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歷史上比較著名的科學家最後都鑽研神學?

___葛某某


大家一定想知道,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為什麼“晚年痴迷神學”?

(牛頓)

我們在教科書上學到的牛頓,是一位閃閃發光的人才,不僅有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還在數學、光學、熱力學、流體力學等等方面,有過卓越的貢獻。所以,就算是剛剛上中學的孩子,也知道這位牛哄哄的“偉大的科學家”。

然後,近幾年網上總有一種說法:牛頓晚年開始痴迷神學了!

啥?這麼偉大的科學家,怎麼可能痴迷神學?開玩笑吧!但是,這個段子是事實,而且現實更加誇張:牛頓不是晚年才研究神學的,人家從年輕的時候就堅定不移的相信神學。

英國作家邁克爾·懷特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叫《最後的鍊金術士:牛頓傳》。西方最著名的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稱呼牛頓是“最後一位魔法師”,並且這位經濟學家還在1936年買走了牛頓的鍊金術手稿……


一直以來,我們對於牛頓的認識,也包括對牛頓那個時代的認識,總是不夠全面。牛頓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從未懷疑過上帝。

(神秘的鍊金術)

在擔任三一學院主修課研究院的時候,他發誓稱:“我將用我的靈魂擁護基督教,如果我不能把神學作為我學術研究的目的,並在需要時遵從神聖的旨意,那麼我將退出三一學院。”

牛頓一生都在研究神學,只不過他沒有一頭扎進宗教典籍中,他選擇了研究自然,剖析宇宙——對於牛頓來說,他的一切“科學”的研究,都是為了理解上帝是如何創造了這個精妙的世界,這其中的規律到底是什麼。

也就是說,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牛頓是用“科學”的方式,去理解神學。

在牛頓33歲的時候,他寫下了這麼一段話:這個通過神靈影響的神聖鍊金術是時間的開端……這是確定無疑的,因為全能的上帝在開始時就按照重量、數量和大小以完美的比例和諧創造了天上和地上的事物……鍊金術並不僅僅是從事金屬研究,只有無知而頭腦簡單的人才會這樣看,所以他們才會懷疑這門高尚的科學……(漢斯·魏爾納·舒特《尋求哲人石:鍊金術文化史》)

一般人只知道牛頓的微積分和天體力學,從不知道牛頓還是一位“鍊金術士”。


牛頓熱愛鍊金術,而且是鍊金術士中非常專業的、層次極高的一位研究者——因為對鍊金術的不瞭解,很多人都以為他們是“魔法師”。

(鍊金術)

實際上,鍊金術起源於古埃及的神廟之中,當時的工匠和醫生,通過煉製金屬及藥物,試圖尋找更好的物質,萬能靈藥或者貴金屬。鍊金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之後,迅速受到一部分人歡迎,雖然教會在整個中世紀都打壓鍊金術,不過依然出現了一批大師級人物,比如大阿爾伯特、阿奎那、羅吉爾·培根、馮·威蘭諾瓦,以及著名的雷蒙德思·盧勒……

鍊金術並非簡單的“煉製黃金”,而是更全面的研究所有自然界的物質,通過燒煉等手段,尋求一種“轉變”。比如把各種金屬按照不同比例煉製,看能不能出現更為“高等級”的金屬(比如黃金);或者把不同的草藥放在一起“煉製”,看能不能出現讓人起死回生的藥物……


可以說,鍊金術就是最原始的化學和醫藥學,而且是通過實驗進行研究的。

(鍊金術)

只不過,中世紀的鍊金術士,基於各種原因,不想讓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於眾,所以往往用晦澀難懂的語言或者符號,進行歸納總結。這讓普通人看來,就像是“魔法師”的行為一樣。

而牛頓所做的,就是研究這些鍊金術士總結的資料,尋求自然的神秘規律。

在牛頓所處的那個時代,神學和科學並不矛盾,科學家們研究自然的規律,完全不妨礙他們虔誠的信仰……

所以,牛頓那個時代的科學家,並非最後都開始研究神學,他們一開始就沒有拋棄神學。


七追風


這個問題其實挺扯淡的,嚴謹點提出問題的話儘量別用“都”這個字,我隨便舉一個無神論科學家,這個問題就不攻自破了。同時吐槽機需要糾正一個慣性思維,不是某人信仰某宗教就算研究神學的,宗教並不等於神學。那麼問題就來了——

到底啥是神學?

