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無奈老來何,
日薄崦嵫已不多。
大抵華年當樂事,
好懷開處莫空過。
——黃公望
說起元代的山水畫,總能讓人想起元四家。
而說起元四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為首的黃公望。
人自空老,似水年華,關於他的故事,數百年來還依然被人銘記著,但是真實的黃公望究竟是不是我們印象中的那個黃公望呢?
他的傳奇人生經歷似乎在指引著後人,向著心靈深處的本心再度出發......

黃公望像
黃公望(1269——1354),原名陸堅,後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等,江浙行省平江路常熟州(今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人,元代著名畫家,“元四家”之首,被後世尊為南宗畫壇圭臬。

黃公望《秋山招隱圖》
時至今日,黃公望似乎成為了心靈雞湯的代言人,曾有言“人生若覺無作為,願君讀讀黃公望”。
更有傳言,黃公望前半生一事無成,年過半百之後才開始學習繪畫,最終在八十多歲才完成《富春山居圖》,成功用後半生實現人生逆襲......
事實果真是如此嗎?
那個開南派山水的百代之師真的是在用生命告訴後人一個道理,無論多晚起步都不算晚嗎?
穿過歷史厚重的塵土,還原宗師本來面目,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黃公望。
黃公望《山水》
八十餘年彈指一揮間
南宋度宗鹹淳五年(1269年),黃公望出生在常熟一戶普通家庭。
當然此時他還不叫黃公望。
他父親姓陸,在他出生後就給他取名陸堅。
不幸的是,父親在他幼年時就離世了......
黃公望《聽泉圖》
失去了家裡的主心骨,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不得已他的母親帶著幼小的陸堅,改嫁到了平陽縣一戶黃姓的富裕之家。
據記載,陸堅過繼給黃氏為子後,“其父年九旬時方立嗣,見子久乃雲:黃公望子久矣。”
就這樣,高齡的黃氏繼父老來得子,於是給他改名為“黃公望”,字“子久”。
黃公望《千峰餘積圖》
在傳說中,為了與未來大器晚成的老年黃公望形成對比,五十歲之前的黃公望經常被形容成一事無成,平凡地度過前半生。
然而實際上,據元代《圖繪寶鑑》所言,“(黃公望)幼習神童科,通三教,旁曉諸藝,善畫山水。”
另外據明代《畫史會要》的記載,“(黃公望)幼聰敏,應神童科。經史二氏九流之學無不通曉......”
何為神童科?早在唐代,為了選拔智力超常、出類拔萃的孩童,政府專門設立一門面向幼童的童子科,“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卷誦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此童子科即俗稱為神童科。
兩處記載都證明,幼年的黃公望絕對是個聰慧機敏的人。
黃公望《富春大嶺圖》
黃家寬裕的經濟實力、父親的鼎力栽培,再加上黃公望聰慧的天資,年紀輕輕就已經習通經作詩賦,通曉儒家經典。
除此之外,他還精通繪畫、音律與填詞譜曲。
通常擁有這些品質的少年,大多都會考取功名,畢竟學而優則仕。
黃公望《丹崖玉樹圖》
可是在宋元之交,繼任的蒙元少數民族政權並不看重漢族傳統文化,甚至一度暫停廢棄了科舉。
失去了上進之道的黃公望,不甘心就這麼讓二十年來的才學都付之東流,最終在二十三、四歲時,被浙西廉訪司徵召為一名書吏,做著起草、抄寫文書的工作。
對這份工作,黃公望前後兩度做了長達二十多年。
黃公望《秋山雨霽圖》
公元1314年,黃公望的頂頭上司因為貪汙舞弊、掠奪田產逼死了九條人命。作為領導的跟班,黃公望也被認為有罪,一同被投入監獄之中,這一年,黃公望已經四十五歲了。
黃公望《洞庭奇峰圖》
兩年後,已經47歲的黃公望才從監獄中被放出,出獄後的黃公望徹底對做官失了興趣,後來更在61歲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與張三丰、莫月、冷謙等道友交往,並在蘇州天德橋開設三教堂傳道。
是的,大家沒有看錯,的確是張三丰。
或許只有宗教信仰,才能安放黃公望那顆早已看破紅塵的心。
黃公望《仿董源小溪山圖》
關於黃公望,一直以來有種聲音說,他在五十歲才突發奇想要學繪畫。
然而實際上,黃公望在元大德三年(1299年)左右,就開始學習畫畫了,這時他約三十歲。
黃公望《溪山圖》
據明代《珊瑚網》記載,“子久設色山水絕似高房山(高克恭),山中屋宇相向流泉,山凹有蘭若作 霞氣欵雲。大痴(黃公望)辛丑秋七月寫為子茂清玩。”
按時間推算,這一年黃公望三十三歲。
清代《書畫記》中更是記載了對黃公望《遊騎圖》的評價,“畫法蒼老,惟失於韻”。
雖然畫法蒼老,但是韻味還不夠,此時的黃公望在作畫上還未能成熟。這一年黃公望三十六歲。
黃公望《山水》
出獄之後的黃公望,一邊旅行、一邊作畫,雲遊於蘇杭之間。儘管他並非五十歲才開始學畫,但在五十歲這一年,他的確在繪畫上找到了方向。
因為五十歲這一年,他在杭州遇見了趙孟頫。
黃公望《九峰雪霽圖》
據黃公望在趙孟頫《千字文》卷後的題詩中自稱,“當年親見公揮灑,松雪齋中小學生”。
趙孟頫年長黃公望十五歲,五十歲的黃公望,遇見六十五歲的趙孟頫,竟激動地自稱“小學生”......
