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對於整體的就醫秩序,我們也是秩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既是參與者,也是守護者。
Hello大家好,我是醫院常駐選手柱子哥。我上週去醫院又幹了一件拎不清的挫事,於是決定索性把自己親身經歷的各種就醫當中值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事寫下來,大家以後遇到也可以多個維度看待類似的事情。
先來說說我經歷的其他拎不清行為,後面再反思自己。當然,我也在這些行為當中看到了無數個過去的自己和家人。
一、寬以待己嚴於律人型
看病也是一件極其反映一個人處事方式的事情。
我經常看到一類人,在診區門口焦躁地踱步嘀咕“這醫生怎麼看病這麼慢”、“前面的病人怎麼回事還沒看完”,輪到自己看病了半天講不清楚病情,出門就吐槽醫生“這就是個庸醫,三兩句話把我打發了,根本什麼也沒看,就這麼點時間夠搞懂個什麼”。
還有幾種典型的:
1.只想於己方便、不考慮與人方便
有時在門診經常看到一些自己從來沒有整理和保存過報告的病人(以我們父母那代人為主),就醫面診時全憑一張嘴說“以前做過**檢查”,醫生沒有紙面的明確的診療依據,多加詢問便被質疑水平不夠;再開檢查,就被指責“亂開檢查,為了賺錢”。
再不就在線上平臺或者微信上,給醫生髮面目模糊、光線昏暗、歪歪扭扭、字跡不清、難以辨認的一堆連續的消息,問醫生“嚴不嚴重”,醫生連看清楚都實現不了,還要理順時間順序、檢查順序、診療思路等等。醫生回覆少了,病人覺得被怠慢和漠視;醫生索要進一步資料,病人回覆“我都提供了,你還要啥啊”。
2.閱讀障礙
有時也會遇到一些不看出院小結上的醫囑、護理方法等,一定要醫生親自當面再說一遍的病友;病房拿好藥後,有明確的處方單告知服用劑量和頻次,也一定要返診找醫生清點一遍;從不看醫院的指示牌和告知,不聽廣播通知。
我有次在門診坐著,有一大家子人蹲在診室門口罵醫生“上班溜了,等一天也不叫我看”等等,我搭腔問“診區簽到了麼”,馬上愣住“我又不知道要簽到”。可是診區簽到的規則旁邊的喇叭播報一天,診區到處都貼著“診區簽到”的告知,有些病友可能習慣性地覺得應該有人主動地給他講一遍才對。
還有我經常去護理輸液港看到很多人反覆揪住護士問護理細節,可是啊,診區座位對面明明就是一面牆的“護理須知”“注意事項”“維護流程”,要是能自己認真看看可能好些。

3. 強人所難不遵守規則
我奔波於門診的日常還經常看到一類患者,在“便民服務中心”問診處讓分診護士蓋異地醫保的章,在MRI預約登記處讓人把B超時間約了,在系統自動分配檢查時間時要求醫生開出符合他時間需求的單子,有些病友不考慮對方職責權限,並直接給對方扣帽子“你什麼態度”、“為什麼不幫我辦”。
最讓我瞠目結舌的是有一次我在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急診抽血,有個軍人專窗人少,幾個半夜夜宵喝大了吐成狗的東北同齡人在這個窗口大鬧,不肯像我一樣在普通窗口排隊五分鐘,非要大聲鬧事“不是軍人怎麼了,我沒給國家納稅嗎,瞧不起人麼什麼東西”,“不是軍人就沒給看病麼,我都要死了”然後歪到一邊抱著垃圾桶吐。
二、缺乏共情能力型
少數時候,會遇到有些病友,明明自己作為病人或家屬總是要求額外照顧,卻很少對同病相憐的人有共情心。
上個月我在腫瘤醫院特需門診蹲著,雨天很悶,特需診區人滿為患。醫院為患者擺放在診室門口的座椅上總有一群家屬佔據。一人看病帶4個家屬可以,家屬也累輪流坐下休息也可以,我無法理解的是,明知治療中的淋巴瘤病人體力很差,站個一個小時肯定是站不住的,還直接佔了一排4人位低頭打遊戲,全然不顧旁邊的病人累到蹲在地上。

還有那種只顧自己舒服侵佔專屬座位的人。長海醫院的脊柱專病門診給不方便坐很硬的診區金屬座椅的患者準備了一排有柔軟靠墊的高腳凳子,我昨天陪老人去這個診區發現,坐著這些座位玩手機的等待患者和家屬真的不是脊柱病患者,真正的脊柱病患者坐不得低矮的金屬座椅,只得站著。