從歷史的角度看神學這個概念源自希臘語“θεολογία”,它的字面意思是話語、諺語或預言,其中前字符“θεο”變意為“神”,後字符“λογία”的直接意思是“陳述或推理”,所以一般粗暴理解最初的神學是對神的推理。

公元2世紀,深受古希臘文化影響的羅馬帝國內,受到帝國迫害的基督徒將自己教義和希臘神學概念融合,形成了西方神學的雛形。之後大部分西方神學家其實就是教會的主教,他們對宗教典籍有最高級別的解釋權。

到了中世紀,教權開始逐漸壓制王權,教會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在財富和權威的雙重支持下,修會大量建立高等學府,這就是西方大學的前身。在這些學校裡,神學是作為終極學科存在的,你學習數學、哲學、歷史、繪畫的目的最後都是研究神學。

所以這解釋了題主一半的問題,文藝復興以前的科學家為啥最後都鑽研神學,因為他們的終極目的是神學,並非科學,即使取得了科學成就也只是過程中的偏得。同時也的辯駁一下網上一些人黑華夏古代無科學的說法,西方古代一樣沒有科學,雙方取得的科學成就都不是終極目的,區別只是一個為了科舉,另一個為了神學。

順便說一下,在東方宗教中大體是沒有神學這個概念的,東方的宗教更接近哲學,他們更強調對世界的理解而不是對神的理解。或者說東方的神是職能神而非萬能神,東方更願意內求。

常被拿來說事兒的牛頓

差點被蘋果拍成腦震盪的牛頓爵士晚年確實一直在研究不科學的東西,但他鑽研的也不是純粹的神學,而且我們得明白一件事兒,他最後到底是試圖用科學來解釋神學,還是用神學來解釋科學?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首先我不得不遺憾的告訴一些宗教愛好者,牛頓爵士其實是個“異教徒”,這不是我說的,英國宗教歷史學家史蒂芬·D·斯諾伯倫的原話。牛頓這老兄確實在三十多歲時就宣佈皈依基督,還差點為此休學,在當時他被認為是博學的神學家。

但他晚年研究的東西在中世紀肯定會被燒死,大抵上包括鍊金術、預言術、神秘學和《聖經》密碼。牛頓一生未出版任何聖經研究著作,他自己都清楚,只要拿出來保準沒好。

舉例來說他首先否定了三位一體的傳統觀點,就這一條就等同叛教。其次他認為敬拜基督為上帝是偶像崇拜,對他而言是根本的罪過,這條在中世紀也算火刑架標準。最殘暴的是他還否認靈魂不朽的說法,認為掛了就是掛了,沒靈魂啥事兒。

所以很顯然,與其說牛頓晚年開始鑽研神學,不如說他中年相信宗教,晚年在試圖通過科學解釋神學的研究中逐漸偏離了信仰。至於什麼鍊金術、神秘學之類,他完全是在用科學的方法試圖找到規律。


總結起來吧,所謂晚年研究神學的科學家大部分集中在文藝復興時期到19世紀這個時間段,他們對神學的研究很大程度是當年大學中遺留的神學終極學科慣性。而且他們最終基本都研究成了“異端”,比如另一個常被拿來說事兒的普朗克......


