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臣秀吉,一个迷失自我的暴发户
明朝万历朝鲜战争是中日之间第一次长时间的军事对决。
从1592年4月开始,万历朝鲜战争经历了战争、和谈等阶段,时间跨度长达7年,其军事规模也远远超出唐朝白江口之战以及元朝两次东征日本之战,日本最高时投入兵力14万,中国最高时投入兵力10万人。
挑起这场战争的是刚刚完成日本统一大业的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原名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大名、继室町幕府之后,首次以天下人的称号统一日本的战国(1467年—1615年日本分裂混战时期的称谓)三杰之一。
1537年3月17日,丰臣秀吉出生于尾张国爱知郡中村的一个贫苦农家(今爱知县名古屋市中村区),初名藤吉郎。1554年,丰臣秀吉投奔织田信长麾下,成为一名下级步兵。

出身贫寒的丰臣秀吉
织田信长原本是尾张国的大名,于桶狭间合战中击破今川义元的大军而名震全国,后通过拥护室町幕府的末代将军足利义昭,趁势上洛(割据地方的势力率军前往京都 )逐渐控制京都。之后正式提出“天下布武”的纲领,将统一全日本作为目标;先后两次打破“信长包围网”,将各个有力敌对大名逐个击破,掌握了一大半的日本领土。
在这期间,丰臣秀吉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在织田氏集团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573年,三十七岁的丰臣秀吉因军功受封近江国今滨城城主,领浅井故领北近江二十二万石,将城改名为长滨城,开始跻身于战国群雄之列。1577年,丰臣秀吉任播磨国国主,居住于姬路城,进入织田氏集团核心统治层。
立志天下布武的织田信长
1582年,织田信长手下大将明智光秀,率军突袭暂居于京都本能寺的织田信长,织田信长及其长子织田信忠抵抗失败,自杀而死。史称本能寺之变。
得知织田信长死讯后,正在攻打高松城的丰臣秀吉与敌军讲和,率军返回京都击败明智光秀,明智光秀兵败逃跑中被人所杀,丰臣秀吉趁机控制京都地区。
本能寺之变后,织田氏分裂为柴田胜家、织田信雄、织田信孝以及丰臣秀吉(此时名为羽柴秀吉)等派系。1582年,丰臣秀吉、柴田胜家、丹羽长秀、池田恒兴四人在清洲城开会商议织田的继承问题。丰臣秀吉得到丹羽长秀、池田恒兴的支持,压制其他派别,成为织田家的掌权人,继承了织田信长的政治遗产。
本能寺之变
掌握织田氏之后,丰臣秀吉利用两年的时间,先后通过贱岳合战、小牧长久手之战等战争平定织田氏内部的反对势力,巩固和增强了在织田氏集团的核心地位。
内部平定之后,丰臣秀吉(此时名为羽柴秀吉)开始于进行统一日本的战争。1585年,丰臣秀吉派遣其弟丰臣秀长、小早川隆景等将领攻打刚统一四国的长宗我部氏,迫使长宗我部氏归降。
同时间,丰臣秀吉派遣藤堂高虎为首的部队,平定了杂贺众,首领铃木重意被斩首处死。并派重兵攻打越中国的佐佐成政,佐佐成政不战而降。
丰臣秀吉继承了织田信长统一日本的遗志
同一年,丰臣秀吉希望成为征夷大将军(1192年至1868年期间,日本实际上的统治者),但在公卿的劝阻下转而向朝廷索取关白(丞相)的封号。1585年7月11日,日本朝廷任命秀吉为关白,并应其要求赐予新的姓氏“丰臣”。
1586年9月9日,朝廷正式赐予羽柴秀吉“丰臣氏”的姓氏,丰臣氏也由此成为继“藤原氏”、“源氏”、“平氏”、“橘氏”四大姓氏之后的第五大姓氏,羽柴秀吉正式改名丰臣秀吉。12月25日丰臣秀吉又担任了日本三公之一的太政大臣一职。
丰臣氏家徽五七桐
1587年,丰臣秀吉进行九州征伐,派遣丰臣秀长率领大军攻击岛津氏的支城,降服岛津氏。接着在1589年到1590年期间,丰臣秀吉发动小田原之战,灭后北条氏,至此基本统一日本全国。
丰臣秀吉崛起至统一日本的过程,完全可以说是一部草根逆袭的励志剧。但是,完成日本统一的丰臣秀吉,被自己在日本这个狭小地域战无不胜的局面所迷惑,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滋生了无法遏制的扩张野心。他没有采取措施巩固统一成果,而是将目光对准了李氏朝鲜及其背后的大明帝国,他要征服朝鲜、征服中国,建立一个以自己为最高统治者的大帝国。
