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麒麟,想必大家並不陌生,麒麟自古以來在中國是以一種瑞獸的身份存在,象徵著好運和吉利,但是現在的人並沒有見過麒麟,於是引發了一系列的猜想。
那麼在中國上古時代,是否真的存在麒麟這種動物呢?麒麟的長相是什麼模樣的呢?由於後代人並沒有見到麒麟真身,所以就很難說得清楚,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麒麟的傳說越來越玄,開始變得神秘莫測。但是不管怎麼傳說,麒麟的外形大概還是一致的:一隻獨角獸,通體麟甲,這是傳說中麒麟的最突出特點。
傳說在三皇五帝的堯舜時代,太平盛世,鳳凰棲於庭,麒麟遊於野。可見遠古時代麒麟挺多的,到了春秋時代,或許麒麟已經很罕見了,只有少數人還能識別其長相。據《左傳》記載,哀公十四年,在魯國西部的大野澤附近狩獵,有一名叫鉏商的人獵獲了奇異的大獸。別人都不知道這個大獸的名字,便送往孔子處,讓孔子鑑別,孔子說,這就是麟。到了漢代,麒麟可能就更為珍稀了,史書記載,漢武帝在捕獲了一隻白麟後,曾經專門作《白麟之歌》,並且改年後為元狩,一時之間,成為舉國大事。

到了宋朝,麒麟可能已經絕跡。關於麒麟的真假,還引發了一場滿朝上下不大不小的爭論。起因是嘉佑三年,也就是公元1058年,交趾國向北宋朝廷進獻了兩頭形狀古怪的異獸,並報稱是“麒麟”。對於這兩頭外形奇異的怪獸是否是真的麒麟,恐怕當時已經無人能夠明確辨識了。因此眾人議論紛紜,樞密使田況認為不是麒麟,有人則指出是犀牛,而一代學者沈括、範鎮等人卻認為這是“天祿”,或以為是水牛與蛟龍的混血兒。這說明,連當時的博學之士也感到困惑和不解。由於眾人各執己見,沒有定論,最後只好以“異獸”的名義收下了。著名史學家司馬光還為此還專門寫了一篇《交趾獻異獸賦》,呈給當時的皇帝宋仁宗。
《宋史·五行志》對此事也有所記載,其中說:“嘉佑三年六月丁卯,交趾貢異獸二。初本國稱貢麒麟,狀如牛身,被肉甲,鼻初有角,食生芻果,必先以杖擊其角,然後食。既至,樞密院田況辨其非麟,詔止稱異獸。”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也提到:“至和中,交趾獻麟,如牛而大,通身皆大鱗,首有一角。”
根據《宋史》和《夢溪筆談》的記載,按現代動物學知識分析,交趾進獻的所謂麒麟,實際上是當時越南地區常見的一種獨角犀——爪哇犀。
成年爪哇犀肩高可達1.5到1.7米,體重約1.5噸,膚色黑灰,體形的確像是一隻大號水牛,爪哇犀的特點的是鼻端上生長著一隻大號的獨角,皮厚多皺,渾身猶如披著甲冑一般,皮上許多多邊形的鱗片狀物。這與上述史料中的記載完全一致。所以,當時有人指出是犀牛是完全正確的。
這樁北宋時期的公案,到今天算是真相大白了,這段史實雖然說揭開了交趾曾經進獻麒麟的秘密,但是也喻示了獨角獸與麒麟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特殊的聯繫。至於遠古時代的麒麟是否就是獨角犀而言,現在恐怕是難以確證了。
閱讀更多 口水雜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