歷史吐槽機


先不舉例說別的比較著名的科學家,今天瀚海就拿牛頓的一生來說說他為什麼鑽研神學吧。

牛頓一直是基督徒,而非晚年研究科學遇到瓶頸才轉向神學。

牛頓誕生於1642年12月25日,他是一個早產兒,而他的父母恰巧正是清教徒。可惜的是,牛頓出生的三個月之後,牛頓的父親不幸去世了。牛頓本來就是早產兒,而那時家裡的頂樑柱倒了,牛頓的母親哈拿由於經濟實力不允許,沒辦法給他找到有營養的食物給他提供營養。



牛頓的母親這時候就想到了《聖經》上有一個名叫哈拿的女子,曾經在孤立無助時候向上帝發出如下禱告:「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背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你」。牛頓的母親想到這裡,從絕望無助的心態轉為滿懷希望,她懷抱著嬰兒牛頓,向上帝發出同樣虔誠謙卑的禱告。

而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之下,小牛頓也自然而然地有了信仰。可以這麼說,他們一家都是信仰堅定的基督徒。牛頓年輕時候,經常在課堂筆記空白處記下禱告,例如在一六六二年,他大學二年級時寫下:

上帝啊!若我心偏於邪惡,請勿成全我;

不容我單靠自己的信念去生活;

不以愛上帝做為我不愛人的籍口;

不是為得祝福來跟隨你;

不是隻在教會中渴慕你;

讓我做個敬畏你的人, 且因著敬畏你, 而不畏懼人。



為什麼牛頓對神學這麼篤定,但是又投身到科學研究上呢?其實,他畢生的主要精力用於對精神世界的探索。他在談到自己的科學成就時直言道,他不過是在“追隨神的思想”,“照神的思想去思想而已”。

牛頓認為,一切的真理都是上帝的真理。所以在他看來,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學還是《聖經》等經典,都是追隨上帝的腳步,研究上帝的真理。合之大成,其實是殊途同歸,並沒有很大的差別。

那個時代的人跟如今的人不一樣,那時候的他們在對待科學和神學的態度上比較開明。他們認為,對上帝的信仰與科學完全不衝突,更有甚者,對上帝的信仰還有可能促進對科學的研究。仔細查看一下歷史,瀚海發現很多大科學家都是教士,而牛頓是其中非常傑出的一位。



在牛頓去世的第四年,他的親戚為他立了一塊墓碑,上面的墓誌銘其中寫到:對於自然,歷史和《聖經》,他是一個勤勉,敏銳而忠實的詮釋者。他以自己的哲學證明了上帝的莊嚴,並在他的舉止中表現了福音的純樸。由此可見,牛頓的一生都是虔誠而純粹地追求上帝,信奉神學的。他矢志不渝地相信上帝的存在,並且身體力行,用盡一生的時間和精力,都在為了證明這事而努力。所以後來他研究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神學以及冶金術等等。

很多人都意想不到,智商290的牛頓,有著卓越的科學貢獻的他,其實一直都是一個堅定的神學篤定者而已!


瀚海說史


科學的本質是什麼?科學是由實踐檢驗並無限趨近真理的方法,那麼科學的本質不就是是理解世界麼。

無論宏觀還是微觀,無論是巨大的星體還是微觀的粒子,無論是牛頓的世界還是愛因斯坦的宇宙,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無論是螞蟻還是人類,無論是意識還是物質,都那麼看似平凡其實那麼神奇,貌似雜亂而又多麼有序,似乎任意而象設計好的,那麼的不可測卻又恰到好處,那麼的不受管束卻又象有所安排,那麼的精巧精緻,那麼的細緻幽微,那麼的宏圖偉構,那麼的出神入化,那麼的造化神功,那麼的不可思議,那麼的不可想象。

“這個世界唯一不可理解的是,它是可以理解的。(愛因斯坦)”

嗯你看,隨著人類的不斷探索,隨著科學的不斷深入,隨著我們的不斷髮現,不得不對我們存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物質世界乃至宇宙的精緻雄偉所折服驚歎。就是這樣,科學通向這世界這宇宙的精緻,精緻通向神奇。而神奇通向上帝,神奇通向神學。

這個世界唯一不可理解的是,它是可以理解的。

心靈需要安慰,人需要信仰。作為地球上孤獨的一群,不管這個世界有沒有神靈有沒有上帝,我們也需要有我們甚至要求有。其實,上帝也一直在以不同的方式參與著人類的文明進程。

上帝與我們同在!


