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話“藝多不壓身”,作為一個跟工程打交道的人,更是要學會快速估算模板、方木、鋼管的用量。其實,只要掌握相關公式,學會就是分分鐘的事!
模板的計算
一、根據混凝土量快速估算模板用量
A、適用情況:一般用於工程開工前期,在已知混凝土用量的情況下估算模板用量,以初步估算工程週轉材料成本投入數量,為籌措資金提供依據。
B、優缺點:
優點:速度快,簡便節約計算時間。
缺點:模板用量計算結果不夠精確。
(一)各種截面柱模板用量
1、正方形截面柱:其邊長為a×a時,每立方米混凝土模板用量U1按下式計算:
U1=4/a
2、圓形截面柱:其直徑為d時,每立方米混凝土模板用量U2按下式計算:
U2=4/d
3、矩形截面柱:其截面為a×b時,每立方米混凝土模板用量U3按下式計算:
U3=2(a+b)/ab
(二)主樑和次梁模板用量
鋼筋混凝土主樑和次梁,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模板用量U4按下式計算:
U4=(2h+b)/bh
式中b——主樑或次梁的寬度(m)
式中h——主樑或次梁的高度(m)
(三)樓板模板用量
鋼筋混凝土樓板,每立方米混凝土模板用量U5按下式計算:
U5=1/h
式中h——樓板的厚度。
(四)牆模板用量計算
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牆,每立方米混凝土模板用量U6按下式計算:
U6=2/d
式中d——牆體的厚度。
二、按照混凝土構件與混凝土的接觸面展開的辦法精確計算模板工程量。
A、適用範圍:常用於成本核算,及班組工程款結算。
B、優缺點
優點:數據準確
缺點:計算過程繁瑣,佔用時間較長,受計算者個人水平影響較大。
方木的計算
快速估算法
每平方米模板方木(50×100)用量V:
V=0.0333(m3)
對拉螺栓長度計算

4.5m以下牆體對拉螺栓長度計算

4.5m以上牆體對拉螺栓長度計算
4.5米以下高度牆體對拉螺栓長度計算:牆厚+2×18(模板厚)+2×95(方木厚)+2×51(水平鋼管外徑尺寸)+2×(50~75)(鋼管兩邊預留長度)
4.5米以上高度牆體對拉螺栓長度計算:牆厚+2×18(模板厚)+2×95(方木厚)+2×51(水平鋼管外徑尺寸)+2×51(豎向鋼管外徑尺寸)+2×(50~75)(鋼管兩邊預留長度)
對拉螺栓數量的計算
1、牆體對拉螺栓
a、止水型對拉螺栓個數=(牆體長度÷對拉螺栓水平間距+1)×[(牆體高度-150)÷對拉螺栓豎直間距+1]
b、週轉型對拉螺栓個數={(牆體長度÷對拉螺栓水平間距+1)×[(牆體高度-150)÷對拉螺栓豎直間距+1]}×1.05
注:其中1.05為週轉型對拉螺栓的損耗
2、柱對拉螺栓
柱對拉螺栓個數計算方法根據實際柱截面尺寸及施工方案進行計算
鋼管的計算
一、柱模鋼管用量的計算
柱淨高:基礎頂面或樓面至上層梁底的高度
柱箍間距:指同向相鄰兩排加固柱箍鋼管組合中心距
柱模加固杆長度=柱子截面尺寸(b或h)+2×模板厚度+2×方木高度+2×自由端長度(一般取200~500)
柱模加固杆根數(b方向)=[(柱子淨高-300)÷柱箍間距+1]×4
柱模加固杆根數(h方向)=[(柱子淨高-300)÷柱箍間距+1]×4
柱子與結構腳手架連接鋼管長度及數量
