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球鞋變成“潮”鞋,就避免不了一個“炒”字

球鞋,一言以蔽之,打球的時候穿的鞋子。但是這個原本作為流水線上的產品,卻衍出了炒鞋族。而且隨著球類運動的普及,受眾數量值的裂變,炒球鞋也開始被社會廣泛知曉。

當球鞋變成“潮”鞋,就避免不了一個“炒”字

從此也誕生一些段子:

“球鞋一面墻,抵得上北京一套房”

“鉤子一反、傾家蕩產”

追溯根源,首先要講到球鞋文化,當然這也是一種舶來品。

球鞋文化確實也有著它的積極意義,它往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或許是表達對不公的抗爭,抑或是衝破階級的壁壘,也許可能是球鞋科技有一個跨越的發展。

正因為球鞋文化的興盛,所以才給炒鞋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溫床。當一款球鞋被鞋圈人士認可,那麼極有可能身價倍增。

這也從側面說明不是所有的鞋子都能“炒”。正如炒房團的認知一樣,並不是所有城市、所有地段的房子都有令人鼓舞的升值空間。

當球鞋變成“潮”鞋,就避免不了一個“炒”字

既然如此,不僅要反問一下,究竟什麼樣的球鞋會是幸運兒,從一個工業製成品華麗轉身為收藏品或者藝術品。

顯然廠家、製造商和商家在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不僅可以帶來利潤,而且還可以提升品牌價值。他們甚至會對同一款鞋子製造諸多噱頭。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限量版、球員版、定製版等等。

當球鞋變成“潮”鞋,就避免不了一個“炒”字

讓這些球鞋從誕生之日就似乎與眾不同,雖然價格上面已經有所體現,但是依然擋不住粉絲們的趨之若鶩,亦抵擋不住“倒手”的熱情,物以稀為貴是他們認可的法則。

這類被倒手們相中的鞋子都有一個相似點,那就是逐漸擺脫了專業鞋的呆板印象,劃歸到“潮鞋”。

這也就給炒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同樣有段子佐證——

“我可以踩在你的aj上親你嗎”

當球鞋變成“潮”鞋,就避免不了一個“炒”字

球鞋的曝光率真的太高了,明星的機場街拍,演唱會,私服搭配,都可以看到,在他們的穿搭示範下,哪怕不看球的人士,也會對他們腳下的那雙鞋印象深刻。

最容易受到明星影響的便是青少年,鞋子成為了他們追求潮流的象徵之一,其中部分人對某些品牌的球鞋如數家珍。青少年是極容易產生攀比心的,追捧新品、限量款等等屢見不鮮。

越難買的越想買,這對於整個市場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當球鞋變成“潮”鞋,就避免不了一個“炒”字

炒鞋也帶了不少商機,一些交易平臺應運而生,甚至還做起了指數。

原本在較為小眾的圈子交易流轉的球鞋開始擺在大眾面前,這極大的吸引了不少投資客的注意力,這也意味著普通人都可以自己去搶購回來,然後通過這些交易平臺交易出去。

在各個環節的碰撞之下,文章開頭的那些段子自然也就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在這個火熱的氛圍中,還出現了新的職業,球鞋鑑定師。

當球鞋變成“潮”鞋,就避免不了一個“炒”字

炒球鞋和炒鬱金香、炒房等案例類似。由於球鞋已經跨界,演變成了潮鞋,炒鞋的現象也將繼續存在,所以,買鞋還得理性消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