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特別沉迷《吸血鬼》,主要是我對這個題材有著天生的喜愛,長生不死,容顏不老,真想不到有誰不喜歡這種好事兒。可當了吸血鬼雖然獲得了無盡的生命,隨之而來的也有一些特別負面的東西。首當其衝的,名為“
孤獨”。遊戲在安裝的時候我就幻想過,這種“孤獨感”要附著在怎樣的配樂和樂器上才能挑起玩家的情緒,戳到內心最深處的地方。當時腦海中閃過了大提琴低沉舒緩且複雜的音色,就像是一顆蒼老垂死的大樹在一個黃昏時分透過陽光發出的陣陣呻吟。打開遊戲,果不其然響起了大提琴的聲音,節奏時緩時慢,曲子中部加入了人聲的吟唱,鼓點像是心跳,充滿了魅惑感,瞬間就體會到一隻已經渴了半年的吸血鬼看到活人時的心理活動。

(急需進食的吸血鬼無法分清面前食物的人格特徵,遊戲剛開始就把我妹妹吸掉了)
吸妹妹的血只是表象,核心在於遊戲此時想要表達的是一種極度的飢渴感。渴到敵我不分,渴到面目猙獰,渴到天地之間除了鮮血之外沒有其他顏色。此時的音樂,暗示心跳的鼓點聲提高,周圍環繞著詭異咒語似的女聲,大提琴在遠方輕輕伴奏,離血液越近,咒語聲越小,心跳聲越大,視覺,聽覺上的一切暗示都告訴你,要吃掉她!

而此時,節奏陡然加快。咒語聲,心跳聲,琴聲,胡亂交錯,越來越快,越來越疾.....突然,一切歸於靜止。只有舒緩的女生吟唱環繞在玩家耳畔,預示著悲劇的結局和主角的茫然無措。
《吸血鬼》的製造團隊在氣氛的打造上可以說淋漓盡致,而這種場景氣氛渲染能力就帶給玩家極強的沉浸感。我一直都說RPG遊戲最重要的是沉浸感,尤其是在代入一些只存在與我們想象中的人或事時更需要強烈的沉浸感來避免出戏的情況。吸血鬼只是小說,電影當中的藝術形象,如何將這個藝術形象與我們現實當中的人聯繫起來,這其中更少不了遊戲配樂的功勞。
吸血鬼是孤獨的物種,他們沒有時間的約束,沒有生存和死亡的界限。周遭的人都會一個個死去,唯獨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存活著,彷彿沒有意義。這種濃烈的孤獨感我之前只在黑魂當中感受過,但吸血鬼的孤獨和黑魂完全不同:前者的世界是荒蕪破敗的,只能聽到自己的腳步聲,在巨大危險面前小心翼翼,如同灰燼一樣渺小,充滿了悲哀的氣息。而後者更像是一群人的孤獨,看似和他們一起歡笑,可“我”根本笑不出來;看似和他們一起聚餐,可“我”根本吃不下去。一邊努力讓自己隱藏在異類中不讓人發現,一邊痛苦忍受著避免將面前人類作為食物殺掉,其實“我”才是唯一的異類,我只能相信自己。
所以在配樂的選擇上,兩者就會有略微的不同,黑暗之魂所有配樂都充滿了哀傷,悲壯,荒蕪的元素;而《吸血鬼》中有時卻會出現一些較為溫情的曲目,刻意製造一種虛假的溫馨將玩家抽離出去。孰強孰弱不好說,真的是各有千秋。
今天就聊到這裡差不多了,你遇到過印象最為深刻的遊戲配樂是哪款遊戲呢?它為什麼吸引你?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閱讀更多 VR本子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