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和张辽同样是拒不投降,为何曹操放了张辽而杀了高顺?

L-鹏


答:提问问题的人绝对没看过《三国志》,可能只看过小说《三国演义》或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所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实际上,高顺是个非常明气节的人,宁死不降,所以死在了曹操的屠刀之下。

张辽是个滑头,他不但没有“拒不投降”,反而早早就抢在吕布兵败前率部投降曹操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张辽没有“拒不投降”,而是早早就率部投降曹操了!

张辽没有“拒不投降”,而是早早就率部投降曹操了!

张辽没有“拒不投降”,而是早早就率部投降曹操了!

这可不是我打诓语来骗大家。

《三国志.张辽传》里写得清清楚楚:“太祖(指曹操)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不过,与高顺从属于吕布有些不同,张辽原先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从事官,被丁原派赴京城接受大将军何进的领导。大将军何进后来又派他前往河北募兵。张辽募兵归来,何进已被宦官所杀,即张辽就和何进的其他部属一样,从此统兵从属于董卓。所以,张辽在吕布军中仍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吕布部将。

张辽后来的成就不用多说了,在合肥之战中,独领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威震江东。

“张辽止啼”也从此流传千古。

张辽为历代所推崇,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实际上,高顺的军事能力比张辽强。

高顺所训练的七百余“陷阵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高顺在平定河内人郝萌的变乱过程,堪称惊艳,一夜之间平乱,手法完美,无懈可击。

高顺痛击夏侯惇、两次大败刘备手下的关、张二将,也足现名将风采。

可惜的是,下邳身死,未能有更大的作为。

话说到这,有人可能会问,史实是高顺不降被杀、张辽投降得生;但小说《三国演义》里,高顺和张辽都是拒不投降,为何曹操杀高留张?

这正是小说里存在的一个BUG,不用过多分析。

反正,小说《三国演义》追求的是“三分实七分虚”,本身史实是高顺被杀、张辽得生;那罗贯中总不能在这儿把张辽给写死了吧?但他为了塑造张辽的英雄形象,又不愿让读者知道张辽主动投降的丑行,就只能硬着头皮写高顺和张辽都拒不投降,最后闹出了高顺被杀、张辽得生的别扭情节了。

读小说,还得查一下史书,这样才能解惑。

顺便举一例,少年时读《三国演义》,看到廖化能单枪匹马从麦城杀出,而武功盖世的关二爷却不行,非常纳闷。

后来查《三国志》,方知“廖化能单枪匹马从麦城杀出”事为虚构,真实过程是:廖化投降了东吴,后来用诈死计逃回了成都。

一笑。


覃仕勇说史


问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一下,正史里张辽并没有拒不投降,而是在吕布死后就率部投降了曹操,因此曹操杀高顺而不杀张辽,所以题主这个问题只能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回答了。

曹操在吕布部将宋宪、魏续、侯成的内应下攻占下邳以后,吕布、陈宫、高顺和张辽都被曹操俘虏,曹操第一个问的就是高顺“汝有何言?”结果高顺不做回答,曹操一怒就将他杀了。

接着是陈宫,曹操对陈宫是真有招降之意,几次三番重提两人当年交情。但是陈宫坚决不降,反而主动求死,所以也被杀了。而吕布倒是想投降,曹操也有些犹豫,但是因为刘备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曹操觉得有理,于是吕布也被拖出去砍了。

最后一个上来的是张辽,本来张辽和曹操话不投机,曹操已经拔剑在手想亲自杀张辽了,结果刘备抓住他胳膊,而关羽则跪在面前求情。曹操最终没有杀张辽,反而脱衣给张辽披上,张辽感恩,于是降了。

从这里看,曹操在开始的时候唯一真心想招降的只有陈宫一人而已,其他人则可有可无。高顺在曹操问话是一不服软,二没人求情,曹操又想杀一个人立威,好吓唬一下陈宫,于是就成了第一个牺牲品。

而张辽则是运气好,在曹操要砍他的时候有刘备和关羽的求情。此时曹操有心招纳刘备,关羽也是他喜欢武将,因此顺水推舟招揽张辽。结果张辽也很给面子,曹操一示好,马上就降了,这才免去一死。


不沉的经远


高顺和张辽都曾是吕布麾下的大将,也都是吕布非常信任的将军。高顺和张辽作为下属绝对是尽职尽责,高顺更是屡进忠言于吕布,吕布虽知其忠而不能用。吕布这领导当得确实不怎么样!


