭管理和條塊分割,推進數據等資源開放共享,形成良好的融合發展生態;二是積極探索創新用地供給方式,針對兩業融合發展的新形勢和土地集約高效利用的新要求,探索業態複合、功能混合、彈性靈活的用地出讓方式,特別是要研究適應製造企業服務化轉型、服務企業反向拓展製造的用地供給方式創新;三是協同發力強化融合發展要素保障,通過設立投資基金、培養跨界融合人才、推進產教融合、搭建重大平臺等措施,補齊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短板;四是因地制宜開展兩業融合試點示範,針對不同地區、行業和企業的特點,鼓勵和支持有條件、有代表性的城市、園區和企業開展融合發展試點,形成一批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和發展樣板,起到探索經驗做法、率先示範引領的作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 徐建偉、洪群聯)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