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霍元甲:工人武術家一招打敗美柔道冠軍

一箇中外比武傳奇的30年羅生門

1981年,號稱“走過的地方沒遇到對手”的美國柔道冠軍庫瑪來到武術發源地中國踢館,民間武術高手馮志強以北京體育學院衛生室按摩大夫的名義上陣。這個現實版霍元甲的故事,多年來衍生出了無數版本

1982年,北京市體育局主辦的《北京體育》(現名《體育博覽》)刊登出了一篇題為《馮志強巧挫美國大力士》的報道。

署名“馮駟”的文章介紹,號稱“走過的地方沒遇到對手”的美國柔道冠軍庫瑪於1981年9月來到武術發源地中國,循至中國官方武術基地——北京體育學院踢館,數次找人交手均無敗績,遂傲然宣稱這樣的對手對他“簡直是浪費工夫”。在校方的安排下,民間高手馮志強以北京體育學院衛生室按摩大夫的名義,僅以寥寥數招便將庫瑪打敗,並使其心悅誠服。

這樣一則現實版霍元甲的故事很快在武術圈裡被傳得沸沸揚揚,無人不曉。《中華武術》雜誌2000年第7期發表了《忙忙碌碌的馮志強》一文,再次講述了這個傳奇:馮志強裝成一個看病的大夫,和庫瑪比了散手和推手,庫瑪“輸得心服口服,直感嘆中國武術博大精深,神秘莫測”。

30年來,這個故事衍生出了無數版本。為此,《中國新聞週刊》記者重訪了多位相關人士。雖然被訪者大多言之鑿鑿,但對於比武場合、過程甚至結果,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說法。但無論如何,這個羅生門故事的背後,隱隱透出中國武術圈中的派系紛爭,政府對民間武術外交的推動,以及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民眾急於尋找精神偶像以寄託民族自豪感的心理需求。

馮志強:一招定輸贏

在北京志強武館,記者見到了館長、傳奇故事的主角馮志強。

馮志強是中國武術九段,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創始人。他曾跟隨陳氏太極拳名師陳發科與心意拳名家胡耀貞習武。對他的介紹稱,“融內外兩功於一體”。

馮志強今年已83歲,回憶斷斷續續,很多細節都記不清了。對於讓自己聲名遠播的洋人庫瑪,他的印象是“挺壯的”,看起來“很驕傲的樣子”,中文只能說“一句半句”的,但能聽懂。

根據《馮志強巧挫大力士》一文的介紹,時年33歲的庫瑪身高一米八以上,體重一百八十多斤,是美國的柔道冠軍,時任美國太極拳研究社教練。為到武術發源地中國,還特意學了兩年中文。這次,他途經東南亞、中國香港一路打來,未遇敵手,“到中國內地再轉一圈,若仍無對手,那就可以傲然而歸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時任北京體育學院武術系主任的門惠豐找到了在北京電機廠工作的民間武師馮志強。

關於馮志強,當時已有一個傳奇故事:文革期間,他在北京電機廠當工人,有一次,近千斤重的電機忽然脫鉤下墜,被衝上前去的馮志強托住,底下兩個目瞪口呆的工友得救了。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諸如:試馮志強功夫的人似乎還沒碰到他身上,就被“叭”一下彈飛出去;公園裡10個練武的小青年排成一列縱隊,合力也不能推動他分毫,反被他運勁推得東倒西歪。

“算是官方邀請,我跟門惠豐也有點私人關係。”馮志強對《中國新聞週刊》說。馮志強覺得基於自己的功力,打敗這個洋人問題不大,就同意了。

馮志強回憶,1981年9月2日,比武在北京體育學院裡一處空曠地舉行,現場只有“個別人”。至於假扮體院校醫院大夫一節,他說不記得了。

馮志強對《中國新聞週刊》記者描述,兩人過上招後,庫瑪先打他的頭部,反被他一拳打中章門穴,庫瑪頓時腦袋磕地,摔得有點暈呼,馮把他拽起來。庫瑪連說“很好”,不用比了,“你的功夫很高”。“比武都這樣,有時候就一招(定輸贏)。”馮志強說。

“我當時對他說,我的功夫在中國是最不好的,更高的功夫你沒見到,碰上你就得掉命了。”馮志強笑一笑,對《中國新聞週刊》記者解釋道,“我騙他的。”

在馮志強的敘述中,比武之後的情況是這樣的:不久,庫瑪回國,此事也無人再提起。沒想到《北京體育》卻發表了《馮志強巧挫美國大力士》。文章發表後他曾找到作者,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這樣寫出去發表,影響不好。作者道了歉,說外國人不一定能看得到這篇文章。