吕布兵败之后,高顺和张辽也都被曹操所擒。由于刘备等人的力劝,张辽归于曹操旗下,如后更是建立不少功勋。相反,高顺的宁死不屈让他无缘再征战沙场、无缘再抒写传奇。

高顺的戏份虽不多,却也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关键词--陷阵之志(身为将士,都要视死如归,要有敢于冲锋陷阵的志气和精神。就像李云龙的亮剑精神)。

说到陷阵之志,就不得不再说一下“陷阵营”。随着战争模式的发展,到东汉末年已经相当成熟。各种战略战术、各种特殊兵种都灵活的运用在战场当中。当时,吕布手下就有一只战斗力极强的特种部队,叫“陷阵营”,其指挥官就是高顺。陷阵营号称有千余人(估计也就几百)装备精良,个个骁勇善战,所到之处皆攻必克、战必胜。曾重创刘备、击败夏侯惇(还使夏侯惇失去一只眼睛)


张辽虽猛,感觉还是要比高顺逊色几分。对于如此人才,曹操自然是非常喜欢,希望有多少来多少。但最后曹操还是斩了高顺,为何?

末将以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高顺太厉害了。

要知道曹操在与吕布的交战中,所有的败仗几乎都和高顺有关系。如果招降高顺的话,真不知道曹操手下其他将领会怎么想(尤其是独眼夏侯惇)。为安抚人心,即使再爱高顺也只能忍痛割爱。

上面这个想法呢!末将自己都觉得有点小人之心,想曹操及其手下的将领怎么也不会是如此小气之人。


第二:没人给曹操台阶下,尤其是刘备。

我们看啊,曹操要杀吕布,非但没人求情,刘备反而还煽风点火一番。结果吕布被杀。

然而当曹操要杀张辽的时候,刘备、关羽这两兄弟就站出来求情了,曹操心中自然高兴,顺势就免了张辽一死并收入麾下。

而轮到高顺的时候,又没人站胡来求情,所以也就直接杀了。对于刘备为何不为高顺求情,末将以为是曾经高顺击败过刘备,高顺曾攻破沛城并俘获了刘备的妻儿。让刘备心中有点耿耿于怀。


第三:高顺但求一死。

上面说了高顺有陷阵之志,有亮剑精神。所以高顺是非常有气节的。

好像有句话叫做“千金难买老子愿意”。

但求一死,决不投降。

想想,高顺这般猛将却早早的就退出历史舞台,也着实让人感到遗憾。

茶余饭后历史小话题,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左将军


这个问题的奥秘,在《三国志张辽传》。

同样都是吕布手下大将,为什么高顺被杀而张辽深受曹操重用呢?

因为高顺是被俘虏的,而张辽是主动投诚!这就是两人的本质区别。

高顺才是吕布手下第一战将

高顺很能打,不但能打,还擅长治军。他的陷阵营,不到千人,却攻无不克。高顺还曾独当一面,攻破刘备、夏侯惇联军。


高顺对吕布很忠心。他久随吕布,知道吕布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好冲动,做事不过脑子。就常常劝吕布,做事要深思熟虑。吕布对他也很信任,虽然高顺有些话说的很直接,甚至有些埋怨的意思,但吕布也不以为意。大概正是因为这一点,高顺对吕布死心塌地忠心耿耿,最后兵败被擒,曹操有意招降,高顺坚决不从,甘心赴死。

张辽与吕布的关系比较特殊。从同事到上下级。

张辽与吕布都曾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下属,所以他俩是不折不扣的同事。后来丁原、何进被董卓杀,张辽又与吕布当了董卓的下属。这一次,张辽成了吕布的手下。