柱模加固杆數量=柱模加固杆長度(b方向)×柱模加固杆根數+柱模加固杆長度(h方向)×柱模加固杆根數+柱子與結構腳手架連接鋼管
報工程量注意事項:
1、分規格報量
2、按鋼管長度模數確定鋼管長度規格
二、普通高度牆體鋼管用量計算
牆體淨高度:基礎頂面或結構樓面到上層梁或板底的高度。
普通高度牆體(4.5m以下)加固體系一般由模板、方木、水平方向鋼管加固杆、山形卡、絲帽等組成,其模板側壓力傳遞順序如下:模板→方木→水平方向加固鋼管→山形卡→對拉螺栓。
由於牆體高度不大(4.5m以下),一般方木間距取150~200,對拉螺栓間距3.0米以下高度取450×450,3米以上可適當加大至500~600。
牆體水平加固杆長度=牆體中心長度+2個模板厚度+2個方木高度+2×鋼管自由端長度(一般取200~500)。
牆體水平加固杆根數=[(牆體淨高度-300)÷對拉螺栓豎向間距+1]×4。
牆體水平加固杆總量=牆體水平加固杆長度×牆體水平加固杆根數
剪力牆端鎖口杆長度=牆體厚度+2倍模板厚度+2倍方木高度+2倍自由端長度。
剪力牆端鎖口杆根數=剪力牆淨高度÷對拉螺栓豎向間距。
剪力牆端鎖口杆總量=剪力牆端鎖口杆長度×根數
牆體加固鋼管的總量=水平向加固杆總量+剪力牆端鎖口鋼管總量。
三、超高牆體加固鋼管的計算
超高牆體加固體系一般由模板、方木、水平方向鋼管加固杆、豎直方向加固杆、山形卡、絲帽等組成,其模板側壓力傳遞順序如下:模板→方木→水平方向加固鋼管→豎起方向加固杆→山形卡→對拉螺栓。
由於牆體高度較大(4.5m以上),一般方木間距取150,對拉螺栓間距取450×450。
牆體水平加固杆總量計算方法同普通高度牆體水平加固杆計算方法。
牆體立杆長度分兩種,當剪力牆為內牆時剪力牆兩側立杆高度相同=樓面(或基礎頂面)到板底的距離-板底模板厚度-100~150;當剪力牆為外牆時內外兩側立杆高度分別為:外側墻體立杆高度=牆體高度(樓面或基礎頂面至牆頂的高度)內側牆體立杆=樓面(或基礎頂面)到板底的距離-板底模板厚度-100~150
豎向加固杆總量=(牆體長度÷對拉螺栓水平間距+1)×內側立杆的高度×2+(墻體長度÷對拉螺栓水平間距+1)×外側立杆的高度×2。
剪力牆端鎖口杆長度=牆體厚度+2倍模板厚度+2倍方木高度+2倍自由端長度。
剪力牆端鎖口杆根數=剪力牆淨高度÷對拉螺栓豎向間距。
剪力牆端鎖口杆總量=剪力牆端鎖口杆長度×根數
超高牆體加固鋼管的總量=水平向加固杆問題+豎向加固杆總量+剪力牆端鎖口鋼管總量。
報工程量需注意事項:
1、豎向加固杆長度計算時,外側立杆高度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高度,確定高度需考慮選用常用模數長度。
2、剪力牆端鎖口鋼管長度選擇時也應考慮選用常用模數長度。
3、報工程量時應分清鋼管長度規格,並儘量減少鋼管長度種類。
四、梁模板鋼管用量計算
梁底平杆的計算
1、梁底平杆的長度:
2、梁底平杆的根數:
3、梁底平杆的用量:
梁側模加固杆
1、當梁截面高度為500時,一般情況下側模高度將達到350~400,如不對梁側模進行加固,僅憑梁側模頂部與板模板的連接,承受不了在澆築混凝土時振動棒的振動給模板帶來的側壓力,容易形成梁側模變形,炸邊等質量缺陷。
五、梁底立杆及其他杆件的計算
1、普通梁底立杆的用量在計算結構腳手架時已經計算,可單獨不計算。
2、框支梁或轉換層梁底立杆的用量應根據通過計算的施工方案所確定的立杆間距、水平杆步距及剪刀撐的具體數據進行計算。
3、轉換層梁加固鋼管用量計算示例:(見下圖)