太陽詩學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估計有些誤解,首先,問題中的科學家應該指的都是西方的科學家吧,其次,提問的人應該不太理解西方的社會形態。

西方國家,無論是歐洲還是後來的美國,統稱西方國家,他們的意識形態與東方國家有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單是政治方面的。事實上,政治原因也不是根本原因,真正的根源是意識形態上的,也就是信仰方面的。

由於歷史的原因,在西方,宗教信仰可以算是與生俱來的,這個的意思不是說生下來的孩子就懂得信仰。而是說,作為宗教,無論是基督教,還是天主教,已經深入到每一個民眾的心中,西方絕大數人都是信教的,而且他們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要接受洗禮,加入教會。作為教民,定期要做禮拜,無論是去教堂,還是在家裡。

當然,不同教派會有所區別,這裡就不細談了,只是要說的是宗教信仰對於西方民眾來說是與其一生密切相關的。

因此,無論這個人是什麼職業,就算是科學家也好,他也是從小在教,信教的。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布魯諾因為信仰日心說,反抗教會而被燒死,可能有人會認為布魯諾是個無神論者,其實不然,他依然是個虔誠的教徒,他所反抗的是教會,而不是宗教本身。

再有,寫《十日談》的薄伽丘,在書中描述了教會的各種黑暗,並在書中將教皇放到了地獄裡,但同樣,他也是虔誠的教徒,而並非反對宗教本身。

因此,題目中說科學家最後研究神學並不準確,因為人家一直就是教會中人,而神學對於他們也是一生的事業,談不上最後研究神學什麼的。


寒蕭99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物理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哲學。科學是研究實證性的學科,科學最後都必須以理論的形式來完成,哲學作為理論的最高層次,自然就是科學的終點。神學與科學不同,神學沒有物質基礎,神學的本性是人的非理性的信仰,由於其非實證性,神學缺乏科學性,但是在情感意志和信仰方面,神學卻體現出了對人的內心的永恆關懷。哲學介於科學與神學之間,科學為人提供物質基礎,神學為人提供永恆的精神關懷,哲學則平衡科學與神學的關係。無論哲學家科學家還是普通人,人生的盡頭都是死亡,神學作為虛無縹緲世界的永恆描述,自然就是人最好的歸宿。神學不給人什麼,人走向神學是因為人學要死亡之時有一永恆的寄託,因此神學是信仰的體系,而不是迷信的體系,認識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小衡很瓦薩


首先,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的認識這個世界。我所說的完全即是掌握這個世界的所有定律。從前沒有,往後也不會有。總有些許用慣性思維解決不了的事情,或者說是找不到規律的事情。萬分之一的偶然可能會讓一個科學家鑽研一生。他們一輩子都在做一件事---找規律,或者說是找定律。但是這個世界又有太多沒有定律的事情,或者說是人類目前還未知的定律。所以當他們晚年的時候,仍有無數未知面對著他們,他們選擇了屈服。也許是出於心理作用,為了其心靈的慰藉。也許只不過是一個逃跑的藉口。

物極必反定律。當人類最初對神一無所知的時候,他們把一切未知的現象解釋統一解釋為神的旨意,於是他們堅定不移的信奉著神。當人類漸漸掀開了神的面紗,用所謂的科學來解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開始質疑或否認神的存在。當極少部分人類最終揭開了神的面紗,他們驚奇的發現---媽的,怎麼還是面紗!?因此他們返璞歸真了,最聰明的人類繞了一個最大的圓,回到了起點,與我們最愚鈍的先祖最終達成了一致。牛頓同愛因斯坦等人恍然大悟,同時嘆道:哦……原來科學只不過是為了證明神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