后来吕布杀董卓,长安混战。吕布投奔徐州,张辽跟着吕布跑了。当了鲁相,年仅28岁。

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

张辽之所以追随吕布多年,是乱世里生存的需要。张辽出身底层,没有门阀势力支持,除了吕布,也不认识别的什么人物。所以一直跟着吕布,毕竟曾经是同事,也算是知根知底。


以张辽的才干勇略和志向,估计他内心深处看不起吕布,只不过为了生存不得已屈居吕布之下。

等到曹操在下邳大败吕布,张辽立刻率领剩余的吕布军人马投降。曹操非常高兴,赐张辽关内侯。

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高顺硬扛到底,张辽主动投降,还带来不少人马,曹操当然杀高顺了。


上将嗳福斯


高顺和张辽都是拒不投降,为何曹操杀掉高顺,却收降张辽?



这个提问其实把高顺拔高了,高顺当时只是啥话不说,比起张辽破口大骂差的远,然曹操却接受张辽投降,杀掉高顺,确实让人有点费解。不过,参考高顺、张辽被押到曹操面前时,各种外部因素,就能理出一些头绪。高顺押上来的稍早一些,当时,吕布已押到曹操面前,吕布看见原旧将宋宪、魏续站在曹操身后,不由得斥责说,以前待你们都不错,为啥要背叛孤家?



宋宪回复说,你只听妻妾言,不听大将计谋,这叫啥待遇不错啊?吕布顿时哑口无言。这时,高顺押到,曹操顺口问到 :“汝有何言”?高顺可能平时不善言辞,这时一句话不说,曹操心烦,下令拉下去斩首。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前面曾经有曹操的恩人陈宫,也被押到面前,曹操想起在中牟县,陈宫不顾及自身,冒险放自己逃走,还很仗义的弃官,跟随自己一起逃跑,本想留陈宫一命,但陈宫因对曹操杀害吕伯奢,耿耿于怀,不仅当年半路弃曹操而去,即使数年之后,也不肯原谅,坚决不与曹操妥协,更别说投曹给曹操干事。



曹操无法,只好答应好好照顾陈宫家人,令人拉下去成全陈宫,曹操还亲自送陈宫走下城楼,以回报当年之情。曹操刚回到城楼,心里还在为陈宫的事伤心,高顺押到,曹操问话,高顺不答,惹得曹操更加气恼。如果高顺了解曹操性格,对吕布来一番义正辞严的斥责,或者直接大义凛然、慷慨激昂,没准曹操会转怒为喜,放掉高顺。



不过,高顺有一个大漏子,就是当年与夏侯惇开战时,高顺、夏侯惇大战几个回合,敌抵不住,败走逃跑,夏侯惇追击时,高顺部下曹性,暗放一箭,射中夏侯惇左眼,夏侯惇当时伸手拔箭,连同眼球一起拔出,铁血夏侯惇大吼一声 : “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一口把血淋淋的眼球吞了下去,两军将士,惊得目瞪口呆,夏侯惇自此成了独眼龙。这夏侯惇可是曹操红人,惹不得,曹操最后给夏侯惇的,是自己魏王爵所能封的最高军职--前将军,曹丕继位并接受禅让,成了皇帝后,前将军由张辽担任(夏侯惇两年前已死)。这个仇夏侯惇不会忘,曹操也一直记着,说不定破城之前,曹操、夏侯惇已有默契,高顺得以命抵账,当然,这只是猜测。



张辽得救被曹操接纳,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张辽大骂曹操后,曹操拔剑要杀张辽,刘备、关羽一个拉住臂膀,一个跪在面前,央求说,这等忠心义胆的人,正应该留用。曹操也顺势放下宝剑说,孤素知文远忠义,故试探耳!并把一领战袍,披在张辽身上,张辽这时也放弃对抗,表示愿意归顺曹操,于是,一代名将得以保命,建立功勋,扬名后世。(613)


