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甘寧和張遼能匹敵嗎?

用戶3708573157


咱們從三個方面來比較甘寧和張遼:單挑廝殺的武藝,領兵打仗的水平,處理事情的頭腦。

一、單挑廝殺的武藝

甘寧這個猛將比較可惜。實際上,在東吳陣營中,甘寧才是真正的第一猛將。無論戰績還是還是殺傷率,都要比太史慈強很多。


咱們來看看甘寧的戰績表:

1.在夏口水戰中,一箭射死了凌操;

2.沔口之戰,隻身飛躍上敵船,將鄧龍一刀砍死;

3.荊州東門,伏擊黃祖,追射之,一箭射於馬下;

4.三江口之戰,一箭射死蔡壎;

5.赤壁之戰,潛入敵營,揮刀斬殺蔡中;

6.赤壁之戰,追擊曹軍,一刀斬殺馬延;

7.赤壁之戰,追擊曹軍,斬殺張凱;


8.皖城之戰,手執鐵鏈,冒箭雨首先登城,用鐵鏈砸倒朱光後砍死;

9.彝陵城外,與曹洪大戰二十餘合,曹洪詐敗而走;

10.合淝之戰,與樂進對戰,樂進不數合詐敗而走;

11.合淝之戰,百騎劫曹營,攻曹操中軍大營,無一傷亡;

12.合淝之戰,淩統對戰樂進,曹休暗箭射倒淩統的坐騎,甘寧一箭射中樂進面門,翻身落馬;

13.猇亭之戰,沙摩柯率番兵突襲吳軍,甘寧病中迎戰,被射中頭顱逃走,死於富池口大樹之下。

在甘寧的戰鬥生涯中,除了最後一戰捱了沙摩訶一箭之外,所有的廝殺都獲勝了。甘寧殺死或重傷敵將8名,戰鬥效率之高令人震驚。

而與太史慈相比,太史慈一生中從來沒有斬殺過任何一個有名有姓的敵將,遠不如甘寧。


咱們再來看一下張遼的戰績表:

1.濮陽之戰,張遼與夏侯惇交鋒,無具體結果,可視為不分勝負;

2.延津渡之戰,張遼與徐晃聯手夾擊文丑,被文丑第一箭射中盔纓,第二箭又射倒了坐騎;

3.官渡之戰,與張郃對戰四五十回合,不分勝負;

4. 烏巢劫糧,張遼突襲蔣奇,蔣奇措手不及,被張遼斬殺;

5.北征冀州,張遼與袁尚交鋒,戰不三合,袁尚敵不住,敗陣而走;

6. 隨軍北征,張遼與沮鵠交鋒,戰不三合,沮鵠不敵,拔馬敗走,被張遼一箭射下馬去;


7.北征烏桓之戰,亂軍中正好遇到蹋頓,張遼奮勇將蹋頓斬殺;

8.赤壁之戰,在混亂中,張遼一箭把黃蓋射下水中;

9.葫蘆口突圍戰,張遼、徐晃和許禇三人圍攻張飛,掩護曹操撤退,被張飛打跑,“各自帶傷”;

10.合淝之戰,張遼與太史慈大戰七八十回合,不分勝負;

11. 逍遙津之戰,張遼與淩統大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

張遼參加的11場戰鬥,有勝有負,斬殺敵將3名,重傷1人。張遼有4場平局,分別是:夏侯惇、張郃、太史慈、淩統。

如果論單挑廝殺的戰績,張遼確實遠不如甘寧。而且甘寧的戰鬥技巧十分全面,無論馬戰、步戰、攻堅、水戰樣樣精通,還善使各種兵器:刀、雙戟、鐵鏈,尤其擅長箭術,是三國諸將中射殺射傷敵將最多的。

所以說,如果論武藝的話,甘寧要比張遼略勝一籌。


二、領兵打仗的水平

這其實沒有什麼爭議。張遼的綜合素質非常高,有勇有謀,對戰場形勢的分析水平極強,隨機應變,沉穩果決,還善於把握稍縱即逝的戰機。張遼具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是個非常罕見的帥才。

而甘寧呢,由於他出身不好,以前曾經做過江賊,被人藐視。他又曾經殺死過東吳的貴族將領淩統,這就得罪了東吳的貴族集團,在投奔了東吳以後,他屢屢受到眾人的排擠,沒有幾個人支持他。使他的戰功被埋沒,得不到公正的待遇。

