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檢報告中,腫瘤標誌物是一項令人揪心的指標。一旦看到它升高,人們往往會大驚失色,心想是不是得了腫瘤呢?
事實上,有的人指標升高,可檢查後卻發現不是癌症;有的人指標正常,卻在不久後確診患癌。

《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解讀腫瘤標誌物和癌症的關係,並告訴你檢測時需要警惕的3種情況。
受訪專家
腫瘤標誌物很多被濫用了
國家癌症中心2019年發佈的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報告顯示,十多年來,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每年保持約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癌症在生活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不少人會主動選擇癌症篩查。
瀏覽國內大型體檢機構的網站發現,幾乎所有體檢項目都包括“腫瘤標誌物”檢查項目,從最基礎的甲胎蛋白(AFP)與癌胚抗原(CEA),再到更高端VIP的體檢套餐裡,腫瘤標誌物可達到12項之多,有些體檢機構還專門推出了“防癌體檢套餐”。
雖然多檢查幾項看起來“更加保險”“避免遺漏”,但過度檢查可能帶來一系列問題。例如,因為腫瘤標誌物檢測結果不明,頻繁過度做檢查,可能造成一些創面和感染;發現一些良性腫瘤或良性小結節過度干預,盲目一刀切,可能帶來不可估量的健康損失。
解答腫瘤標誌物的5個疑問
瞭解腫瘤標誌物和癌症的關係前,先解答關於腫瘤標誌物的幾個疑問。
1.腫瘤標誌物是什麼?
腫瘤標誌物也稱腫瘤標記物,早在1978年就被發現了,它是指由惡性腫瘤細胞異常產生的物質,或是身體對腫瘤刺激反應而產生的物質。
衡量一個腫瘤標誌物質量主要看它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敏感性可簡單理解為“能不能檢測到腫瘤”,特異性可理解為“能不能對應某類腫瘤”。理論上,一個理想的腫瘤標誌物檢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應該都為100%,但很遺憾,業界至今沒有發現一種具備高敏感性和特異性的標誌物指標。
比如說,癌胚抗原(CEA)絕對是體檢套餐中的“老大”。作為一個廣譜腫瘤標誌物,它具有高敏感性,但特異性卻很差,大約70%的直腸癌、55%的胰腺癌、50%的胃癌、45%的肺癌、40%的乳腺癌、40%的尿道癌、25%的卵巢癌以及膽管細胞癌/甲狀腺癌患者,都可出現CEA升高。
如果一個平常較健康的人,檢測出CEA升高,想要確定是哪種癌症可就太難了,而且不一定腫瘤標誌物高,就一定是癌症。
2.腫瘤標誌物有哪些?
先來看一下腫瘤標誌物在人體內的分佈圖↓

3.腫瘤標誌物指標升高有哪些原因?
- 良性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腎病、膽石症、糖尿病以及服用過某些藥物等。
例如患有肝腎囊腫的患者,其血清癌胚抗原(CEA)和胰腺、腸癌相關抗原CA19-9等會升高,甚至超過正常值多倍。
- 生理上變化及不良習慣懷孕、吸菸、酗酒等。如甲胎蛋白(AFP),除原發性肝癌外,懷孕也可能導致其升高。
- 檢測時被幹擾抽血時的汙染、抽血引起的紅細胞破裂、標本保存不當、試劑差異及檢測欠規範等因素也會干擾檢查結果。
有些商業體檢機構為節約成本,可能會採用較便宜的檢測方法,比如組織芯片法很便宜,但檢測結果可能存疑;化學發光法精確度更高,但價格也會更高。
- 與寵物親密接觸與寵物過於親密接觸也會導致腫瘤標誌物的升高,醫學上稱為假陽性。
4.為什麼幾個月前腫瘤標誌物結果正常,後來卻確診了癌症?