流誉后



张辽和高顺同样是拒不投降,可曹操却放了张辽,而杀了高顺。这应该是“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在正史中,张辽是主动投降,而高顺是曹操直接下令杀掉了。

这边既然是演义问题,那就根据演义的剧情来分析……


在演义中,作者没有着重介绍张辽。首次出场是在“吕温侯濮阳大战”一节,从大将曹仁的口中,得知了吕布麾下,陈宫、高顺为辅,健将八人。而这健将八人,就包括张辽在内。

张辽正式出场的时候,罗贯中也只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为头面如紫玉,目若朗星,年二十岁,官授骑都尉,雁门马邑人也,姓张,名辽,字文远。——参考,“演义”罗本

也就是说,在三国演义中,张辽是没有投降前科的。


而在吕布白门殒命一节,张辽被曹老板抓到之后,并没有像吕布一样摇尾乞怜,请求曹操的饶命。相反,他正义凛然的说道“只可惜火不大;若火大,烧杀你这国贼!”让众人看到了他大丈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

曹操也是爱才之人,在兖州、徐州的一系列战役中,曹操深知张辽之勇,深知张辽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

听了张辽的一席话,虽然他面子上过不去,非常的生气,表面上拔剑要杀掉张辽。但是!他的内心,却已经开始欣赏张辽了。

随着关羽、刘备的双双求情,曹操也算找到了台阶下。于是马上换上了笑颜:

操掷剑,大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之士,故相戏之耳。”曹操亲自释辽之缚,自与衣穿,曰:“纵使杀吾妻子,亦不记仇。”辽遂降。——参考,“演义”罗本


曹操不杀张辽的原因:

第一,张辽是忠义之人,没有投降的前科

第二,张辽有气节,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第三,有刘备、关羽的求情,曹操有台阶下

第四,张辽武艺高强,军事能力出众,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虽然高顺的军事能力同样非常出众,而且忠义无双,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节。

但是!他的情况跟张辽不同。

首先!军士把高顺拉到曹操面前的时候,曹操并没有直接下令杀掉高顺,而是主动问他“汝有何言?”曹操这一问,实际上是个试探,他深知高顺的军事才能,所以想试探一下,高顺能不能够为己所用。

但是!高顺接下来的举动,却让曹操彻底无语了。他既不为自己辩驳,也不生气,也没有怒骂曹操,仿佛把这个世界看淡了,非常平静的等待着死亡。

哪怕是愤怒,哪怕是怒骂曹操一顿,都可以有一线生机。但高顺没有,他选择的是沉默。而且从始至终,他都非常的平静,仿佛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值得他留恋的了,也没有值得他愤怒的了。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当人的生命到了尽头的时候。一切的争斗,一切的算计,一切的怨恨,甚至于喜怒哀乐,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高顺是在求死。而且是毫无回旋余地的求死。同时也不像张辽被杀的时候,有刘备、关羽为他求情。


爱尚文史


高顺和张辽都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期的名将,在最初的时候是效忠于吕布的,可是因为吕布的一意孤行,使得本来就要冉冉升起的乱世将星,却在后来陨落。都说乱世之中出英雄,但在乱世之中因为“人才频出”,这便使得那个时候的英雄多会折戟沉沙,而在这些人中,高顺便是一个。

高顺

因为史籍和史料的原因,所以使得高顺的出生日期不详,这可能是因为他在从军的时候将自己的生年谎报了,这就好像秦国的名将白起一样。他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便在吕布的军中做事,官置中郎将。根据历史记载,高顺是一个性格分明且中忠义无双的人;他不仅拥有极高的军事才能,在个人约束和“慎独”上,也颇有儒学大家的风范,。他在管理军队的时候,以“严”字文明,对于属下所犯的事情,都能做到不认亲疏、以法而罚;正是如此,这才使得高顺一直在吕布的军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和人气。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手下有一支吕布军中的精锐之师,这便是顶顶有名的“陷阵营”,就顾名思义来说,这所谓的“陷阵营”的内涵便是“冲锋陷阵”的意思,说白了便是吕布军中较为勇猛的部队,敢于和敌人血拼,敢于和敌人厮杀,他曾经依靠这只军队多次重创曹操和各路势力。