所以,甘寧一直是被當做是衝鋒陷陣的猛將來使用,面對著戰場上的刀林箭雨各種危險,卻沒有機會成為獨領一軍的重將。

所以比較兩人的領兵水平,差距還是蠻大的,張遼遠遠勝過甘寧。


三、處理事情的頭腦

論頭腦,張遼更是要比甘寧強得多。

同樣都是降將的身份,張遼在曹操手下混得是相當不錯,因功升遷的機會多,更能夠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

即使李典這樣的刺頭,張遼依然能夠將其收服,以為己用,可見其政治頭腦之高。

而甘寧豪俠之氣,卻沒有太好的辦法應對東吳的官場習氣,一生委屈忍受,無法出頭,不能盡展大好才能。比起張遼,確有天壤之別。

綜上所述,要論綜合能力,張遼要比甘寧強太多了。


饞嘴肥貓鏟史官


甘寧和張遼相比,還是要差的遠了。

“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第68回,張遼在逍遙津大破吳軍以後,曹操又率大軍前來增援。為了挫傷曹操銳氣,甘寧主動請纓率百人夜襲敵營,結果大獲全勝,曹軍猝不及防之下,任由甘寧在大營中左衝右突,最後不損一人而走。孫權大喜,親自前來迎接並說出了這句話。

孫權說這句話,一是體現了他對張遼的忌憚,二是對於甘寧能扳回一分感到欣慰。但是從逍遙津之戰和百騎劫營兩戰的對比看,甘寧還是遠不如張遼。

逍遙津之戰是在吳軍猛攻合肥之時發生,此時吳軍兵力佔據了絕對優勢,曹操又遠在漢中,救援不及。但是張遼卻抓住戰機,以樂進誘敵。自己和李典突擊孫權。吳軍大敗,淩統手下三百人全部戰死,呂蒙和甘寧的前軍也損失大半。這一戰殺得江東軍膽寒,小兒聽了張遼之名也不敢夜啼。孫權不得不撤回濡須,從江南調援軍再打合肥。因此張遼這一戰爭取了時間,曹操得以率軍趕回增援合肥,戰略上的意義也非常重大。

而甘寧百騎劫營只是利用曹軍夜間守衛鬆懈之時殺了一個出其不意,雖然殺的熱鬧,但是第二天曹操就命張遼率軍出來挑戰,第三天又率大軍五路攻打濡須,擊破吳軍,幸虧陸遜率援軍趕來,孫權才避免了大敗。可見甘寧劫營實際造成的損失並不是太大,曹軍根本沒有傷筋動骨。

所以甘寧百騎劫營戰果不如張遼的逍遙津之戰,戰略上也沒有什麼影響,兩者不能相提並論。孫權這麼說,只是為了鼓舞士氣而已。


不沉的經遠


“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張遼與甘寧能匹敵嗎?



這句話是孫權說的,背景非常有意思 : 建安二十年(215)對孫權來說,是一個特殊年份,因為這一年,孫權幹了好幾件大事。按照先後順序 : 看《三國志.先主傳》【 二十年…… 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 這裡說,孫權這一年派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聽到消息,火🔥冒三丈,帶兵五萬從益州趕到荊州的公安,並令關羽帶兵進入益陽。但由於曹操這時佔領漢中,虎視益州,劉備只好服軟,改變策略,與孫權講和,分江夏、長沙、桂陽三郡給東吳,帶上軍隊又返回江州(重慶),這是第一件。



此事之後的同年八月,孫權因為和劉備的鬥法中,玩弄劉備於東西兩線,粘了便宜心中得意,乘曹操在西線漢中,又發動一次大規模對魏攻擊,這一次的目標是進擊合肥。但這一次,運氣沒那麼好,而且吃了大虧。看《三國志.武帝紀》:【 八月,孫權圍合肥,張遼、李典擊破之。】這就是著名的逍遙津大戰,張遼以少勝多,以僅有的七千之眾,大敗孫權十萬大軍,甘寧、呂蒙、淩統這些東吳猛將,被打得狼狽不堪,折了大將董襲,孫權自己都差點被抓俘虜,以致東吳小兒聞張遼之名,不敢夜啼。這是第二件。