黃公望、王蒙合作《淺絳山水》
有了趙孟頫的指點,黃公望在繪畫上道路上越走越順。
自此之後,黃公望六十餘歲,周遊於江浙山水之間,筆繪天南海北。
七十餘歲,泛舟太湖之上,吹鳴竹笛,看太湖煙波浩淼。
八十餘歲,畫《富春山居圖》,寫家鄉富春山的壯哉美景。
元順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黃公望逝世於常熟,魂歸人生開始的地方,終年八十六歲。
八十餘年,於黃公望而言,不過彈指一揮間。
黃公望《山水立軸》
“畫中蘭亭”的傳奇過往
明代成化年間,畫家沈周有一幅元代的墨寶,被他視若珍寶,從不輕易對外示人。
作為最心愛的寶貝之一,沈周只有在邀請最親密的畫友題跋時,才拿出來給人觀看。
然而其中一位朋友的兒子,眼見如此精美的畫作頓生歹念,不僅將畫偷偷賣掉,還謊稱是被人偷走了。
任憑沈周怎樣捶胸頓足、放聲大哭,都於事無補。
就這樣,這件失竊的作品神秘地在世上消失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後,在萬曆年間輾轉被董其昌購得。
然而,董其昌對這件畫作的態度要比沈周開明得多,他在晚年時又將這幅畫賣給了宜興的一位收藏家吳正志。
又是數十年過去了,吳正志早已作古,這件畫作被遞藏到了吳氏孫子吳洪裕的手中。
吳洪裕對這件畫作的珍愛程度,是董其昌遠不能比擬的。
據清代畫家惲壽平的回憶,明清交替時,滿清八旗軍進攻江浙一帶,為了逃難,江浙地區的住戶紛紛躲避到周邊的地區,吳洪裕在這“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置其所有家藏而全然不顧,惟獨隨身帶了這件畫作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逃難。
這幅畫就是黃公望創作的《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被吳洪裕珍藏了一生。
但人的壽命是有盡的,生前可以無限寶藏,死後只能留給後人了。
但吳洪裕說:“我偏不”。
生命彌留之際,吳洪裕奄奄一息地在病榻之上,吃力地向家人發出最後一道命令,“焚以為殉”,隨即逝世。
他竟然要燒了這兩件字畫作為自己的殉葬品。
遵照吳洪裕的遺囑,家人開始燒了起來。
《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首先被焚燒殆盡,接著家人又要燒《富春山居圖》。
就在這幅畫投入火盆不久之時,侄子吳靜庵匆忙趕到,“疾趨焚所,起紅爐而出之”,一把將畫拽了出來。
雖然這幅畫最終被搶救回來,但仍然被燒成兩截,前半截稱為《剩山圖》,後半截稱為《無用師卷》。
毀於火災之後的《富春山居圖》
畫雖得救了,中間卻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大一小兩段,起首一段已燒去,倖存部分也是火痕斑斑。
從此,《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前段畫幅雖小,但比較完整,被後人命名為“剩山圖”;後段畫幅較長,但損壞嚴重,修補較多,被稱為“無用師卷”。
隨著歲月沉浮,兩幅畫輾轉多位藏家手中,書寫著各自的傳奇。
1948年《無用師卷》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1956年《剩山圖》進入浙江省博物館。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部分)
時間回到六百多年前,彼時已近八十歲高齡的黃公望來到浙江富春江北岸的大嶺山隱居,他以富春江大嶺山為師,每見山中勝景,都必取出畫具摹寫下來。