(1)立杆(具體計算方法略)
(2)水平杆(具體計算方法略)
(3)剪刀撐(具體計算方法略)
六、模板支架鋼管用量計算
立杆
1、立杆高度=層高-樓面板厚-模板厚度-30~50mm
2、立杆根數=X方向根樓×Y方向根數
X方向根數=X方向結構樓面長度÷立杆X向間距+1
Y方向根數=Y方向結構樓面長度÷立杆Y向間距+1
3、立杆總量=立杆高度×立杆根數+其他特殊部位立杆根數×該特殊部位立杆高度
4、說明:
(1)當結構樓面形狀不規則時,應以實際需要設定或計算其根數和長度。
(2)當結構層高為非常見層高時,在選用鋼管長度規格時應考慮相近鋼管長度+可調底座的形式。
水平杆
1、需瞭解知識點:掃地杆定義、立杆步距定義及縱、橫向水平杆的定義。
2、縱(橫)向水平杆根數=縱(橫向)向結構樓面長度÷立杆縱(橫)距+1。
3、縱(橫)向水平杆長度≈縱(橫)向結構樓面長度。
4、單步架縱(橫)向水平杆總量=縱(橫)向水平杆根數×縱(橫)向水平杆長度。
5、水平杆層數=樓層淨高÷立杆步距+1
6、水平鋼管總用量=(單步架縱向水平杆總量+單步架橫向水平杆總量)×水平杆層數+其他部位水平鋼管用量。
剪刀撐
1、建築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範(JGJ 130-2001)關於剪刀撐佈置的相關規定:
(1)滿堂模板支架四邊與中間每隔四排支架立杆應設置一道縱向剪刀撐,由底至頂連續設置;
(2)高於4米的模板支架其兩端與中間每隔4排立杆從頂層開始向下每隔2步設置一道水平剪刀撐。
2、剪刀撐鋼管的長度應根據實際搭設的角度及樓層高度來計算。
3、剪刀撐鋼管一般為對稱雙向佈置,計算剪刀撐鋼管根數時應注意。
外牆腳手架搭設相關要求
1、縱向水平杆宜設置在立杆內側,其長度不宜小於3跨;
2、縱向水平杆拉長宜用對接扣件連接,也可採用搭接;
3、主節點處必須設置一根橫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且嚴禁拆除;
4、作業層上非主節點處的橫向水平杆,宜根據支承腳手板的需要等間距設置,最大間距不應大於縱距的1/2;
5、當使用衝壓鋼腳手板、木腳手板、竹串片腳手板時,雙排腳手架的橫向水平杆兩端應採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縱向水平杆上;單排腳手架橫向水平杆的一端,應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縱向水平杆上,另一端插入牆內,插入長度不小於180mm。
需掌握的幾個術語
1、防滑扣件:根據抗滑要求增設的非連接用途扣件。
2、外立杆:雙排腳手架中離開牆體一側的立杆,或單排架立杆。
3、內立杆:雙排腳手架中貼近牆體一側的立杆。
4、主節點:立杆、縱向水平杆、橫向水平杆三杆緊靠的扣接點。
5、立杆步距:上下水平杆之間的軸線距離。
6、立杆間距:腳手架相鄰立杆之間的軸線距離。
7、立杆縱距:腳手架立杆的縱向間距。
8、立杆橫距:腳手架立杆的橫向間距,單排腳手架為外立杆軸線至牆面的距離。
9、掃地杆:貼近地面,連接立杆根部的水平杆
七、外架鋼管的計算
1、立杆
(1)外立杆高度=室外地面高度(或懸挑鋼樑上表面)至簷口高度(女兒牆頂)+1.2
(2)內立杆高度=室外地面高度(或懸挑鋼樑上表面)至簷口高度(女兒牆頂)
(3)立杆根數=外架外圍周長÷立杆間距