第三件是被動的,就是提問兩句話。雖然張遼大勝,畢竟兵力過於單薄,曹操在西線接到張遼報告,也非常焦急,漢中剛一平定,留下夏侯淵、張郃、曹洪駐守,曹操又帶上幾十萬大軍,馳援合肥。當時的曹軍,雖然軍力強大,但千里跋涉,師老兵疲,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孫權召集諸將,動員說,曹軍遠來,誰敢當先擊敵?淩統請求給三千兵馬,出戰曹軍,甘寧有點嘲諷地說,只須百騎,便能破敵,何必三千?甘寧、淩統本來因為甘寧在黃祖部下時,曾殺了淩統父親凌操,矛盾很深,甘寧這句話,猶如火🔥上澆油,當著孫權的面,二人就槓上了。



這時候的孫權趕緊滅火,撫慰淩統,鼓勵甘寧,再強調當初甘寧是各為其主,引導兩個將軍別記舊仇,共同向前看,為不打擊淩統,批准淩統帶三千兵迎敵。曹軍因大部隊遠道而來,就以駐合肥的張遼為先鋒,淩統、張遼交鋒,鬥過五十合,不分勝負,呂蒙把淩統接應回營。因大話已經說出,甘寧只能破釜沉舟,拼力一搏。對孫權說當夜願帶一百人,去劫曹營。孫權覺得這精神應肯定,專門調撥一百名精銳,並預先賞賜酒肉,犒勞激勵。



到了夜裡二更以後,甘寧令百名勇士,每人頭盔插一根白鵝翎毛,作為標記,防止夜裡誤傷,百人全披甲上馬🐴,衝近曹操寨邊,扒開鹿角、蒺藜、柵欄這些障礙物,大喊一聲,殺入寨中,徑奔中軍,來殺曹操。但中軍以堅固車障串聯,衝不進去。甘寧就帶上百人,在曹營橫衝直撞,縱橫馳騁,凡沒白翎毛的,上去就是一刀。曹軍遠來辛苦,疲憊不堪,不辯虛實,被甘寧殺了一個穿堂過,最後從南門殺出,沒人阻擋。孫權又令周泰帶兵接應,甘寧順利返回。



這一戰,對曹軍來說,主要是突然襲擊,殺傷了一些士兵,但總體損失不大。估計魏軍最多死傷二三百人吧!孫權把甘寧與張遼、這次夜戰與逍遙津大戰類比,實際並不合適。主要是提振士氣,給自己的失敗圓場,鼓勵甘寧以及其他將士,面對聲勢浩大的曹軍,別膽怯害怕,奮勇殺敵,衛國立功。至於甘寧武力,應該與張遼相當,韜略嘛,相對於張遼七千破十萬,還是有大差距的。這一點,從兩人的軍職就可以看出來,甘寧官至西陵太守,折衝將軍。而張遼建安二十一年(216)就已是徵東將軍,假節,到曹丕時期,已升任前將軍。比甘寧至少高了三四個級別。(616)


流譽後


甘寧和張遼,誰更厲害呢?

在遊戲設定中,大多是把張遼弄得更厲害些。這當然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了。

如果粗略翻閱《三國志》的話,恐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張遼要比甘寧強。

魏吳第二次合肥之戰,張遼加分太多。

此戰張遼先是率800勇士對十萬(估計不過5、6萬)吳軍突襲,一度突擊到孫權帥旗之下,斬殺二將並殺死大量吳兵,使吳軍大亂且全身而退。之後又再次殺入重圍救出被圍士卒而出。

張遼僅有800人,竟然與數萬東吳大軍激戰了大半天才退回合肥城中。令吳軍聞風喪膽,無人敢抵擋張遼!

士氣受挫的吳軍攻打僅有7000餘人守城的合肥近半月,始終攻打不下來,又遇上疫疾,只得退兵。張遼趁機率領守軍追擊,斬殺東吳名將陳武,另一員虎將淩統身受重傷,孫權差點被生擒!