最后因为吕布被捕,他因誓死不降,所以在便被孟德所杀。

张辽

爱读三国的同学大都知道这号人物,他本是吕布麾下的一员猛将,但是在吕布被杀后归顺了曹操,从此人们再提到他的时候,总是会以曹魏名将著称,闭口不提当年吕布。在归顺了曹操后他便随主公四处征讨,因为勇猛过人所以屡立新功。

据说,在曹魏集团和东吴集团在合肥进行“合肥之战”的时候,张辽为了打击孙权的士气,为了给这位他们眼中的小儿上一课,他便带着自己亲手组建的800名死士,去打击和冲击孙仲谋的十万大军。在听到此讯的时候,仲谋本是不懈,但是在张辽不断向前推进的消息传来后,他也对这位勇猛之人很是忌惮。根据史料记载,张辽的此次冲击,一路从东吴的外军打到了中军、打到了主帅旗下。

后来,他又用七千人攻破了吴军的十万大军,也差点活捉了这位东吴少年郎。因为作战迅猛,所以他也被人们列在了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的位置。

在曹丕登基后,他因为得病而退居二线,可即使他身体有恙,曾经被打怕了的仲谋,却还是对这位老对手很是忌惮和害怕。在黄初三年的时候,他因战事紧张而复出,带着陈年老病将吴将吕范击败。也正是在击败了吕范后,他也因为病情恶化而在五十四岁的时候与世长辞。

曹操为什么只杀高顺而不杀张辽

首先大家要知道,高顺的性格过于忠烈,而且不容易驯服,拥有较大的志向。我们从他不喝酒、严于律己就能看出端倪,这样的人就算表面答应归顺,我想多疑的曹操也不敢将其放到重要的岗位上。

其次,高顺大败过曹操的军队,曾经给他和他的军队带来过很大的创伤,所以在俘虏了高顺后,若不将他正法,很难向自己手下的兵士交代,很难安抚自己的本来的阵营。

之所以曹操会接受张辽,一是因为他知道此人不想死,骂自己不过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忠义,做做样子。而且此人勇多于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比高顺更好的驾驭。


木剑温不胜


就让小白来告诉你真相吧!

最大的原因就是张辽是主动归降,而高顺是被动的。

整个下邳之战,吕布高层处死只有吕布,高顺,陈宫三人。

陈宫是被宋宪,魏续,成廉给绑着投降的,吕布是穷途未路下城投降的,高顺忠心吕布,想必也是力战而被擒,张辽是率众而降。

首先,张辽是主动投降,而且手下有众多士卒,曹操当既封其为中郎将,赐为关内侯。

吕布与曹操交战多年,士卒多有怨者,当杀首恶以安众心。

陈宫,当年兖州事变元凶,吕布,天字第一号战犯,高顺,敌方第一死忠兼打手。

如果吕布能活,高顺自然不用死,可惜吕布罪不可赦,高顺只能陪葬。

主薄王必进言:"吕布无义,他的残众皆在外,不可不杀"。吕布已是众叛亲离,这个残众只能是高顺的陷阵营,个个都不是易与之辈,所以,灵魂人物高顺必须死。

高顺之死,一是消除隐患,二是给曹军诸将一个交待。

其实,以曹操的爱才性格,如果高顺服软求饶,很大概率可活,毕竟主犯只是吕布,可是高顺太倔了,吕布都服软了,就他驴脾气,而且曹操与他还没交情,杀就杀了,没负担,杀个陈宫,曹操还泪洒长空呢。


