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零零後》:守候孩子的迷茫與成長

文|七點十分在家早教

紀錄片《零零後》:守候孩子的迷茫與成長

柔柔哭著喊:“我沒有撒謊!我真的沒有撒謊!”可是孩子們都不相信她。

池亦洋固執地堅持自己的足球規則,即使要流著淚去挑戰權威,即使被孤立。

《零零後》的排片量很少,但是,父母們自發的點映卻很多。他們都想看看這一部歷經12年拍攝而成的紀錄片,告訴了我們怎樣的孩子成長的秘密。

如果說《零零後》如它的海報語一樣,是給中國年輕父母的一封家書,見證了成長的秘密,那麼我想它要告訴我們的是:守候孩子的迷茫和成長,相信他們向陽生長的力量。

陽光溫暖的童年

為了找到合適的拍攝對象,導演張同道和他的攝製組跑了很多幼兒園,但是絕大多數孩子都不符合他們心中的樣子。他們太乖了,被傳統學校訓練成了大家心目中的乖孩子。

他們最後找到了李躍兒的芭學園。在園裡孩子們近乎是散養的,每天在園裡做些什麼,什麼時候做,和誰一起做,在哪裡做,統統由孩子們自己決定。兩歲的孩子就敢對老師說:“我有權利這樣。”老師只在孩子們做錯事的時候,出來干預一下。

作為建構主義教育的推行者,芭學園有懂孩子的教師,他們觀察每一位孩子的特點,並以為他們奠定和建構未來生活能力為教育目標。

紀錄片《零零後》:守候孩子的迷茫與成長

柔柔,一如她的名字,美麗、溫柔,像散落人間的音符。

她站在山丘上,迎著陽光和微風隨口就作出詩來:”風景風景,新的風景,我要呼吸一下風景。“

初轉到芭學園,她並不合群,不願意順從其他孩子的遊戲,於是被孤立,被欺負。即使是長大以後的她,仍會用“小時候總是被欺負,所以到了新的環境仍然會擔心”來形容自己。

老師們坐在一起討論怎麼辦,覺得柔柔太可憐了,同時也認為沒有辦法去直接讓別的孩子不要欺負柔柔,因為那就是孩子們之間的關係模式,是成人無法強行干預的。於是老師把柔柔帶到一個獨立的區域,陪著她,直到其他孩子願意接受她。

因為自由和被尊重,長大後的柔柔仍然記得兒時在園裡,在兩棵樹之間盪鞦韆,覺得那是她生命中最自由最無拘無束的時光。

紀錄片《零零後》:守候孩子的迷茫與成長

池亦洋則是另一番模樣。他也是轉學到芭學院的孩子,身材魁梧,男孩特徵明顯,一會兒拿著棍子披著披風,一會兒激昂地唱著國歌,他想成為英雄。

5歲的池亦洋拿著棍子,披著披風,站在老師和其他同學面前,喊著:“我要把你打成肉泥!”

池亦洋今天把這個打了,明天又把那個打了,其他家長不願意了,集體要求請走池亦洋。李躍兒拒絕了,她說:“我認為池亦洋給孩子們樹立了一個男性的榜樣。”她沒有去打壓和訓斥池亦洋,而是告訴他:”你不可以用暴力,用暴力去征服別人是沒有出息的。“

一年之後,池亦洋成了孩子王,他能夠在兩個哭鬧的孩子之間調和矛盾,讓遊戲重新開始。

遭遇低谷的少年

兩個孩子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一進入小學,兩個孩子都遭遇了人生的低谷。

柔柔的偏科很明顯,數學怎麼都進不了腦子,她說那些數學公式就像森林裡的毒蛇。而繪畫、舞蹈、音樂則是她始終的堅持。

紀錄片《零零後》:守候孩子的迷茫與成長

池亦洋更是不順利。坐在最後一排,天天手撐著臉,總是做不完作業,天天挨批。他經常在哭,那麼有男子氣概的一個孩子,成了林黛玉。14歲之前,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

張同道拍得很痛苦,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光芒四射的孩子,一到了小學像換了個人似的。後來他總結,一到了小學,學校和家長都希望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標準都只有一個。

紀錄片《零零後》:守候孩子的迷茫與成長

追逐夢想的青年

14歲,遇到了橄欖球的池亦洋遇到了夢想。

打球似乎成了他生命力的源泉。從參加專業橄欖球隊,到代表中國隊參加國際橄欖球青年賽,再到為了打進世界級比賽出國留學。

他在國際青年賽上帶領中國隊唱國歌的那個場面,和芭學園裡那個帶著小朋友唱國歌的5歲孩子合二為一。

他燃燒的心始終都在,只是暫時失去了光芒。

只要生命力足夠旺盛,總會不息,總能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來。

紀錄片《零零後》:守候孩子的迷茫與成長

柔柔也到美國留學了。父母為了保護她,沒有讓她走高考這條路,支持了她自己的決定。

柔柔6年級的時候,父母有一場對話。父親提議是不是應該讓她把興趣暫時停下來,在這一年也去上上培優班什麼的。柔柔的媽媽說:“你得考慮你希望她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以終為始,去選擇要走的路。”

在國外的日子,柔柔在學業上表現優異,與當地學生相處融洽,卻也遭遇了挫折。文化的隔閡、host-family將她趕出家門,這些經歷成為了她的噩夢,讓她泣不成聲。

柔柔不斷在反省自己:”地球不是圍繞著你轉的,你要去想別人。“

反省自己,意味著成熟。

紀錄片《零零後》:守候孩子的迷茫與成長

成長的秘密在哪裡

張同道說他之所以堅持拍了12年,就是希望大家能夠看到一個孩子在12年的成長中,哪些因素讓一個孩子成為這樣,而不是那樣。

而尊重孩子,是他在拍攝中學到的第一課。雖然他們是孩子,但對生命的領悟其實更本真,更深刻。

《零零後》選取的是北京中產家庭,代表了這一群體的孩子成長的特點——父母依靠知識獲取了事業,沒有給孩子傳遞過多的經濟上的壓力,孩子從小獲得自由和尊重,生命早期階段更加純真。

而這一群體的父母,也是最為糾結的。他們渴望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希望孩子的個性得到張揚,不受過多的拘束,卻被教育制度推著往前走,每天陷在輔導作業和陪孩子上補習班的”泥潭“中。

教育品類的多樣化和分層化,讓他們獲取的教育信息越來越多,選擇教育資源的難度卻越來越大。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導演周軼君認為:”我們下一代的難題不是學什麼,而是要重新思考‘如何學習’。“

對孩子而言,決定他們未來的,除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怎樣的品質?

紀錄片《零零後》:守候孩子的迷茫與成長

紀錄片《零零後》:守候孩子的迷茫與成長

紀錄片《零零後》:守候孩子的迷茫與成長

《零零後》中兩個孩子的成長道路告訴我們:孩子,總要經歷曲折和迷茫,只要內心充裕,不被打壓,有一天,他們會向陽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