此戰東吳幾乎是傾巢而出,呂蒙、甘寧、陳武、淩統、蔣欽、賀齊、陸遜、董襲、徐盛等名將重臣均在,卻被張遼以少勝多,慘敗收場。由此可見張遼的不同凡響。

而且此戰也是張遼、甘寧二人在戰場上直接交鋒,甘寧雖然也表現不俗,但完全被張遼蓋過了風頭。

所以,僅以這場戰役來看,張遼完勝甘寧。

<strong>但是,這樣就下結論未免過於武斷。“勝敗乃兵家常事”,一次勝敗還不足以成為最終的評判依據。

在這裡,我們非常有必要來回顧一下其餘幾次魏吳雙方爭奪合肥的戰役。

第一次合肥之戰。

赤壁戰敗後曹軍由劉馥留守合肥,孫權親率優勢兵力攻打合肥,隨行的有張昭張紘等人。吳軍圍攻數月不下,但合肥城牆卻有部分在雨中崩壞。危急之時,蔣齊向劉馥獻計,偽稱張喜率四萬援軍即將到達,派人出城迎接。孫權得知後信以為真,燒陣撤退。

此次攻打合肥是在曹軍新敗之後,曹軍人心不穩。而且合肥守軍幾成孤軍,援軍又遲遲未到。結果卻是孫權親自率軍攻打數月不成,反中計被嚇退走。

第三、第四次合肥之戰也是孫權親自派兵攻打的,結果都是吳軍損兵折將退走!第五次吳軍主帥是諸葛恪,結果同樣敗績。

通過幾次戰役,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 合肥是魏吳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因此魏軍在守城上下足了功夫,吳軍難以攻下。

  2. 吳軍雖然在水戰中完勝魏軍,但攻城方面能力有待提高。
  3. 孫權識人用人雖然高明,但帶兵打仗的確是短板。特別是在第二次合肥之戰中,一把好牌打得稀爛。真是“主帥無能累死三軍”,反成就了張遼的威名!據說張遼之名在東吳能止小兒啼哭。

甘寧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

甘寧的高光時刻。

公元213年,曹操親率四十萬(號稱)攻打濡須口,孫權率七萬軍隊迎戰,甘寧為前部督。一天夜裡,甘寧選100多名壯士夜襲曹營,弄得曹營大亂,斬數十人後全身而退。孫權大喜重賞甘寧並給他增兵兩千。孫權稱讚道:“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中相敵也。”

雖然此次襲營戰果甚少,但甘寧能夠以區區百人衝入幾十萬人的曹營,殺人而還,並不比張遼在逍遙津遜色多少。

攻破皖城,令張遼無功而返。

公元214年,孫權親征皖城。呂蒙推薦甘寧為升城督強攻。攻城時,呂蒙親自擂鼓助威,甘寧身先士卒,手持練索攀上城牆。經過血戰,一舉拿下皖城,俘虜朱光。率軍來援的張遼聽說城破,只得退去。

此次甘寧和張遼差點再次戰場相遇,否則定有一場龍爭虎鬥。

向孫權建言奪荊州取巴蜀,是三國將領中極少有全局戰略眼光的全才。

……寧陳計曰:”……寧又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圖之之計,宜先取祖。……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權深納之。

——摘自《三國志●甘寧傳》

赤壁之戰前,甘寧初投東吳便建言孫權:殺黃祖後佔據荊襄,繼而攻佔巴蜀之地。他的建議比周瑜、魯肅之謀更具體。後來吳軍果然幹掉了黃祖,但由於種種原因,孫權並未足夠重視甘寧等人的策略,白白喪失了發展壯大的機會。

另外,東吳過江征戰時,孫權喜歡親自掛帥,甘寧很少獨自帶兵征戰,才能並未完全發揮出來。

<strong>綜合張遼、甘寧的戰績來看,兩人在多個方面旗鼓相當,都具有獨擋一面的能力。從知名度上來講,張遼略勝一籌。從戰略眼光來說,張遼不如甘寧。所以,孫權對他們的評價是比較中肯的。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實史求是



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這段話是甘寧百騎劫曹營後,東吳最高領導人孫權的當面誇讚。見於《三國志·甘寧傳》→裴松之引注·江表傳。不過那個時候,張遼還沒有威震逍遙津,不是他軍事生涯的巔峰時期。