本次基于三国志,原创不易,欢迎各位朋友关注,给予小白更多动力。

小白又改名了


也许态度就能说明一切,曹操击败并俘虏吕布时,高顺是沉默不语,而张辽则是主动率领手下军队投降曹操,如果你是曹操,你也会和曹操的行为一样。

高顺的沉默已经说明了一切,说明他不想投降,而张辽的主动投降,是曹操无法拒绝的,总不能把主动投降的人给杀了。



除此之外,历史上的张辽远远比历史上的高顺更有名声、更有能力。

当吕布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主薄时,张辽同一时间是丁原的从事,主薄和从事都是刺史的佐官,两人都是因为武力被丁原征召,在丁原没有应何进邀请进京时,张辽与吕布身份地位是不相上下的。



丁原进京后,同时带上了张辽与吕布,后来张辽被大将军何进派到河北去招募士兵,同一时间,吕布在丁原手下任职,相比之下,张辽受到丁原的上司,当时的三军总司令何进的派遣去招兵,如果不是能力出众,颇得信任,恐怕何进也不会让张辽去了。相比之下,张辽比吕布更受到领导的重视。

而大概在同一时间的曹操,在洛阳被汉灵帝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西园八校尉不受大将军何进管辖,而是听命于大宦官蹇硕。何进为了抗衡蹇硕,派遣人员外出征兵。



当张辽带着招来的千余人回到洛阳时,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大将军何进被杀,吕布又杀了丁原,投靠董卓,何进旧部及何苗部都投降了董卓,于是张辽就带着招募而来的千余人投降董卓,因为同为并州人,张辽被董卓指派为吕布手下,直到这个时候,与吕布一直同级的张辽,才首次成为吕布的手下。

吕布杀董卓后,张辽仍然是吕布手下,两人是同乡,又是同事,天然亲近,两人身为并州帮,与董卓的凉州帮原本就格格不入,吕布被李傕、郭汜击败后,张辽就一直跟随吕布到处征战。



但是张辽的经历绝对不一般,公元197年,张辽就已经官至北地太守,鲁国国相,当年张辽只有28岁。太守或者国相相当于一郡之地的主官,既有行政权,又有兵权,张辽算是吕布手下半独立的将领,而且地位很高。

高顺的来历史书没有记载,也不知道其出身,只知道高顺是吕布手下的一员将领,官至中郎将,高顺的手下有一支700人的精兵--陷阵营,高顺率领陷阵营作战非常勇猛,因而得到吕布的赏识。



高顺为人还非常忠诚和正真,吕布被叛将郝萌偷袭,第一个想到求救的人是高顺,说明高顺深得吕布信任,但是不久之后,吕布就夺了高顺的兵权,只在有仗打时,才将军队划给高顺,高顺实际上在吕布阵营地位是非常低的。

张辽早在为何进招兵时,手下就有一千余人了,远超后来的高顺陷阵营人数,以高顺的官职和地位来说,在吕布军中应该是校尉级别的将领,而官至北地太守和鲁相的张辽,在吕布军中应该是独当一面的将军级别的将领。



曹操围攻下邳城,击败吕布,吕布投降,当时的陈宫也被吕布手下侯成、宋宪、魏续给绑了献给曹操,当时的张辽不在下邳城中,应该是独自带领一支军队在其它城池镇守,张辽在听闻吕布投降后,率领吕布手下余下的军队一起投降了曹操。

当时陈宫与高顺是不愿意投降曹操,因此被曹操所杀,曹操再历害,也不能让一个不愿意投降的人投降,对于不愿意投降的人,再有才能又有什么用呢?不能为我所用的人才,曹操一律是杀,比如陈宫、沮授都是不愿意投降,被曹操杀害的,高顺也不例外。



况且高顺在历史上的名声和地位并不高,只是吕布手下的一名校尉级别的将领,这种将领曹操多的是,况且也没有觉得高顺有多历害,毕竟曹操与吕布在兖州就打了好几年,如果高顺真有才能,曹操应该有所耳闻或者极力收为已用。

曹操杀高顺就三个理由:一是高顺不愿意投降,二是高顺本人的名声及能力也不是很强。三是高顺没兵权,就是一个光杆司令。



但张辽就不一样了,张辽很可能与曹操在之前有过交集,毕竟都在洛阳为过官,况且史书明确记载了张辽投降曹操是带着手下的士兵一起投降的,这种投降曹操是绝对不可能杀的,一定要收留的,如果杀了带兵投降的主将,那么他的手下不就造反了吗?