第一次万历中日战争
1591年6月,丰臣秀吉派出使者宗义智通告朝鲜国王李昖,表示他有意于1592年春天假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请予以协助。面对着丰臣秀吉趾高气昂的书信,作为明朝藩国之一的朝鲜国王李昖,自然是不屑一顾,他直接拒绝了丰臣秀吉的要求。
朝鲜国王李昖拒绝了丰臣秀吉的无理要求
朝鲜拒绝帮助日本入侵中国,正好给了丰臣秀吉借口,1592年4月,丰臣秀吉将15万8700人的陆军部队,分为九个军团,任命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官。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于4月初开始渡海,进攻朝鲜。
1592年4月12日日本第一军团一万八千七百人渡海至对马岛待命,4月13日丰臣秀吉正式下令进攻朝鲜,4月14日日本第一军团在小西行长的带领下,首先于釜山登陆,同时其他日军紧随其后开始登陆朝鲜。
朝鲜由于深陷朋党之争,武备松弛,对日军无力组织抵抗。日军于5月2日克朝鲜王京汉城,6月15日陷平壤,仅仅一个月即“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日军所到之处,焚烧劫掠,仅晋州一地,军民被屠杀者6万人。
日本图画中的小西行长
1592年5月8日,朝鲜国王李昖在王都汉城陷落后仓皇出奔平壤,随后,日军第一、第二、第三军团追击而至,突破临津守备攻陷开城,李昖离开平壤,流亡至中朝边境的义州,并遣使向明朝求援。
朝鲜的使臣们除了向万历帝递交正式的国书外,分别去游说明朝的阁臣、尚书、侍郎、御史、宦官,甚至表示愿意内附于明朝,力图促使明朝尽快出兵援朝。
此时的大明帝国,尚处在张居正改革所带来的红利期中,国力强盛。但是由于与日本外交来往较少,明朝上下对日本入侵朝鲜感到有点不明真假。而且此时明朝军队正在宁夏地区平定鞑靼人的叛乱,加之有在朝鲜经商的福建海商,向明朝汇报说朝鲜与日本同谋,想要假借向明朝求援引诱明军进入朝鲜进行歼灭。因此,对于是否出兵朝鲜,明朝犹豫不决。
张居正的改革给明朝对日作战打下了物质基础
李昖在得知此消息后,为了让明朝释疑,除了派出使臣外,也将日本威胁朝鲜的书信转呈给明朝,表示忠心。与此同时,兵部尚书石星也派遣曾经见过朝鲜国王李昖的人,来辨别朝鲜国王的真假。
经过缜密的消息辨别和最终的朝堂讨论,最后明朝朝廷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因此,便让李昖渡过鸭绿江,居住在大明领土辽东半岛的宽奠堡,接受明廷的保护,同时出兵援助朝鲜。
面对登陆朝鲜的日军,朝鲜只能向大明求援
1592年6月15日、17日驻守辽东的明军2348人、战马2622匹,在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的率领下分两次渡过鸭绿江。1592年7月17日黎明,祖承训率领军队长途奔袭被日军占领的平壤城,由于连夜大雨导致辽东军火器失效,加上祖承训不熟悉日军战法导致军溃将亡,史儒遭到铁炮命中而亡。军队溃散,祖承训仅以身免,率领残余明军过大定江,再渡过鸭绿江返回辽东,明军首战失利。
明军首战失利后,朝廷迅速讨论和拟定新的对日作战计划,鉴于日军人数远远超出明朝之前的预估,明朝决定大规模增兵朝鲜,意图一战解决朝鲜战事。1592年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备倭军务,并诏天下督抚举将材。
1592年10月16日,刚刚平定宁夏鞑靼人叛乱的大将李如松被明朝任命为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李如柏、李如梅为副总兵官,一同开赴朝鲜。
李如松成为大明第一次对日作战的前线总指挥
明朝从全国范围调集了4万精锐。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有:辽东铁骑1万;宣府、大同各选精骑8千;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总兵刘铤率川军5千,做为后续部队向朝鲜进发。