自從張遼以八百勇士威震逍遙津之後,致使江東諸將聞張喪膽,江東小兒不敢夜啼哭。

此後才是張遼軍事生涯的巔峰期……

自此江東無人再敢正視張遼。由他鎮守的合肥邊境,東吳絕跡不敢侵犯。即便是張遼抱病在身,孫權同樣不敢輕視,常常對諸將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所以甘寧能否匹敵張遼,不要過度去考慮之前孫權說的這句話。應該從甘寧的軍功表現逐一分析。


當然!張遼威震江東是事實,但不足以證明甘寧的能力不如張遼。畢竟第二次合肥之戰是孫權親自指揮的。而且此次戰役結束之後,史書再也沒有甘寧指揮或者參與的戰役記錄。

大概有兩種可能,要麼甘寧不久後逝世了,要麼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再上戰場了。

那麼!甘寧能否匹敵曹魏名將張遼呢?

毫無疑問,張遼是帥才,能夠擔當鎮守一方之重任。甘寧在統率方面,應該不如張遼。


畢竟甘寧大部分戰役都是扮演的先鋒將領的角色。跨江破黃祖,南郡之戰,濡須口之戰,皖城之戰,荊南三郡爭奪戰,等等等等……甘寧所參與的戰役,基本上都是出任先鋒大將的位置。雖然戰役表現非常精彩,但統兵不過數千之眾。

☞☞統率之才:張遼>甘寧


然後先鋒大將,論作戰勇猛,論戰術性奇謀。

張遼在鎮守合肥之前,一直都是扮演的先鋒將領的角色。期間也有不少經典的戰役。

比如!解白馬之圍,勸降昌豨,攻討袁譚、袁尚,別巡趙國、常山,徵破遼東,擊破烏桓,勇登天柱山,威震逍遙津,等等等等……

其中,威震逍遙津一戰,跟甘寧的百騎劫曹營如出一轍,堪稱經典。

☞☞戰術勇猛方面:張遼=甘寧


☞☞水上作戰:甘寧>張遼



戰略方面:

張遼沒有提出過比較精彩的戰略。

反觀甘寧,初投孫權,就提出了一套與曹操爭奪天下的大戰略藍圖。而且得到了孫權的大力支持。具體內容如下:

今漢祚日微,曹操彌忄喬,終為篡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操。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財谷並乏,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脩,怠於耕農,軍無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權深納之——參考,《三國志·甘寧傳》

甘寧的這套戰略方針,與魯肅的榻上策,孔明的隆中對,周瑜的二分天下之策,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且在孫權的大力支持下,他已經成功了第一步,剿滅了黃祖勢力。但令甘寧沒想到的是,劉表的突然暴斃,劉琮的舉眾投曹。進而終止了東吳與曹魏爭天下的腳步。

☞☞戰略全局觀,甘寧應該強於張遼



所以!甘寧與張遼兩大名將。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存在誰強過誰。甘寧應該可以匹敵張遼。


愛尚文史


“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甘寧真的能和張遼匹敵嗎?這兩人毫無疑問都是難得的猛將,但是從正史上來說,甘寧是無法同張遼比擬的,因為二人的功績,地位並不匹配。簡單的說,張遼是從將成長為帥,名列號稱“五子”傳記中的第一位;甘寧一直是將,在人稱“東吳十二虎臣”的傳記中,位列第八位;傳記的位次通常就是從將領的資歷,功績,地位等綜合因素進行考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甘寧就不如張遼了。





再看二人的成名作,先是張遼的逍遙津之戰,合肥之戰張遼以800人衝陣,殺數十人,斬將兩員,讓孫權軍一舉奪氣。這還沒完,孫權撤退,張遼追擊到逍遙津北,這一戰孫權差點不免。根據《淩統傳》《甘寧傳》可見孫權這一戰失敗的慘烈,孫權正是在呂蒙,甘寧,淩統死戰的情況下,才得以逃脫。特別是淩統,把三百親兵(都是彪悍的山越之人)都打光了,最後因為橋斷了,淩統還得隻身游泳逃脫。另外,孫權的愛將陳武也在這一戰中犧牲。這一戰絕對是東吳上下的夢魘,到了曹丕三路伐吳,孫權都要交代諸將小心張遼(此時病重)。這還不是最關鍵,這一戰可能造成東吳的戰略轉向,合肥打不過去,徐州打了怕守不住,由此只能選擇偷襲荊州,以建立長江天塹防衛線為要務。