還有幾種住院就會遇到的典型:
女孩子如果住過男女混住的多人病房,就會知道上廁所是一件多麼糟心的事,因為有的病人和家屬會不敲門直接推開廁所門,所以我每次一個人住院的時候都被上廁所的恐懼所支配。
還有一些病房的常客,可能會覺得自己被疏忽對待,比如我總遇見的一個大叔,有一次床角有一處不好用了,讓護士報修,護士小姑娘幫他報修了,但是修理團隊也不是隨叫隨到的,到下午還沒來,大叔就怒了,反覆揪著這個護士問怎麼回事,護士正忙得人仰馬翻,回覆了幾次“在催了”,大叔覺得護士態度有問題就破口大罵爭吵起來,只要進來一個護士就要揪住人家痛罵一次,大叔一定要投訴對方要求她賠禮道歉。
2.我的事情最重要,我的感受最重要
住院等報告宣判是非常煎熬的事情,醫生都可以理解,但是有的病人和家屬,會在醫生已經明確三次以上告知結果要具體幾點出來的時候,全程貼身盯著醫生,讓醫生無法處理別的事情。我有一次蹲病房,親眼所見有個資深家屬搬個板凳坐在醫生邊上,一個小時問了好幾次是不是結果出來了,醫生還在管床和安排下藥,根本忙不過來,看著家屬焦慮的臉也不好說什麼。
我還有一次下午去病房抽血見到一個老太太,害怕見血,在我們其他人都給她讓位的前提下,坐不下去凳子,全程喊疼流淚,家屬心疼地不行覺得護士有問題,認為護士沒有來扶老太太坐下,讓病人抽血受苦了。要知道血液科病人抽血就是很多的,我自己每次抽血十幾管,血管很疼是真的,可是我相信護士已經盡力了,而且血液科的護士真的已經是所有科室裡抽血技術最好最麻利的了,她一個人要在固定時間段給這麼多人完成抽血這個操作送檢已經很
緊張了,還讓她尊老愛幼全程攙扶服務實在是超綱了。3.凡事爭前恐後不遵守秩序
每次去病房辦住院都會遇到一些資深老病人,因為輕車熟路反倒失去對規則和秩序的敬畏心,扎堆在護士臺不排隊,亂哄哄一團要護士儘快處理自己的需求,亦或是跑到自己被分配的床位前催促上一個病人離開。明明自己當新病人的時候緊張、焦慮、躺在病床上休息不肯早出院,自己當了老病人了,反倒不顧別人的需求和護士的工作流程,覺得“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只考慮自己的方便。
4.以為自己“好心辦壞事”型
病房裡不同病友聊天打探病情是很正常的,但是對於不知道自己病情、醫生和家屬仍在商議如何告知、病人自己承受能力一般的情況,大多數老病人都是懂得三緘其口,不會冒然評頭論足的。但是有些老病人呢,認為自己“懂”,所以主觀認為新病人該知道,甚至會給一些可能挑撥的建議,就會非常不合時宜地告知新病人病情和嚴重程度,治療費用等,殊不知一下子丟了一噸壓力給對方。
三、自以為是自作主張型
這類病人不僅是依從性差的問題,而是非常“有主意”。
這個大類的典型之多我寫個一萬字也說不完,就先說幾種最典型的:
1.以己度人,不合時宜
有些病人就是天然地認為醫生是因為“沒給紅包”而不給他好好治療,亦或是醫生必然是看人下菜碟。所以呢,不僅在同醫生其他病人面前談論此事搞得人心惶惶,還給醫生帶來了不必要的困擾。我有次親眼所見,一個家屬在醫生已經好心安慰半天“問題不大”的情況下,滿走廊追著醫生塞東西,一個走廊幾十雙眼睛看著這個場景,醫生怎麼躲閃都推不掉硬塞的雙手,百口莫辯。
2.處事不當,缺乏邊界感
仁濟醫院事件讓我刷新了熟人請託就醫還要鬧事的三觀。我一直覺得,本就是額外麻煩醫生的時候,要減少別人的不方便。我有一次帶老人去看神經外科的門診,最早的時間段裡醫生辦公室已經擠滿了人。外科醫生上午還有手術排期,時間有限,一對老夫妻直接擠出人堆大聲疾呼“***讓我來找你的,他跟我說你會**怎樣怎樣,我們還**(付出了)”,我真的是目瞪狗呆。醫生面露難色,還是先幫老夫妻看了,旁邊冷眼嘆氣的病人又再抱怨自己沒關係,所以病房還沒安排、手術還沒安排。
3.迷信大神和偽科學,不尊重醫生