1593年1月5日李如松率领大军进抵平壤城下,1月8日与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18000人战于平壤,李如松命令明军全力进攻平壤城的南、北、西三面,故意留出东面给日军用来撤退。日军大败,不得不于当天夜里沿明军预留的东南方向突围撤退,却遭到李如松早已部署的李宁和查大受等部的伏击,明军火炮数百门,“一时齐发,声如天动”,...“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此战,明军阵亡790人,日军第一兵团死伤九千余人,折损过半。明军趁势收复平壤及开城。
平壤大捷之后,李如松名震日本
平壤大捷之后,为收复汉城,李如松派遣数百名辽东铁骑作为先锋,侦查日军部署,在碧蹄馆与日本侦查先锋部队相遇,双方就地展开对战,并向各自的大本营送去战报,李如松得报后,以为日军如当地土民所说弃京城撤退,遂率领本部兵马骑兵4000人从开城疾驰引援。
日军立花宗茂在得知战报后,也先于其他日军之前独自领3200名军兵抵达碧蹄馆,双方在碧蹄馆展开激烈战斗。此役明军参战部队为五千大明铁骑,日军则投入兵力达2万余人,双方从1月26日清晨战至27日黄昏,均未能击败对方,不得不相继罢兵撤退。
碧蹄馆之战中日双方均未能达到战略目的
此战中,明军数次陷入日军包围,虽然最终脱困,但还是损失了不少辽东军精锐兵员。不过,此战将大明铁骑的强悍战斗力展露无遗,占据参战兵力优势的日军经过苦战也无法消灭这支仅仅数千人的孤军,反而自身损失惨重。日本战后的一些史料记载,碧蹄馆之战,日军损失兵力为8551人,占据此役日军参战兵力的40%左右。
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于3月初焚烧日军于龙山的粮仓,3月19日,日军因为缺粮,被逼由汉城撤退,李如松收复汉城。明军收复汉城后,日军不再主动与明军发生陆战,而明军由于后勤原因,也无法继续向朝鲜南部推进。双方在陆地战场陷入僵持。
日本水师在水上战场也并未取得胜利
水面战场,参战双方主要是以朝鲜李舜臣率领的朝鲜水师以及日本九鬼嘉隆率领的日本水师。从1592年5月至1593年5月,朝鲜和日本在进行了大小共计16次水上战斗,日军胜少败多。日军在水陆两个战场均未能占据优势。
论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
1593年5月,鉴于战况陷入僵局,加上朝鲜破坏过度,造成瘟疫流行,当地征发粮食不易,丰臣秀吉急于保全占据朝鲜南部四道的战果,遂派使节随同明使沈惟敬(沈惟敬是大明商人,精通日语,为明朝首席谈判代表)由釜山至北京城议和。
7月,朝廷宣诏退兵以进行日本封贡事宜,于是李如松大军撤退,只留刘綎及游击吴惟忠共七千六百人分别扼守要口。但兵部尚书石星一意主和,再撤吴惟忠兵,结果只留刘綎兵防守。12月,明朝命蓟辽总督顾养谦兼责打理朝鲜事宜,并召回宋应昌、李如松。万历皇帝下令明军尽撤回国,但同时强调,虽然撤兵,“但倭情狡诈,未可遽称事完”。
万历皇帝对日本始终保持警惕
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5月8日,丰臣秀吉在名护屋会见了到达日本的明朝使团。由于语言不通,双方的会谈仍就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长之间进行。丰臣秀吉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条件”七条:
迎大明公主为日本天皇后;发展勘合贸易;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沈惟敬答应了七条建议,但却利用同行的谢用锌、徐一贯等人不懂日语的机会,诈称丰臣秀吉已同意向明朝称臣,请求封贡,并退出侵朝日军。而早已经与沈惟敬串通好的小西行长则对丰臣秀吉汇报说,明朝使者已经同意了丰臣秀吉的七条建议,只需派日使与明使一道去北京请万历帝最后批准。1594年10月,日本议和使者小西如安与明朝使团一道去北京。
现存于日本大阪博物馆的明朝册封丰臣秀吉诏书
小西如安到了北京后,见到了一心主和的兵部尚书石星,也早已经与小西行长串通好的小西如安,全盘接受了石星提出的三项条款:
日军在受封后迅速撤离朝鲜和对马;只册封而不准求贡;与朝鲜修好不得侵犯。