漸漸地,他萌生了畫出富春江大嶺山全景的念頭。
恰好黃公望的好友,同為道士的鄭無用適時地邀請黃公望作畫,正有此意的黃公望於元至正七年(1347年)開始動筆,正式繪製《富春山居圖》。
八十歲了,用現在的觀念來年應該是頤養天年的時候,沒事少折騰。
更何況,大嶺山的全景絕非普通畫紙可以描繪得下,沒有充沛的精力和體力無法完成,這必將是一項艱鉅工程。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部分之上)
“等待和猶豫是這個世界上最無情的殺手”。
人們總是在無盡的等待和猶豫中虛度光陰,其實真正牽絆自己的,從來都不是困難,也不是年齡,而是懶惰和懷疑。
雖然八十高齡,但黃公望只想超越自我,找尋心中的海闊天空。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部分之下)
歷時整整四年,黃公望完成了這件舉世無雙的精心力作,自知時日無多的他,將畫作交給道友師弟鄭無用收藏。
對黃公望來說,畫畫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風光,它是畫家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人生態度的表達,更是人生追求的體現。
作畫本身就是一種修行,而人生的價值在於享受追求的過程,而不計較結果的得失。
公望千嶺,獨見一峰
黃公望的故事都在他的畫裡,讀懂了他的畫,也就讀懂了黃公望。
歷來對黃公望有一句這樣的評價,南宋山水畫之變,始於趙孟頫,成於黃公望。
黃公望《天池石壁圖》
五十歲的黃公望第一次遇見了趙孟頫,從此畢生難忘。
趙孟頫的畫風深深地影響著黃公望,他的“作畫貴有古意”的主張被黃公望奉為經典。
黃公望一生專意于山水畫,從五代董源、巨然之中汲取“古意”和筆法,水墨紛披,蒼率瀟灑,境界高曠。
黃公望《剡溪訪戴圖》
“畫一窠一石,當逸筆撇脫,有士人家風,才多便入畫工之流矣。”
在黃公望看來,作畫要有“逸筆”,還要有“士人家風”。
只有如此才能激發出畫面的文人風氣,才能兼得筆墨和韻味。
黃公望《快雪時晴圖》
趙孟頫“書畫同法”的理論,讓黃公望以書法中的草籀筆法入畫。
在簡遠逸邁的筆墨中,可以感受到黃公望山水畫蒼勁高曠、氣勢雄秀的畫風。
黃公望《溪山雨意圖》
元代山水畫中的文人畫氣質,都有一種簡率高雅的意境。在黃公望的筆下,這種意境被他發展成淺絳山水和水墨山水這兩種既區別又相連的表現特色。
黃公望《九峰珠翠圖》
所謂淺絳山水,即是在皴染之後用淡淡的赭石和花青視畫面情況作層層渲染,赭石用來表現裸露的山石,花青用來表現山上的植被。
作為黃公望首創的淺絳山水畫,江南山水所特有的輕快秀潤的氣質,被他真實地展現在畫卷之中,文人畫中所追求的清雅之趣,令人身臨其境。
黃公望《淺絳山水》
他的水墨山水,剛完全以水、墨調和而畫成,省去了繁茂的皴紋,褪去了繚目的賦色,只剩下簡練疏淡的本真,讓人於柔美中見剛勁,既清雅又厚重。
黃公望《水閣清幽圖》
平淡天真是黃公望山水畫最大的內質,學習古人不是為了成為古人的奴隸,而是通過學習古人的長處從而形成自己的面目。要能突破古人的樊籬,邁向平淡天真的初心,就要從生活中吸取形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在一幅幅遺留在世間的畫作中,彷彿依然可以看到那個不辭辛勞,揹著畫具爬山涉水,遇景即繪的黃公望。
黃公望《天池石壁圖》
黃公望早己離我們遠去六個多世紀,但他告訴後人,只要遵從內心真實的感受,以自己鍾愛的方式度過一生,也能走向成功。
縱然人間熙攘,也要欣然前行。
這就是真實的黃公望。
黃公望《山水》
閱讀更多 探墨藝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