但是庫瑪不但看到了,而且生氣了,“認為我馮志強不講信用,在背後說他壞話”。庫瑪著急之下,還出了車禍,出院後,又來北京找到馮志強,要求再次比武。馮志強解釋自己對此報道並不知情,二人也在幾次“點到為止”的比武后前嫌盡釋。

馮志強弟子:背後有官方推手

馮志強的弟子馬來旺目擊了這場比武。那一年,他26歲,是北京地鐵的一名員工。

50多歲的馬來旺現在常年在北大、中科院物理所等院校教授學生武術。他為人低調,不像《中國新聞週刊》記者接觸過的很多武術圈人,總愛把話題拉到自己身上。他的講述,遠比當事人自己更完整、詳細。

馬來旺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這場比武背後有官方的推手——“一個外國人來中國比武,必須把他的氣焰給打打。”

他後來聽馮志強工作的北京電機廠工會的人說,1981年8月,北京市體委發函到廠工會,替他請假三天,理由是“接待外賓”。“那時候借人、請假,都得有個官方的證明。”馬來旺說。

9月2日,馬來旺和馮志強的其他五六個弟子,一大早就來到體院觀戰。他發現校方還多找了幾個替補的,因為,“萬一馮先生不行呢”?

馬來旺記得,馮志強是穿著工廠的藍色工作服去的。校方說這個比賽比較正式,因而找了一件運動服給他套上,背後印著“北京體育學院”。

比武在北京體育學院武術館裡舉行,當時在場的有四五十人,除了武術界的人,還有一些外國留學生。

馬來旺回憶,比武開始前,在北京體育學院校醫院工作的李永昌主持了一個簡單的儀式:介紹比武雙方,說明比武的目的——庫瑪一是想切磋,二是想拜勝者為師,並稱,比武是為了“促進中美人民友誼”。李永昌還宣佈了比賽規則:不許戳眼睛,不允許襲擊後背、後腦,打倒了算一局,打重了就停止比賽,等等。雙方均表示沒有異議。

一開始,庫瑪用勾拳攻擊。馮志強並不適應,“開了兩次手沒開中”,只把攻擊的拳給彈開,後來好不容易一掌打在庫瑪正胸,一下子把他打退了好幾步。

庫瑪急了,朝馮志強就蹬了過來。馬來旺比劃著告訴《中國新聞週刊》記者,這一攻擊招數,特別像跆拳道。

馮志強往後一閃,庫瑪踩上了他的右腳。馮稍一定神,猛地一拳打向庫瑪胸口,庫瑪閃開了。但他沒閃過第二拳,摔了下去,頭重重地磕在木地板上。

這一回合持續了兩分鐘。

歇了10多分鐘後,兩人開始了第二回合。庫瑪先攻擊,馮志強突然一下扣住他的腕子,一撇,就把他摔出去了。庫瑪的腰“震得夠嗆”,當即表示不打了。

庫瑪受傷不算太嚴重,但下場後只能貓著腰走,連說“verygood,這才叫中國武術”。馮志強的右腳腳骨其實也受了傷。“第一次打外國人,馮先生是出了不少汗的。”馬來旺說。

比武之後,兩人去了醫務室。按摩完後,庫瑪通過翻譯要求馮志強演示一下剛才是怎麼把自己弄倒的,於是兩人又推了一次。馮很容易地把庫瑪打倒,大家誰也沒在乎。

後來,馬來旺又在北京的天壇公園見過庫瑪。據庫瑪自己說,他回到美國後,因為輸了比賽的事情被人知道了,臉上無光,武館和俱樂部也都垮臺了。庫瑪向馮志強提出拜師,但被拒絕了。

馮志強另一弟子:整個故事被放大

馮志強的另一個弟子、武術家真子當時雖然不在場,但提供了作為圈內人所知的一個側面。

真子從50年代就開始練習太極拳,在圈裡名氣不小。他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有些事情不好說。”

“當時體院哪有那麼些人會推手?只好上公園找。他們找到一些所謂名家,到那一搭手,啪一下又給摔了。”真子說,“庫瑪連著打敗了3個人,中國武術現眼了。”

真子所聽到的比武經過是,庫瑪每天要去北京體育學院的校醫院學推拿,校方於是安排馮志強假扮校醫院大夫,等庫瑪按摩完,馮被介紹給他,提出比試。

“後來庫瑪輸掉,是因為他根本沒往心裡去;馮志強這邊則是鉚足了勁。”真子說,“那根本就不是比武,人家是去那按摩的。要是正規比武,庫瑪絕對不會那樣的。不道德,違反規則。”

