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17年到2019年,我國的“雙11”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購物節,而今年天貓“雙11”的交易額,也再次刷新了史上最大購物節的紀錄。
值得一提的是,被視為“剁手經濟”的天貓“雙11”,今年成為了“綠色雙11”——天貓官方發佈的數據顯示,11月11日當天有超2億人次參與了綠色消費、綠色物流等環保行動,超過2000萬人次加入成為“綠色合夥人”。

近幾年,綠色經濟作為一種發展理性,受政策、產業轉型升級的驅動,以及國人對健康、生活品質越來越高的要求,在國內呈現出升溫態勢。根本的原因是,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可以支持消費者為社會共同福祉“買單”;而綠色消費,才能更有效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
在上述背景下,今年的綠色雙11,正是“新消費”的大趨勢,或者說“剁手經濟”背後,綠色成為亮色——“剁手經濟”是物質極大豐富後,消費開始承載更多情感需求的一種必然體現,但其中消費者對生活品質的高要求,必然也會體現為對綠色消費、環境保護更多的認同和關注。
在綠色雙11中,綠色成為個人消費的重要訴求。一些綠色低碳、有科技含量的商品,本身就很容易受到消費者歡迎,比如天貓平臺上售賣的袁隆平團隊研發的海水稻“袁米”,可以幫助鹽鹼地變良田,以及天貓、閒魚的“以舊換新”提供的4萬種數碼家電,直接售賣的節能節水家電、新能源產品。
此外,規模更大的平臺激勵、綠色倡議,也在放大個人消費理性對綠色經濟產生的外溢效應。最典型的是天貓雙11頁面提供的“綠色行動入口”,有千萬消費者通過點擊承諾成為“雙11綠色合夥人”,獲得了雙11紅包等獎勵。類似的還有,雙11期間,消費者通過捐獻快遞紙箱,就有機會獲得可用於植樹造林的螞蟻森林綠色能量。天貓成功地通過讓消費者擁有參與感、獲得感,讓商業撬動起了綠色公益和綠色經濟。
雙11的“剁手經濟”與消費理性的兼容,可以極大地拓展綠色經濟的發展空間——購物節是一種典型的規模經濟,而雙11又是全球最大的購物節,有了規模效應,充分藉助公益和商業的槓桿,技術和生態的槓桿,就有可能解決綠色經濟不經濟、難落地的問題。
最典型的是快遞紙箱使用的技術優化和有效回收。網上公開的消息,今年雙11期間的快遞包裹比去年多出18億件,雙11當天處理的包裹就達到了5.35億件,在這樣天量的規模之下,合理使用、有效回收有著巨大的規模經濟性,同時對社會環保的價值也極大。
快遞紙箱的天量規模,首先在技術層面上體現出了綠色經濟的經濟性。2014年,菜鳥電子面單在行業內率先上線,到了2019年,菜鳥聯手快遞公司再度對電子面單進行“大瘦身”,面積縮小近一半。
其次,在快遞紙箱的使用和回收上,以天貓和菜鳥平臺生態為主導的全社會的高效協同,也體現出了對綠色經濟的支撐。綠色雙11的倡議,首批就覆蓋到了眾多知名品牌、2000所高校以及數百城環保、政法、公安部門,而之前,近40個品牌在過去一年就累計發出了1.5億個無膠帶環保紙箱。今年,菜鳥聯手快遞公司全面升級“回箱計劃”,綠色回收箱已經覆蓋全國31省。商家、快遞公司、消費者、社會組織的多方聯動,使得商業生態和公益生態相得益彰。
平臺經濟的技術、生態特徵鮮明,而阿里的平臺經濟,又一貫注重商業和公益的融合,這是綠色雙11起勢的基石。呼應“新消費”品質化、感情化中體現出來的綠色消費趨勢,推動“剁手經濟”成為“綠色經濟”,則是今年綠色雙11留給行業的又一重要啟示。
閱讀更多 楊國英觀察 的文章
關鍵字: 原汁原味的德系SUV 楊國英 天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