(4)立杆長度=外排立杆根數×外排立杆高度+內排立杆根數×內排立杆高度
2、大橫杆(沿腳手架縱向佈置的水平杆)
(1)大橫杆長度=外架外圍長度
(2)外排大橫杆數量=腳手架高度÷步距(上下水平軸線間的距離)+1
(3)內排大橫杆數量=腳手架高度÷步距(上下水平軸線間的距離)
(4)大橫杆總量=大橫杆長度×大橫杆數量(內排數量+外排數量)
3、小橫杆(沿腳手架橫向佈置的水平杆)
(1)小橫杆長度=小橫杆靠牆一端到裝飾牆面的距離(一般不大於100mm)+一個腳手板的寬度+立杆橫距+一個鋼管外徑+小橫杆伸出扣件邊緣的長度(一般取100mm)。
例:以常用的立杆橫距為1.05米的外腳手架為例,小橫杆長度=100+300+1050+51+100=1601
(2)小橫杆數量(主節點部位)=外架外圍周長÷外立杆縱距×(外架高度÷立杆步距+1)
(3)小橫數量(非主節點部位)按腳手架施工方案確定的每隔n步架滿鋪腳手板算出需要滿鋪腳手架的層數,再按每層主節點數量的一半計算小橫杆根數。
(4)小橫杆總量=小橫杆總根數×小橫杆長度
4、剪刀撐
(1)規範關於剪刀撐的規定:
高度在24米以下的單、雙排腳手架,均必須在外側立面的兩端各設置一道剪刀撐,並應由底至頂連續設置;
高度在24米以上的雙排腳手架應在外側立面整個長度和高度上連續設置剪刀撐;
剪刀撐的接長宜採用搭接,搭接長度應符合規定
每道剪刀撐寬度不應小於4跨,且不應小於6米,斜杆與地面的傾角宜在45度~60度之間。
(2)長度計算,根據施工方案確定的設置位置和形式及高度進行計算;
5、橫向斜撐
(1)規範關於橫向斜撐的規定:
a橫向斜撐應同一節內由底至頂層呈之字形連續佈置;
b一字型、開口型雙排腳手架的兩端必須設置橫向斜撐;
c高度在24米以下的封閉型雙排腳手架可不設置橫向斜撐,高度在24米以上的封閉型腳手架,除拐角應設置橫向斜撐外,中間應每隔6跨設置一道。
(2)橫向斜撐鋼管用量的計算:
a根據規範要求或外架施工方案確定的需設置橫向斜撐位置和數量;
b根據已知的步距,立杆橫距可以計算出每根橫向斜撐的長度;
c再根據腳手架高度計算出橫向斜撐的數量。
6、連牆件鋼管用量計算
(1)規範關於連牆件的規定:
a定義:連接腳手架與建築物的構件。
b連牆件佈置最大間距
c一字型、開口型腳手架的兩端必須設置連牆件,連牆件的垂直間距不應大於建築物的層高,並不應大於4m。
(2)連牆件鋼管用量的計算可根據施工方案確定的間距進行計算。(具體內容略)
7、防護欄杆的計算
(1)外牆腳手架外側介於上下兩個縱向水平杆之間的,用於作業層防護作用的縱向水平杆。
(2)防護欄杆的長度同大橫杆(縱向水平杆)的長度。
(3)防護欄杆的根數=腳手架高度÷步距(上下水平軸線間的距離)
(4)防護欄杆的總量=防護欄杆的長度×防護欄杆的根數
8、腳手板底縱向水平杆(縱向水平杆的一種)
(1)定義:設置於竹笆腳手板下方用於支撐竹笆腳手板的縱向水平杆。
(2)規範相關規定:當使用衝壓鋼腳手板、木腳手板、竹串片腳手板時,縱向水平杆(大橫杆)應作為橫向水平杆的支撐,用直角扣年固定在立杆上;當使用竹笆腳手板時,縱向水平杆應採用直角扣件固定在橫向水平杆上,並應等間距設置,間距不應大於400mm。
(3)腳手板底縱向水平杆的用量計算:長度同縱向水平杆長度,根數應根據施工方案確定需滿鋪腳手板的層數進行計算(計算過程略)
閱讀更多 土木在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