真子告訴《中國新聞週刊》記者,傳統武術的比賽是這樣的:籤一個“生死文書”,同意不分男女、門派、體重、老少,搖簽出來打。

真子認為,整個故事被放大,有另外一個背景。

當時,練太極的人很少,全北京的練習者加起來也才100多人。改革開放以來,其他拳種紛紛成立各自的協會組織,陳氏太極拳也在1983年成立研究會,試圖推廣本門拳法。成立大會除了提出讓10個優秀師傅開班教授太極,更提出一個設想。

“當時的說法是,一定要把馮志強捧一捧,這樣便於陳氏太極拳的推廣。”真子說。“馮志強有個侄子是記者,就是他把這件事給報道出來的。”

真子認為,沒這記者,“這事情等於零,不會越吹越大”。因為,要說跟外國人比武,他自己就不知道跟多少老外比過,都沒人來報;而馮志強就打了個“假的”,就那麼火,30年過去了還有人問。

也從未有媒體對此進行過求證。“一沒違法,二不危害國家政府,打敗了美國大力士,對國家還有好處呢!中國人不就圖這個嗎?”真子說。

武術系主任:我們把推手當成文明的遊戲

作為整個比武的關鍵人物,門惠豐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庫瑪並不是第一個來新中國切磋武術的外國人。

時任北京體育學院武術系主任的門惠豐無疑是當時官方武術的代表人物。文革期間,門惠豐就開始跟隨中國武術團前往多個國家表演武術。他們始終嚴格遵循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要求,出國表演時不允許同別人比試,禁止打鬥,只以套路形式表演,練練推手。

漸漸地,中國武術在國外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外國人提出來想學習武術。改革開放後,北京體育學院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

也就在這時,庫瑪來到中國,找到體院外事處。

據稱,庫瑪6歲開始練猴拳、少林拳,後又學會氣道、形意、八卦、太極。他對門惠豐表示,自己是來尋找師祖,並與武術家們切磋武藝的。

但找到師祖後,庫瑪卻失望不已。他對門惠豐用手比劃了一個小圓圈:“喲!我師祖胳膊腿才那麼點粗!”

“那年頭家裡困難,都是餓的。”門惠豐說。

庫瑪提出要跟門惠豐學推手。但他又說,自己以前拜師父的規矩,都是師父必須得先打敗他,他才能認師父。

門惠豐拒絕了:“沒那回事。我們是尊師重道,你不尊重老師,老師教你了東西,你反把老師打敗了,你還學什麼?你快走吧。”

庫瑪仍不死心,堅持要找人比試。

“我是管理者,我不能出手。”門惠豐請了馮志強等幾個武術界的朋友,因為他們“也有把力氣”。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新聞週刊》記者,在中國,民間和官方武術家之間的關係其實十分微妙。民間武師們通常對院校裡的套路和散打嗤之以鼻,私底下諷刺套路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散打只不過是拳擊加腿再加摔,不算中國武術。而很多官方武術家提起民間傳統武術,通常也都不大瞧得上,認為他們“沒文化”,所謂“只殺不打”(即強調自己的功夫跟人過招會讓人斃命,所以不比武)只是“嘴把式”,面對散打運動員不堪一擊。

但門惠豐此刻還是選擇了民間武術家。

門惠豐讓馮志強穿上了醫務室大夫的衣服。發表於1982年的《馮志強巧挫美國大力士》提供了此處的細節:“1981年9月2日上午,陽光明麗,金風送爽。北京體育學院的衛生室裡來了一位重眉毛、大眼睛、虎背熊腰、體格魁偉的老工人。一進門,李大夫就讓他穿上白大褂——當按摩大夫。……不一會兒,武術教練門惠豐陪著一位美國大力士來到衛生室。”

在門惠豐看來,比武過程幾乎談不上。“就是讓他們摸一摸,推一推,然後庫瑪說馮老師‘有勁、有勁’。這是我看到的。”

其他情況,門惠豐表示,他不清楚。

門惠豐說,他最終也沒同意收庫瑪為徒。“我說:‘你把推手當成毆鬥,我們把推手當成文明的遊戲。’”

“後來這事在小報上登得厲害,我一聽,這是講故事呢。講得很精彩。”門惠豐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中國的武術都這樣。不過不宣傳,這些人就得餓著。還是得宣傳。”

遺憾的是,《中國新聞週刊》記者經過多方查找,始終沒能找到庫瑪本人進行採訪。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真子為化名。實習生薛雨萌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