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一個國家最花錢卻沒有直接產出經濟價值的領域,但卻是一個國家強大與否的基礎。非洲國家之所以貧困,教育落後是關鍵,落後的根源是沒錢又沒人,所以哪怕是剛果擁有非洲最富饒的土地和礦產自然資源,卻一直是全球最落後貧困的國家。

剛果有8千多萬人口,能夠順利讀完小學的只有67%左右,但最終能畢業的,這裡的65%孩子中卻不到75%。因此能夠順利讀完小學的就已是一件不容易的“壯舉”,因為仍然有近400萬適齡兒童沒有機會上學。
全國的教育資源,大都集中在有限的幾座城市裡。但這並不意味著“城裡的孩子”人人都有機會走進學校。以首都千萬級人口的金沙薩為例,集中了全國最多最好的教育資源,都仍然無法實現全面的義務教育。而在農村,一些孩子連學校是什麼模樣都不知道。
貧困是導致教育落後的第一因素,剛果曾放出豪言計劃投資26億美金用以小學教育,但一直以來都只是一個口號。
對於一個GDP不到500億美金的貧窮國家,全國各行各業都要燒錢,再加上還有一大筆收入要捲入私人腰包,最後只剩下國庫虛空無力投資在教育上。
國家沒錢建學校,買課本,給老師發工資,怎麼辦?教育的負擔就落在家長身上。除了幾個有限的公辦學校外,剛果的大部分學校需要靠家長養活。老師工資,課本書籍,甚至是學校的體育設施,都要家長“湊一湊”。
這意味著只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家庭,才能供養孩子上學。但對於那些多子女的家庭,這筆教育開支也讓家長們壓力大。在中國做父母很難,但在剛果做父母不止是難這麼簡單。
鄉鎮農村地區基本沒有正規學校,能夠幫助人們掃盲的只有一些教堂。人們不分大小,坐在教堂裡,文化水平不高的牧師通過講教義從而讓人們識字。剛果成年人識字率高達77%,教堂牧師的貢獻可是功不可沒。
但也僅僅是掃盲,人們能夠勉強看得懂報紙,但一個成年人未必會做小學數學題目。不過對於大多數農民而言,能夠看得懂文字,就已十分滿足。
比起成年人的滿足,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更為強烈。在一些得到國際公益組織幫助的村莊裡,孩子們十分珍惜上學的機會,他們把書本文具當作是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機會。
但有時阻礙孩子未來的,除了落後的國家基礎教育,父母也是最大的絆腳石。在許多傳統父母看來,十幾歲的孩子應該儘早成家立業,緩解家庭壓力,與其把時間浪費在學習上,不如跟著大人學一門手藝。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是一個家庭改變命運的機會。但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你卻看不到一點希望,雖然剛果人意識到了這一切,但人們對此並沒有太多的舉動,而背後的國家更不靠譜。【圖片為美國攝影師Christopher Michel獨家授權去驢行,版權歸其所有,禁止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