再說甘寧的“百騎劫曹營”,甘寧率百人衝擊曹操大營,斬數十級全身而退。這一戰導致曹軍被奪氣而撤退,孫權才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三國志》注引《江表傳》。從勇猛上來說,甘寧和張遼類似,但是張遼多殺了二將;從戰役結果來說,沒聽過曹軍對甘寧有多忌憚,東吳對待張遼的態度明顯不同,這方面甘寧大不如張遼;從戰役影響力來說,甘寧奪了曹軍的氣,卻不過導致對方撤軍而已,至少是人家全身而退了。但是,張遼的奪氣,是讓東吳上下一起忌憚,而且損失慘重,甚至有“張遼止啼”的典故;所以,總體來說,二人的代表作,張遼要勝過甘寧不少。




再從官職地位親重上來看,張遼官至徵東將軍,後轉前將軍,都屬於“名號將軍”,而且越到後期身份越發貴重,即便曹丕也不例外。甘寧官至西陵(夷陵)太守,折衝將軍,當然西陵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亞於合肥,但是折衝將軍屬於“雜號”,和張遼的不在一個層面。除此之外,從貴重的角度來說,曹操曹丕父子對張遼的親近遠遠高於孫權對甘寧的親重。正因為如此,才說甘寧實際上和張遼不在一個量級。當然,張遼正規軍出身,又在丁原,董卓,呂布等河北軍,西涼軍這種強悍的部隊下帶過兵,無論是那一方面都比甘寧這樣的地方武裝出身的將領要紮實。



但是,甘寧的能力也不差張遼很多,在益陽對峙關羽,讓其不敢渡江就可見一斑。其實說甘寧適合為將,不適合為帥,主要還是甘寧的自身性格造成的。甘寧最早在益州入仕,後轉投劉表部將黃祖,不受重用,最後才投奔孫權,還受到呂蒙的推薦。但是,甘寧一開始由於性格所致,孫權不太待見,最後還是呂蒙出馬,說服了孫權。還有淩統和甘寧的仇怨,也是呂蒙在宴席上化解的。可是,甘寧卻因為一個廚子,差點和呂蒙鬧翻,最後還是呂蒙的老母親出面化解了。再對比張遼在合肥,能讓樂進,李典這兩個最早跟隨曹操的“老傢伙”形成一股合力,二者在情商上就已經相去甚遠。

所以,綜上所述,孫權說的“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無非是孫權聊以自慰而已。


大飛熊騎士


這段話出自三國志裴松之註解版。也就是現在我們讀的三國志,裴松之把江表傳里加入到三國志的註解。

江表傳是和三國志一樣是西晉作品,江表傳書本已經失傳。

三國志是尊曹劉,貶東吳的作品,只有孫權被陳壽當做諸侯寫,而江表傳估計是看不下去,是一本美化孫吳的作品。

江表傳曰:「曹公出濡須,號步騎四十萬,臨江飲馬。權率眾七萬應之,使寧領三千人為前部督。權密敕寧,使夜入魏軍。寧乃選手下健喊兮湃耍徑詣曹公營下,使拔鹿角,逾壘入營,斬得數十級。北軍驚駭鼓Y,舉火如星,寧已還入營,作鼓吹,稱萬歲。因夜見權,權喜曰:「足以驚駭老子否?聊以觀卿膽耳。」即賜絹千疋,刀百口。權曰:「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停住月餘,北軍便退。

江表傳已經失傳,就不說了。說說原版三國志裡誰厲害吧!

曹操徵烏桓,張遼以少勝多斬殺匈奴首領,匈奴人投降曹操,張遼一戰成名。曹操就帶大軍和烏桓鐵騎,進攻偷渡到濡須口的東吳。而關於百騎劫曹營的,只有(至二更時,銜枚出斫敵。敵驚動,遂退。寧益貴重,增兵二千人。)

後來曹操退走後,留樂進張遼李典三人在合肥,於是孫權打完皖城攻到合肥。

關於張遼傳記載的有(平旦,遼被甲持朝,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鹹服。)同去的李典傳毫無記載,因為張遼這次看上去很猛其實死傷慘重,殺數十人,斬二將八百人去也就殺幾十個人。

