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光環遮蓋了許多普通人物。如今人們每提到引涇工程,腦海中浮現出的只有郭希仁,李儀祉,誠然李先生對於涇惠渠的設計、提倡、實施,功勞的確無人可比,可以說如果沒有以李先生,就沒有近代涇惠渠。可如果在研究引涇水利工程時,只知對於郭希仁與李儀祉李進行深入研究,忽略了更多的對於引涇工程做出巨大努力的人們,採取選擇性的無視,也確有些偏頗。由於多方面史料的欠缺,當年的先行者對於清末民初時期引涇工程的設想、方案,很難得到妥善保存,今天也很難看到較為系統的資料,通過散落各處的資料碎片可以為我們勾勒出來大致的輪廓。

北仲山
自鄭國、白公修建以後,陝西關中遂成天府。在以農為本的封建社會,引涇工程自此以後被歷朝歷代都進行過多次維護、修繕,愈到近代就愈加頻繁。不難發現清代對於龍洞渠的維護記錄最全,也最為詳細。不過在滿清一朝,歷次地施工多采用傳統技術,測量手段也十分的落後。唯有一次不同,在《宣統重修涇陽縣誌·水利志》有記載,值得深究:"時英傳教士敦崇禮擬分其國賑銀以修堤引涇,不果。"敦崇禮何許人也,賑銀又是怎麼一回事?要了解志書所記載的這句話,不能不提到美國記者弗郎西斯·享利·尼克爾斯所寫的《穿越神秘的陝西》,這本書中較為詳細的記載了敦崇禮和這次修渠的過程,當然也只是相對詳細,大約用了數十語記載了這件事情:"他(敦崇禮)成為巡撫的朋友,並且為巡撫設計了灌溉渭河流域乾旱土地的灌溉系統。如果不是因為義和團運動爆發迫使敦崇禮先生和其它傳教士,離開陝西,這一計劃就會得以施使。(史紅帥譯本74頁)"該書中還附了一幅敦崇禮在涇陽縣張家山河谷的照片,雖然原照片下題"渭河河谷",通過對該書內容的分析,顯然有誤。敦崇禮是英國浸禮會傳教士,來陝時間較早,在當時和陝西省的上層及文人關係相處十分的融洽,"
在陝西期間,地方對其有'名譽籍甚,頗恰時望,其地官紳,交口頌之'的評語。《基督教先驅報》"
敦崇禮在西安美國公館 1901年
敦崇禮目睹當時陝西大災慘狀(1898—1901年),從賑濟角度出發,曾為當時的陝西省巡撫端方設計了一套引涇方案,方案的具體內容如何,限於資料緣故,目前尚不可知。敦崇禮在陝西的時間也不短,活動也頗為頻繁,在現在教會網站和各教堂也頗有名氣。關於敦崇禮在陝西的活動,大約可以得到以下的信息:
光緒十一年(1885年),基督新教由英國浸禮會牧師莫安仁、郭崇禮及邵滌源傳入西安。清末時期,基督新教在西安城東關長樂坊東新巷內設立差會,建立第一座基督教堂,當時在山西太原傳教的英國浸禮會傳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945-1919)聞此消息,遂派遣傳教士邵滌源(A. G. Shorrock)、敦崇禮(Moir Duncan)、莫安仁(Evan Morgan)等於1890年至1895年之間,先後來到三原。先有基督徒,後有傳教士,這是三原教會的一個突出特點。邵、敦二人來到三原後,先在三原福音村建立了教堂,1915年,在三原東關興建了"救世堂"(今三原縣東關教堂)。
敦崇禮提出引涇方案並非是在三原、西安傳教時,而是在1898—1901年期間。這三年,陝西省發連年大旱,以致人竟相食。對於這次大災,《穿越神秘的陝西》記載餓斃約有二百五十萬民眾,書中寫道:"
1898-1901年,陝西、山西等地發生嚴重旱災,並引發駭人饑荒,人口大量餓斃,流離失所者更是無以計數。英國浸禮會著名傳教士敦崇禮在西安城及其周邊臨潼、三原等縣散放美國各界民眾籌募的6萬美元(相當於8.6萬兩白銀)賑款,其中包括當時美國總統麥金萊和國務卿海約翰的慷慨捐贈。"但十分可惜的是,涇陽縣誌竟然對於這次旱災沒有記載。該書書中對三原災況所敘十分詳盡。"英傳教士敦崇禮"以賑災身份來到陝西省,隨同他一起來的還有大約六萬美元(約相當於八萬六千兩白銀)的賑款。他在西安、三原等地散賑。目睹在陝西民眾的慘狀,從他們的賑災理念出發,敦崇禮認為賑災莫過於提高抵禦抗災能力,提出了自己引涇方案。1901年,敦崇禮賑災同時到張家山一帶考察,提出"開弔兒嘴",本文所附"渭河峽谷"的照片是為敦崇禮先生拍攝的,用於向陝西省當局作初步展示,以實施西安平原灌渠修建計劃。(前言)"從這些相互印證的資料可以得到以下的信息:敦崇禮所使用為美國之賑款,因為《穿越神秘的陝西》的作者郎西斯·享利·尼克爾斯,就是要監督美國賑款的使用情況,來到了陝西才寫下這一本書的。弗朗西斯 亨利 尼克爾斯
北仲山吊兒嘴全貌