久病成醫不假,一方面是會有老病人成為分享經驗給予指點的民間大神,一方面是自己關注養生學學疾病科普有了些見識,但是這些真的不是能夠對抗主治醫生專業意見的理由。尤其是有些病人會在面診時引用病友的話、公眾號的觀點質問醫生的安排,亦或是四處看專家後直接用大專家的權威性否定主治醫生的觀點。無論心裡有多少想法,無論私下怎麼多方瞭解,在直面醫生的時候,也該採用合適的表達方式,而不是連起碼的尊重都做不到。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自作主張。上個月我帶我爸做PETCT複查,在窗口醫生明確告知糖尿病要正常吃藥的情況下,他不知道哪裡道聽途說的觀點,非要自行停藥,還欺瞞著我不肯說。要知道PETCT是7000塊的自費檢查啊,一旦不吃降糖藥血糖過高就會看不清影響檢查結果有效性。
雖說不懂裝懂胡思亂想是很多病人的常態,但是能夠優先相信醫生、形成好的就醫習慣,才是“久病成醫”的另一層意思。
四、知恥而後勇的學習型患者
首先講我幹了一件什麼挫事(我想把我的狗頭按在病房門口真的)。由於我確診淋巴瘤已經4期了,所以全身多發,在PET上看起來就是一棵瘦瘦的聖誕樹。然後,我需要定期檢查看這些被癌細胞攻佔的淋巴結/腫塊有沒有變大或者病變。
我最近脖子上的淋巴結就又光速地長大了,醫生建議我每個月做下全身淺表B超,靶向藥維持之前再看。我上週做完B超又有變化,我就咚咚咚跑到血液科病房等著我主治醫生查房的時候彙報下。我不知道他那天下午有門診,看到五點多還沒吃晚飯。因為我一直病房門口蹲著,所以他還是先來病房解決我的問題。
我一見面馬上很焦慮地跟他說“醫生,我脖子上的淋巴結果然又長大了”blabla,然後我醫生問“你自己比較過了嘛?”,我說“比較過了”,然後我就意識到,自己只是在手機上對照了下尺寸,默認他應該知道我所說的結論背後的背景信息是不對的。要知道我有三次PETCT報告,多次多個部位的增強CT,一個月一次全身B超。要知道不同的影像學測量方法、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部位,報告裡有不同的描述維度等等,我自己都背不出來,憑什麼要求人家醫生可以迅速地作出判斷?
我都沒有認真簡明地整理過既往的影像報告,似乎沒資格說“比較過了”。
醫生還是很認真地點開住院系統幫我看了下我那繁多的報告,悉心安慰了我幾句。
我事後非常後悔衝動地跑來辦公室佔用醫生晚飯時間,自己卻沒有把自己的事情足夠認真重視對待。
做過那麼多PPT和表格,寫過那麼多報告和導圖,難道就忘了就醫本身也是要有專業精神在裡面的麼?
我回到家規規矩矩地(再也不偷懶了)按照類別整理了圖表,希望下次醫生可以免於翻我一沓子報告記數字做分析,而是可以有一些整理的結論可以看。
對於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我認為我們是有必要成為學習型患者的,尤其是年輕人,有學習能力的時候多瞭解、減少醫患間常識性的信息不對稱、認真瞭解患者教育等活動,是有利的。另外,學習型也意味著,自己作為一個老病人,可以多反思總結下經驗,減少彎路、減少誤解、減少麻煩,方便自己也方便醫生。
五、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始終認為,醫患關係也是需要遵守正常社會生活秩序準則的一種社會關係。
不能因為自己是個病人,處於弱勢的處境,就全然放棄了公序良俗的處事方式和為人準則。
我們是病人,也是社會人,縱然因為生病有很多困難、遭遇一些歧視和不公、也可能碰到醫患糾紛這些糟心事,但是對於整體的就醫秩序,我們也是秩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既是參與者,也是守護者。
我們不能邊抱怨邊破壞,不能邊享受邊自私,而是應該保有一定的專業精神、敬畏心、尊重,在向醫生、醫院託付性命的時候,也給予對等的尊重、理解、共情和體面。
閱讀更多 醫脈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