即便是得了腫瘤,也並不能保證腫瘤標誌物檢測結果100%是高的。也就是說,腫瘤標誌物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相關腫瘤。
如在肝癌病人中,肝癌標誌物甲胎蛋白(AFP)的陽性率僅為79%~90%,10%~30%的原發性肝癌患者指標正常或只有輕度升高。
腫瘤細胞在體內發展初期是很難被檢測到的,只有當腫瘤細胞分泌出來蛋白分子,我們才能在血液裡檢測到,而這個“時間差”可能有三四個月。
此外,有些癌型不分泌蛋白分子,就更難被“捕捉”。
5.腫瘤標誌物高=癌症?
正因為腫瘤標誌物存在上述侷限,所以腫瘤標誌物高≠癌症。臨床應用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採用“聯合篩查”的方法以彌補它的不足。
比如確診肺癌,往往要檢查多項肺癌相關的腫瘤標誌物,如癌胚抗原(CEA)、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細胞角蛋白19(CYFRA21-1)、鱗狀細胞癌抗原(SCC)等。
另外,還要結合影像學和生化檢測結果,如胸片、核磁、痰檢、尿檢等確診。臨床診斷的金標準仍舊是病理結果,腫瘤標誌物只能作為輔助手段來幫助確診癌症。
腫瘤標誌物不適用普通人癌症篩查
健康人群做腫瘤標誌物檢測,利弊參半。好處是,從心理上老百姓認為“查了比不查強”,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值得質疑。
當前,臨床上較常用、較有用的腫瘤標誌物不超過10個,但一般體檢套餐中動輒數十項的標誌物檢測,不僅經濟成本巨大,大量的假陽性只會增加健康人群不必要的恐慌。因此,腫瘤標誌物不是查得越多越好。
國際醫學檢驗學領域最權威的學術組織——美國全國臨床生物化學學會於2008年和2010年分別制定了睪丸癌、前列腺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膀胱癌、宮頸癌和胃癌的腫瘤標誌物使用指南。
這些指南都明確指出,腫瘤標誌物不適合用於普通人群腫瘤的篩查。3類人適用腫瘤標誌物檢測:
- 年齡在40歲以上人群
- 有癌症家族史如果你家三代以內的直系或旁系親屬有過惡性腫瘤病史,那你需要進行癌症篩查。
- 有過往病史有一些病症,雖然不是惡性腫瘤,但如若未及時治癒,可能會轉變為癌症。比如乙型肝炎、艾滋病、幽門螺桿菌、人類乳頭瘤等等,有這些病症的人請及時就醫治療。
以上人群每年進行一次檢查還是有必要的,選擇檢測的腫瘤標誌物時,一定要有針對性選擇聯合篩查的標誌物和檢查手段。
檢查出3類情況要警惕
發現腫瘤標誌物指標升高後先不要慌,建議你先弄清楚:
發現體檢報告中某些標誌物較高,應第一時間到正規醫院諮詢專科醫生,瞭解這些相應腫瘤標誌物升高的意義,或重新做相應的標誌物檢查,核實結果的準確性。
2 單項升高沒意義
體檢結果中,常會出現某單項腫瘤標誌物升高,要結合總體情況來看,一般情況下,單項腫瘤標誌物升高並沒有臨床意義,多是由炎症等其他情況導致。
3 一個月後複查
發現某些腫瘤標誌物略有升高,不要慌張,建議隔一個月之後複查。如果在查體時候再有增高的話,醫生會根據情況做進一步確診篩查。
4 連續觀察
無論是醫院還是體檢機構,不同機構的檢測方法不同,檢測結果也會不太相同。
建議患者在同一家醫療機構的檢測平臺上連續觀察,這樣所得的結果才有意義,不要多家機構來回奔波,對比結果。
檢測腫瘤標誌物時,出現以下3類情況時要特別重視:
- 單次檢查腫瘤標誌物升高特別明顯,達參考值上限的數倍。
- 經反覆檢查,數值持續升高。
- 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發現腫瘤標誌物升高。
前兩種情況需要查與升高的標誌物關係最密切的疾病,如大腸癌的標誌物癌胚抗原升高,要查有無胃腸道疾病。若胃腸道沒有異常,則需檢查肺、食道、乳腺、肝臟等。
有家族遺傳史的人如出現標誌物升高,即便沒有明顯的症狀和體徵,也必須複查和隨訪。
閱讀更多 生命時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