曹操不仅不杀张辽,而且还封张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两汉到三国时期的封侯是因为有功才能封的,张辽投降曹操而被封侯,唯一的功劳就是率众投降了,不然哪有别的功劳,也见曹操是非常重视张辽的,重用还不及,怎么会杀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恢宏瑰丽。


这是我们的历史,这是我们的文化,这是我们的传承与瑰宝!


正如此,才无比精彩;正如此,才琢磨不透;正如此才引无数后人评说。

画风回三国,且看高顺与张辽。

高顺和张辽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三国将领,两人都曾经在吕布帐下效力,是吕布的左膀右臂,得力干将!

高顺,他是一位典型的忠臣,十分注重个人的人格修养,治军严格,不好饮酒,这点在当时是很严格的,领导的“陷阵营”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攻城部队,高顺跟随吕布南征北战,立下了诸多战功,综合而言,高顺是不亚于张辽的优秀将领。

再看张辽,本是聂壹的后人,后为了避免仇怨改姓张,张辽先是跟随董卓的,后来才跟随了吕布,那时的张辽主要以勇武过人闻名,战略方面的能力是在后来才显现出来的。所以,三国

所以,三国前期,高顺的能力要强于张辽,而后期张辽的战绩确实不俗,威震逍遥津是其巅峰!

可见,一个帅才良将,在谁的手下,活的时间长短,都是他能否建功立业、威震天下的重要因数。司马懿就是典型的谋士中活死其他高人的代表!

那为什么曹操要杀高顺呢?在吕布和曹操大战的时候,高顺的陷阵营是曹操最大的阻碍,曹军之中不知道有多少人马死在了陷阵营之手,不仅如此,曹操亲戚夏侯惇在这次战役中也被高顺射瞎了一只眼睛,一山容不得二虎,如果高顺变成了曹操的手下,那么夏侯惇心中必有怨气,那么整个曹操集团的团结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高顺不死,阵亡将士们心中的愤怒也难以平息,所以高顺必须死。

再有高顺是慨然赴死,令死不降!另外当年高顺攻破沛城时,虏获了刘备的家眷,导致刘备心中对他有意见,所以不愿为其说好话,最终高顺便和吕布一起斩首了。

为什么张辽却能活下来,成为曹操的左膀右臂呢?主要曹操当时也是损兵折将,现在正值用人之际,如果没有新生力量的加入,自己的人才只会越来越少。而张辽本身就是一员猛将,而且曾经与关羽相识,关羽当时对曹操打包票,愿意用性命担保张辽是个忠肝义胆的人,一定能忠于曹操。而曹操本身就非常欣赏关羽的耿直,关羽说的话他当然是选择相信啦。于是张辽就被曹操收服,而张辽也是个很识趣的人,曹操为他解开绳索,他也懂得给曹操台阶下,答应了曹操的招降,这不就是曹操需要的人才吗?

关羽和张辽是老乡,曹操那时候已经对关羽有意,势必不会轻易杀掉张辽以得罪关羽,加上曹操本身是爱才之人,见张辽武艺超群,若将其招致麾下,不仅身边多一员猛将,而且日后若想要招揽关羽,张辽便是最好的说客。

另有一说,张辽是带部无路,投降。而非是像高顺被抓获。

综合以上观点,曹操没有选择杀死张辽。


张辽比高顺灵活,不是死忠之人。如果一上来,就投降,反而会令曹操起疑心,那还如何受到重用,他其实也在赌关羽会替他说话。

曹操这一杀一收,(杀高顺,收张辽)是一次非常高明的手段,既安抚了伤亡将士,又表现出自己喜欢招贤纳士,这也算是为自己打了一次广告,以后有什么能人志士都能投降我曹孟德,我都可以跟对待张辽一样对待你们。这样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一举两得。这也可以看出曹操确实杀伐果断,具有相当强的领导才能,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够在英雄辈出的三国一统北方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