沈惟敬向朝廷递交了其伪造的日本降表。不明真相的万历帝,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
1595年1月,明朝派遣沈惟敬与明朝使者一起到达日本,宣读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的诏书。得知真相的丰臣秀吉怒不可遏,他说:吾掌握日本,欲王则王,何待髯虏之封哉!,摔诏书于地,驱逐明使臣。并且再度调派军队,准备再次攻打朝鲜。
大明第二次对日作战总指挥刑玠
沈惟敬害怕事情败露,滞留朝鲜。他假造丰臣秀吉的谢恩表,由另一使臣递交朝廷。这道假的谢恩表被明廷识破,万历皇帝知道真相后,对于兵部只想一心求和,欺瞒自己大为震怒。下令革去兵部尚书石星等人的职务,令邢玠以兵部尚书出任总督,都御史杨镐经略朝鲜军务,准备再次出兵援朝。
第二次万历中日战争
1597年初,丰臣秀吉再次出动陆军141490人,水军7200人,入侵朝鲜。
1597年2月,明朝以麻贵为总兵官,统率南北诸军。以山东右参政杨镐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并以兵部侍郎邢玠为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御倭。5月,邢玠赶至辽东,率领明军共约3万余人渡江入朝。
日军第二次入侵朝鲜仍然是从釜山开始
6月,日本兵船数千艘停舶于釜山,逐步向梁山、熊川逼近。8月,日本攻破泗川、南海、光州,最后攻陷南原(为全罗道外藩,一旦失守,天津、 登、莱皆可扬帆而至)。
驻全州的明将陈愚衷因南原失陷立即撤退,日军加藤清正的右路军趁机占领全州。之后,日军又分别攻陷黄石山、金州、公州等地, 汉城的屏障尽失。
朝鲜局势的急速恶化,导致明军在朝鲜的初期形势极度不利。万历皇帝坚定不移的继续派遣明军进入朝鲜。明军逐渐扭转局势并开始展开对日反攻。
1597年,6月6日-7日,明军击败日本战国名将黑田长政率领的日军第三军团一部,取得稷山大捷,同年10月,明军与朝鲜军队在青山联合击败日本毛利秀元率领的日本第八军团,毛利秀元损失惨重。
第一次蔚山之战明军失利
但是同年12月23日,明军在第一次蔚山之战中,作战失败,死伤两千余人,主将杨镐与邢玠却向明朝朝廷谎报前线大捷,被赞画主事丁应泰识破后,上报朝廷。明朝派人调查。
1598年2月,邢玠招募江西水军,并以海路运兵,准备对日进行持久战。5月,明朝再次向朝鲜增兵,共计调派水陆约5万军力进入朝鲜,明军在朝鲜战场兵力达到近10万人。6月,杨镐因谎报战功被罢职候查。
此时,日军加藤清正,岛津义弘等人率领64000人,在日军占领区布防,与明军对峙。面对这种局面,明军分为水陆四路,每路置一名大将,中路李如梅(后替换为董一元),东路麻贵,西路刘铤(外加朝鲜都元帅权栗),水路陈璘,各自负责一片区域,进攻日军。
明军与日军在陆地战场陷入僵持
1598年9月底,东路军麻贵包围加藤清正于蔚山,两军互有胜负。10月,西路军刘綎、东路军麻贵分道出击进攻日军,日军大败。但是,中路军董一元率兵攻打日军新建的泗川城寨时,因大炮炸膛,引起大营火药库爆炸,全军大乱,日军岛津义弘一随即命令日军出击,本已被明军攻占的泗川被日军重新夺回。此后,中日在陆地战场陷入僵持。
水上战场,初期仍以朝鲜水师抵御日本水师,1597年10月26日, 日军藤堂高虎率领133余艘战船出发,欲趁涨潮时攻进鸣梁海峡,全歼朝鲜水师,被李舜臣设计击败,史称鸣梁海战。
鸣梁海战示意图
就在中日双方在朝鲜战场陷入僵持时,1598年9月18日,挑起这场战争的丰臣秀吉因病死于伏见城(今日本京都伏见区),同年10月,丰臣秀吉的死讯传到驻守朝鲜的日军军中,日军军心动摇,按照丰臣秀吉的遗嘱,开始计划从朝鲜撤军。
同年11月,日军开始从朝鲜撤离,明军分道进击。明军派出水师,将数百艘战舰,分布忠清、全罗、庆尚各个海口,阻击撤退的日军。明军水师将领邓子龙,朝鲜李舜臣联合出击,在露梁海上截击解救小西行长所部的立花宗茂、岛津义弘、小早川秀包、宗义智、寺泽广高等日军。
露梁海战之后第二次中日之战基本结束
邓子龙亲自为前锋,率三艘明军巨舰向日军进攻,却被友军误掷的火器点燃战舰,邓子龙被大火围困,不幸阵亡。明军继续战斗,最终击败日军。混战之中,小西行长突破明军包围,在其他日军掩护下,得以逃脱。露梁海战之后,日军大部撤退回国,明朝第二次中日朝鲜战争基本结束。