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張遼剛開始只有幾十個人逃出去,結果回來救走剩下的餘眾,也就是說張遼最後最多隻剩一百多人,張遼死了六百多殺幾十個人,我是沒看出比甘寧厲害多少。


不應該32


既然孫權這句話是演義中說的,那一切論點論據當以演義為基礎,如果去爭論三國志或挖掘歷史,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那會陷入無休止的爭論。

為了體現二人武力,膽量,智計,羅貫中分別給二人寫了完美的一個回目:張遼威震逍遙津;甘寧百騎劫魏營。當然兩段故事並不是出自於同一回書目,時間上有先後之分,張遼大戰在前,甘寧劫營在後。

看這兩段回目的氣勢似乎有點旗鼓相當的意思,但其中取得的戰果有實有天壤之別。

孫權親率大軍與張遼在逍遙津決戰。如果是面對的是曹操親身率兵前來,孫權再不自量力也應該知道自己不是曹操的對手;但對的面敵將是張遼,他輕敵了,覺得機會來了。面對張遼李典樂進三人,兵多將廣的孫權是躊躇滿志成竹在胸。他多麼渴望通過一場大戰的勝利來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有能力繼承守護自己的父親,號稱江東猛虎的孫堅所創立的大業,證明他孫權虎父之下無犬子;證明他孫權不比自己的哥哥小霸王孫策差多少!

此時的孫權已經忘了孫策臨終前交待他的兩句話:“若舉江東之眾,決機與兩軍陣前,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以力保江東,我不如 卿“。”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策是說,戰場搏殺開疆拓土,孫權不如自己;善於用人治理國家自己則不如孫權。軍事上交給周瑜,治理國家依靠張昭。孫權在軍事上是不行的,既沒有父兄那般戰場搏殺的高超武藝,也無過人智謀,卻眼高手低盲目自信好高騖遠。

孫權當要做的是提拔那些軍事上富有韜略智勇兼備的將領擔當大任,以彌補周瑜死後的空缺。雖然魯肅接替了周瑜的大督都之職,但演義中描述魯肅帶兵實在平庸,被諸葛玩弄於股掌之間,猶如孩童,當然這不過是演義醜化。但呂蒙才幹不次於周瑜,他才是接替周瑜的合適人選。給呂蒙配備得力的副將,領兵對決張遼,張遼決不是呂蒙的對手。但孫權不僅沒這麼做,把孫策的臨終告誡拋到了九霄雲外,還拿自己的短板去挑戰曹營名將張遼的長處,親自上陣,還美其名曰“鼓舞士氣”。他自己實戰搏殺既無過人之處,又無指揮才能,戰場上喜歡豬鼻子插大蔥~裝象,瞎指揮一氣,結果自然是主將無謀累死三軍,孫權十萬大軍被張遼打得潰不成軍。以至於提張遼大名,令東吳“小兒不敢夜啼”!

相比張遼逍遙津大戰,甘寧百騎劫魏營膽氣更勝,一百個精銳士兵,馬摘鑾鈴,蹄包棉花,夜襲曹軍大營竟無一傷亡。但說白了也就是趁漆黑夜色敵我不辨在敵營匆匆轉了一圈。己方一百人無一傷亡也不可能給敵人造成多大的殺傷。最多幹擾敵軍一下~今晚別想睡個好覺了。如同今天部隊新兵連夜裡一遍又一遍的集合哨一樣,你可以暗暗罵他坑爹,但他就是不讓你好好休息。

當然,論個人武力,甘寧決不次於張遼。二人捉對單挑也是半斤八兩,棋逢對手;可對應孫權那句話“足相敵也”!但看甘寧所取得的戰績與張遼大戰相比,猶如螢火之光之比皓月也!但是甘寧夜襲敵營好歹給大敗之後的孫權找回了一點點面子。那句“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除了孫權口頭上用來鼓舞士氣,聊以自慰外,就二人的戰績看,實在不足相敵也!


百勝刀王胡逸之


武力值應該差不了太多,但是統帥能力方面差距比較大,張遼之子鎮守合肥把孫權按在地上摩擦,而個甘寧除了百騎劫魏國寨和破黃祖之外其他戰績一般最後還是沙摩阿射殺,綜合實力甘寧完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