敦崇禮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但“穿越”一書並未提及到底是誰對張家山及吊兒嘴進行勘測,況且以敦崇禮短暫在西安的停留,似乎沒有充足時間進行勘測,或許以前敦崇禮在傳教時對於張家山進行過踏勘,教會人士對於張家山引涇工程的工作也似乎到此為止了。敦崇禮到底依據什麼提出了自己的方案,這真地就成為了一個謎嗎?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後來查閱民國改造與修繕引涇工程時,發現在《陝西省黨史資料從書》第五分冊《陝西靖國軍》裡面,曾提到一個叫"莫安仁"的傳教士,也曾對於張家山進行過測量,原文是:"水利工程專家李儀祉先生,及教會西人莫安仁先生,曾作測勘。"李儀祉的測量過程,在他的許多文章中所述甚為詳盡,但莫安仁測勘卻沒有什麼記載。查閱莫安仁資料時(見前所錄),意外地發現他與敦崇禮一起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來到西安(根據敦崇禮活動記錄,1889較為可信),也有資料說是1890-1895年他們來到西安,離開陝西省當在1900年左右(仇殺教會人士,端方提前通知。)姑且不論這兩則資料到底那一條記錄接近事實,但敦崇禮、莫安仁在西安、三安長期駐留當為事實,也可能就是這此期間莫安仁對於張家山進行過測勘。
敦崇禮在宋豐利古渠口
莫安仁在三原的活動,在於右任先生《一個牧羊兒的自敘》中也曾提到"適莫安仁、敦崇禮兩名牧在(陝西)三原傳教,先嚴向之借讀萬國公報、萬國通鑑等書,我亦藉知略知世界大勢。"三原居於清龍洞渠的下游,屬於引涇灌溉的受益地區,況且三原也渭北教會重要的據點,在向外輻射傳教的同時,對於數十千米之外的涇陽西部張家山地區的測勘也成為可能。
明清古石渠(現用)
目前不能確切知道莫安仁測量時間以及參與者。依據現有資料僅僅知道,莫安仁在張家山周邊進行過測量,也包括吊兒嘴。敦崇禮在1901年在陝西賑災時期,依據莫安仁的測量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當然以吊兒嘴的工程量,有限的賑災餘款也是杯水車薪,再加上清末陝西政府因大災之年,力量實在有限,況且1900年慈禧的西狩,竄至西安也耗費陝西省不少的財力,不久之後就是庚子賠款猶如大山一樣壓在所有中國人的頭上,陝西也自然難以倖免。故而宣統志才說到,提議並沒有結果,但是能否認這應該是第一次以現代技術手段對於引涇工程進行測量,要早於黨自新,更早於郭希仁與李儀祉。
1、《宣統重修涇陽縣誌·水利》
2、《穿越神秘的陝西》弗朗西斯·享利·尼克爾斯 史紅帥譯
3、《陝西靖國軍·陝西靖國軍轄區內的財政和水利建設概況》
4、《一個牧羊兒的自敘》 于右任
5、《教堂風采》
附錄:敦崇禮簡介
敦崇禮(Moir Dunkan),1861年生於蘇格蘭。1888年,敦崇禮以浸禮會的身份來到中國,先在太原傳教並學習漢語,繼而到陝西傳教,後又避禍於漢口。在陝西期間,地方對其有"名譽籍甚,頗恰時望,其地官紳,交口頌之"的評語。《基督教先驅報》:1898-1901年,陝西、山西等地發生嚴重旱災,並引發駭人饑荒,人口大量餓斃,流離失所者更是無以計數。1900-1901年,慈禧太后、光緒皇帝臨時駐蹕西安,在陝西等地開展了大規模的"官賑",並號召江南紳商施行"義賑"。
英國浸禮會著名傳教士敦崇禮在西安城及其周邊臨潼、三原等縣散放美國各界民眾籌募的6萬美元(相當於8.6萬兩白銀)賑款,其中包括當時美國總統麥金萊和國務卿海約翰的慷慨捐贈。本次賑災是清末西方世界第一次在西北內陸地區的大規模賑濟活動。
10月,《基督教先驅報》年輕記者尼科爾斯奉派前往西安"查賑",並向美國國內民眾彙報災賑詳情。賑災將世界新興強國的經濟中心紐約和中華帝國深處內陸的古都西安連接在一起,成為20世紀初西安城市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尼科爾斯所著《穿越神秘的陝西》就具體記述了此次"賑災之旅"的來龍去脈,為我們瞭解百多年前陝西和西安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城市景觀、商業貿易、交通運輸等留下了難得一見的珍貴史料。
1901年7月,敦崇禮受山西大學創辦人李提摩泰的委派,同葉守真、文阿德等8位教士來太原辦理山西教案執行事宜,並被聘為(山西大學前身)西學專齋總教習。其間,敦崇禮對校務盡心竭力,事必躬親,並卓有建樹,受到師生的擁戴。
1905年,蘇格蘭因其對教育鞠躬盡瘁,成績卓著而授予進士學位。 1906年8月,敦崇禮因病情加重,在水晶院與世長辭,享年45歲,時任西學專齋第一任總教習。根據敦崇禮生前的遺願,他的遺體被埋葬在風景秀麗的烏金山送神坪上,西學專齋在敦崇禮墓地上豎有一座歐式墓塔以作紀念。(網文)
莫安仁 英國浸禮會傳教士,1889年來陝西傳教,1900年離開陝西,著名學者。
閱讀更多 涇河文化研究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