1599年4月,明军班师回朝,万历帝升座午门,接受都督邢玠等献上的日本俘虏六十一人,都“付所司正法”,砍下来的敌人的头颅传送天下。同日,万历帝接受百官朝贺,祭告郊庙。1599年5月,大明帝国颁《平倭诏》诏告天下,标志着历时7年的中日朝鲜战争,以大明帝国的胜利而结束。
附录一
《万历平倭诏书》摘录: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缵承洪绪,统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恶,普欲包荒。
属者东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隶,敢发难端,窃据商封,役属诸岛。 遂兴荐食之志,窥我内附之邦,伊歧对马之间,鲸鲵四起,乐浪玄菟之境,锋镝交加,君臣逋亡,人民离散,驰章告急,请兵往援。
朕念朝鲜,世称恭顺,适遭困厄,岂宜坐视,若使弱者不扶,谁其怀德,强者逃罚,谁其畏威。况东方为肩臂之藩,则此贼亦门庭之寇,遏沮定乱,在予一人。于是少命偏师,第加薄伐。
平壤一战,已褫骄魂,而贼负固,多端阳顺阴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怜。册使未还,凶威复扇。朕洞知狡状...于是同恶就歼,群酋宵遁,舳舻付于烈火,海水沸腾,戈甲积于高山,氛浸净扫,虽百年侨居之寇,举一旦荡涤靡遗。
雁来归,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罴振旅,汉家之德威播闻,除所获首功,封为京观,仍槛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弃尸稿街,传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鉴戒,大泄神人之愤心。
于戏,
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凡我文武内外大小臣工,尚宜洁自爱民,奉公体国,以消萌衅,以导祯祥。”附录二:及万历中日朝鲜战争相关人员名单
明朝:
兵部尚书:石星
备倭总经略(统帅):宋应昌(第一次),邢玠(第二次)
赞画:刘黄裳,袁黄
备倭总兵官(主将):李如松(第一次),麻贵(第二次)
总兵:董一元,陈璘,杨镐
副总兵:刘綎,佟养正,李平胡,王守官。王有翼,任自强,查大受,孙守廉,祖承训,吴惟忠,邓子龙(阵亡),陈愚衷,谢生,摆赛,颇贵
指挥:吴宗道,谭宗仁
守备使:熊正东
千总:李大谏
参将:胡泽,马世隆,黄应,谢应梓,杨五典,张奇功,高澈,方时春,李如梧,李如梅,戚金,李宁,骆尚志,赵牧之,张应仲,茅国器
游击:季金,沈惟敬,赵文命,施朝卿,李芳春,高升,钱世桢,周宏漠,高策,王问,王必迪,梁心,杨登山,李有升
左协大将 副总兵:杨元 中协大将 副总兵:李如柏
右协大将 副总兵:张世爵锦衣卫指挥使:史世用
朝鲜:
国王:李昖
李舜臣(阵亡),光海君,临海君,顺和君,权栗,柳成龙,郭再祐,宋象贤(阵亡),黄进(阵亡),郑拨(阵亡),申砬(自杀),金时敏(阵亡),元均(阵亡),朴泓(阵亡),李亿祺(阵亡),崔湖(阵亡),柳崇仁,徐礼元(阵亡),金千镒(阵亡),金诚一,宋希立,黄世得(阵亡),李宗张,尹兴信,李莞,尹斗寿,尹根寿,金忠善,金命元,罗大用,安卫等。
日本:
关白(太阁):丰臣秀吉
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加藤清正,小西行长,宗义智,松浦镇信,有马晴信,大村喜前,五岛纯玄,藤堂高虎,锅岛直茂,锅岛胜茂,黑田长政,大友吉统,岛津义弘,毛利吉城,蜂须贺家政,生驹亲正,福岛正则,户田胜隆,长宗我部元亲,立花宗茂,毛利辉元,羽柴秀胜,细川忠兴,森吉成,胁坂安治,来岛通总等
《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二·援朝鲜》《明史·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六》《明神宗实录》
閱讀更多 墨暝宵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