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傘(傘)」恐怕是最象形的一個漢字,幾乎是一看即明,簡化字「傘」甚至比繁體的「傘」更象形:

「傘」還有兩種異體字:
- 從「絲」從「散」的「繖」
- 從「巾」從「散」的「」
中國最早的字典東漢《說文解字》沒有收錄「傘」字,宋代徐氏兄弟整理《說文》的時候,收錄的是「繖」字:
《說文新附》:繖,蓋也。
《集韻》:繖,蓋也。或從巾,亦作傘。
「傘」和「(繖)」在傳世的傳抄古文字中都可以見到:

注1
在出土文獻中,「傘」始見於《睡虎地秦簡》,字形如下圖:
注2
李學勤先生專門為漢字「傘」寫過一篇論文,論文名字就一個字——《傘》:
李先生在《傘》一文中提到,最初古文字學家將睡虎地秦簡中「傘」字誤釋讀為「冊」,因為這個字確實與古文字的「冊」很像。但是,釋讀為「冊」字在句中根本就讀不通。
後來,古文字學家意識到這是一個「傘」字:
注3
這片簡牘出自「睡虎地日書甲種簡45」,「日書」是秦代的「方術」一類的文獻,這片簡牘講的是「張傘」的辦法對付「鼠怪」。
釋文:人過於丘虛(墟),女鼠抱子逐人,張傘以鄉(向)之,則已矣。
注4
(二)
可見睡虎地秦簡中的這個字,其實就是繁體字「傘」的古文字字形:
但是,「傘」字中四個「人」形筆劃,並不是「傘骨」,而是表示「馬車車廂」筆劃演變過來的。
先秦時代的「傘」,是安裝在馬車上的,也即「車蓋」,這個字形其實是「豎立傘蓋的馬車車廂」的側視取像,也即取像於「蓋」和「輿」。
以秦始皇一號銅車馬為例:
- 「傘」的古文字上的「箭頭」筆劃其實就是「車蓋」。
- 下面「柵欄」狀的筆劃其實就是馬車的「車廂」,也就是「輿」。「車廂欄杆」在古代馬車上叫做「車(車令)」。
秦始皇一號銅車馬的車廂的邊欄不明顯,河南輝縣出土的戰國車上的車廂邊欄比較高,比表明顯:
文博界的大拿孫機先生曾經在《中國古獨輈馬車的結構》一文中指出,先秦的傘都是安裝在馬車上的車蓋,用來遮陽擋雨,但是,傘蓋並不是固定在馬上上,而是隨時可以取下來:
當王下車時,陪乘的道右則將車蓋取下,步行從王。在為王舉行葬禮時,更須「執蓋從車」。就實際應用方面而言,颳大風的時候要解蓋。戰車也不建車蓋。因為張蓋後空氣阻力大,影響車速,妨礙戰鬥。如以有蓋之車赴兵事,則去其蓋。
因此,車蓋應能夠裝卸。【注4】
先秦傘蓋上主要有「蓋弓」和「蓋鬥」「傘槓」三個部件,與今天的雨傘構造基本上差不多:
用於裝飾傘蓋的部件「蓋弓帽」:
圖引自注4
秦陵一號銅車馬有一個「底座」部件連接安裝「傘蓋」,傘蓋是可以拆卸下來的:
圖引自注5
(三)
綜上可見,中國古代的「傘」最初是安裝在馬車上的,但是可以拆卸,拆卸下來的就是手打的「雨傘」,從考古發現的車蓋實物來看,先秦的傘蓋上都是使用絲帛布料遮陽擋雨,古代稱作「蓋帷」。
相傳雨傘是魯班的妻子發明,這無疑是不靠譜的,因為先秦工程學文獻《考工記》中記載了專門製造「車蓋」的匠人——「輪人」。【注6】
魏晉以後,當馬鞍登上歷史舞臺,馬車也就漸漸式微,那麼,馬車傘蓋很自然就變成了雨傘,三千多年前的中國馬車傘蓋的架構,與今天雨傘的架構基本相同。
所以,可以這麼說,中國的雨傘起源自馬車傘蓋。唐朝以後出現了「油紙傘」,傳播到日本、韓國、越南等多個東亞國家。
------------
參考文獻
- 徐在國.(2006),《傳抄古文字編》,(綫裝書局),頁1316
- 方勇(2012),《秦簡牘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頁247
- 李學勤. (1998). 綴古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99-200
- 孫機. (1985). 中國古獨輈馬車的結構. 文物, (8), 25-40.
-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1998). 秦始皇陵銅車馬發掘報告. 文物出版社.頁41
- 戴吾三. (2003). 考工記圖說. 山東畫報出版社.頁102
閱讀更多 小漢字見大歷史 的文章